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

早期漢字數量較少,遇到一些辭彙沒有對應漢字時就會借表示同音或近音詞的字表示。


通假字是沒來得及約定俗成形旁的形聲字。


通假字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現象,成因也十分多,不能以錯字一概而論,下面試分析幾種情況。

一種是本無其字,如「冬」,本像繩的兩端,表「盡頭」、「終結」之意。為表示一年的「終結」,借指「冬天」。這樣用了一段時間,又在「冬」旁加「糹」,以示區分,專指「終結」本意。所以有了「冬」和「終」,但在「冬」「終」不分那段時間時,都作「冬」,為了現代人理解,就有了「冬」通「終」這樣的現象。這現的字還有許多「鄉(鄉)」、「嚮(向)」;

有時表現的概念是抽象的如一些語氣詞之類的,就「隨便」寫個同音字上去,日後會覺得不妥,會加偏旁變成新字,去「隹」通「唯」。但有時會變得亂七八糟「於戲」「於乎」……好多,其實都是「嗚呼」。

文字的分化也是一個原因,如「命」、「令」;「司」、「後」,屬名的「司母戊」、「後母戊」,就是因為「司」乃「後」之反書,在當算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甲骨文中非常常見,後來為了適應逐漸變多的意項,才分化成兩個字。

史記中有大量的「蚤」「早」相通,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實「早」字出現得較晚,在「早」出現之前,人們習慣用「蚤」表示早,有人認為是因為跳蚤在黎明之際吸血,讓古人很苦惱,所以把兩者聯繫了起來。不管怎麼樣「早」表示早的概念要比「蚤」字本身要晚。後來隨著文字的發展,又造出了「早」字代替「蚤」,這是這對通假字的來源。

但按理來說漢朝時「早」字早已出現,但史記中仍有大量「蚤」代替「早」,為什麼不用「早」呢?這是因為司馬遷「尊重傳統」的結果。因為有前人的傳統,所以雖然已經有了這個字,但還是寫沿用古人的寫法。

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我曾經問過,古人寫字沒有統一標準,一個字寫法多樣,怎麼判斷對錯?回答是:前人寫過,且沒有太大爭議,就是對的,可以寫。前人沒寫過,就不要亂來了,要慎重。

寫小篆是最痛苦的:小篆只有萬把字,很多現在用的字以前沒有,又不能胡亂創造,就只能用「通假」,填補缺漏,實在沒有通假字時,「造字」得小心翼翼,徵求多方意見才敢下筆。

其實就現在來說,我們的標準文字,也不一定比古人用得有道理,所以有時候你認為古人用的是「錯字」,但站在文字演變的角度上可能我們用的才是「錯字」。

這是幾種通假字來源,先想起來這麼多,有空再來補充。


文字有個演變的過程。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字,經過幾千年的使用,基本都定型了。最早創造出來的文字簡單象形而且數量少,隨著需要表達的複雜程度深入,各種文字的增加擴展試探測試借用多了起來。而古書中的文字,正是反映的這一演進過程。

當然,也可能就是寫錯了,畢竟宋代以前都是抄書的,誰也不能保證一直精力集中眼睛不花對吧~錯,不也是演變中的一部分嗎?


在下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有些錯別字,是古人故意寫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避諱


不一定。有的是,有很多不是。比如有的字不用了,拿來表示一個新的意思。語義總有分化與合併,沒用的符號拿來用,也是通假字。


造成通假字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不能簡單的當做錯別字來看待,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有時候之所以跟學生說是錯別字,其實很多時候呢是出於教學的特殊需要,恐怕和實際的情況並不相符。


這種看法無助於你增強對古代文化的理解,通假的含義就是相通,假借,比如甲跟乙關係好,朋友有通財之義,甲乙之間發生的錢貨借貸不能說是錯


不一定,

哦,有可能是為了避諱一些字,如祖宗的名,號等,也有可能是寫錯(畢竟古代文字獄是很瘋狂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