除了成像色彩的風格化,寬容度更高的鏡頭表現以外,一部六位數的數碼單反的使用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


正在用其他回答中的梅德韋傑夫同款的告訴你。等你買了後會發現,用飛思或者其他系列數字後背加上同性能級別的鏡頭的組合拼出來的也是這個價了。哈蘇h4d加鏡頭加等像素的數字背,也是這個價格。

這個檔次的東西都是這個價格,這個成像質量。類似於汽車。


人家個頭大啊。。。。

135沒事幹不要和120比價格。。。。。至於使用價值?人家能拍出可以放大到幾層樓那麼高的照片,這就夠了。


佳能尼康這樣的單反相機,都是有準確的定位的:1.消費級的東西,都只會給一個相對不錯的價格,相對可以的性能,鋪開量,讓大家用得起,反正消費級的用戶,畫質可以就行,白平衡漂一點,鏡頭差一點,最終影響並不大,影像輸出也不需要考慮太多,很多功能都是沒有的,所以價格便宜大家都用得起,畫質還不錯,這很正常。2.準專業級別的機器,增加了一些專業級別的功能,相對更好的畫質,更準一點的白平衡,上一代旗艦的對焦系統,用起來更便捷一點,對應高階需求的業餘玩家,和一些不需要太過專業場合的攝影需求,價格略貴。3.專業級別的機器,用的都是最新研發的技術,最高階的處理系統,白平衡,色彩管理,應對後期輸出等等,而且機身用起來就一個字,爽。當然了價格也是可以的,也足夠買幾套消費級的同品牌相機了。這是佳能尼康之類135畫幅系統的大致級別劃分,價格層級也是很明顯的。而135系統在專業商業、風格攝影領域是基本,排不上號的,所以尼康佳能頂級專業機都是打的對焦牌,高速連拍牌,應對體育攝影,和需要高速對焦的場合使用,像素反而比較低。這也是正常的。

然而大於135畫幅的大底中畫幅數碼產品已經是另外一個領域了,對焦性能,高感,等等在民用領域及135屆被吵翻天的東西,在中畫幅裏,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中畫幅數碼系統裡面,主要是畫質,像素,輸出。因為在商業攝影,風光領域,主要是色彩的還原和畫質的細膩程度,層次。然後畫幅到達中畫幅之後,首先像場增大,鏡頭設計難度高,而且由於中畫幅系統來說,本來就是面對的專業領域,主打畫質就是要高,不可能有所謂的「入門」鏡頭可以糊弄,每一個鏡頭都是做到極致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畫質到了,價錢不是問題,都是生產工具。其實比起飛思,利圖之類專業中畫幅後背和影像系統的解決方案來說,徠卡S,哈蘇,富士,賓得這幾款中畫幅數碼,價格真不算貴的了,也就是消費級中畫幅相機而已。不是人家貴,只是門檻高而已。


玩了十多年攝影,尼康佳能索尼富士的機子我都用過,徠卡沒用過,哈蘇是前陣子機緣巧合而用上了所以這篇回答我主要是寫一下關於哈蘇的吧。

一年前還在服役、出場率最高的就是尼康D810全畫幅配14-24 F2.8,作為愛好風光拍攝的我來說,曾幾度以為自己手頭設備已經登頂了,中畫幅大畫幅自己也應該不會去觸碰了。

攝影是個無底洞,用上哈蘇以後我整個攝影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以前出去拍攝會帶很多鏡頭,每次出去都會很累,而且由於對焦速度以及連拍速度實在太快(快到有點超出了我創作節奏),經常咔擦咔擦一下子拍很多然後回去好好挑選,每次廢片率都很高,出大片的幾率很低,而且會去追求超廣角、超長焦等。

現在用的是哈蘇X1D配的45mm的鏡頭(換算成全畫幅大概是36mm),發現自己更加樂意帶上相機了,相比以前的設備那真的是太輕便了。由於是中畫幅客觀因素,讓我更珍惜每一次快門釋放,會對畫面進行更多的思考,出來的作品也增添了更多的「敘述」。

現在回望全畫幅相機就像是汽水,而中畫幅相機就像是一杯茶,哈蘇中畫幅相機更是陳年老茶。如果有機會,還希望大家能泡杯茶仔細品味。


6位數的一般是中畫幅單反相機,這些相機取景沒有視差,CCD大,畫質好,像素高,家用的話已屬於奢侈品,用於商業攝影比較多。

價格這東西,主要是品牌和技術的溢價,說實話,世界上能造出高品質中畫幅的就沒幾家,你不買他們的還真沒地方買去。

和一切奢侈品一樣,價高總有價高的道理,等你賺到大錢吊絲逆襲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下圖說明一切:

梅氏玩徠卡S2

雖然我是喫這碗飯的人,但哈蘇徠卡貴真不是攝影學問題,是經濟學問題

首先他們本身就有奢侈品因素,品牌附加值超高,其次銷量實在是太低,根本沒法分攤產品生命週期上的各種成本,於是單價肯定就高

假設一臺20W的哈蘇相機由佳能來出品,並且銷量達到5D2水準,大概只要5W就夠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