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農產品的週期性比較強,瓜果蔬菜等不易貯存需要儘快賣出,同時農民為了回收資金以便於再生產,加上流通緊張的問題,大量的供應會壓低價格,造成「賣難」,這是一直困擾整個農業發展的頑疾。農產品滯銷難賣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是產品本身的的問題還是營銷模式的問題,總體來說都是因為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相互脫離的問題,就如馬雲先生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發表演講中說到的:貧窮不是我們農民不努力,而是我們的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完美的結合。所以農商互聯應該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機制

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長期採購協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生產或銷售環節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加銷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參股控股、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進行股權投資合作,實現產銷優勢互補、風險利益共擔共享的產銷銜接。

2、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發揮他們對農戶的組織帶動作用,組織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託管等各種方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

3、培育打造農業品牌

選擇一批品質上乘、標準化程度高的特色農產品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銷促銷,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4、打造全產業鏈條標準體系

覆蓋農產品種養加工、檢驗檢測、質量分級、標識包裝、冷鏈物流、批發零售等各環節,提升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標準化水平。

5、扶持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

支持和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企業和農產品電商企業設立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專檔、銷售專櫃和扶貧頻道,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拓展銷售渠道。

6、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鼓勵建設田頭市場、冷鏈流通設施、信息服務平臺和農產品電商平臺等,補齊設施短板,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

農商互聯與以往的產銷對接相比,具有全面精準、深入緊密、長期穩定等特點

全面精準,是指各種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包括批發、零售、電商等在內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全面合作,引導農業以銷定產,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

深入緊密,是指以訂單採購、產銷一體、股權合作等方式開展深層次的合作,農商雙方除買賣關係外,還是合作夥伴關係,利益聯結更加緊密;

長期穩定,是指通過打造產加銷密切銜接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條,將一次性的、鬆散的、隨機的買賣關係固化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產銷渠道暢通、生產消費雙贏的新型農商關係。


1、應該反思從2004年起,十年的託市收購政策帶來了什麼?

  託市收購造成糧價"只漲不跌"現象,導致國內外糧價倒掛;託市收購限制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空間,農民"賣糧難"問題難解決;連年收購導致國儲庫存高企,制約糧食市場化流通!

  2014/2015年度中國小麥、稻穀、玉米三大主糧庫存2.2億噸,預計2015/2016年度庫存將達到2.5億噸,世界第一。

  這意味著十年來「敞開收購、順價銷售」的農業政策把中國農業帶入了嚴重缺乏競爭力的困境。2016年一號文件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在東北大豆、新疆棉花試點之後,再啟玉米託市收購改革。我們相信,明年的這個時候,託市收購政策將退出歷史舞臺。

  2、2015年糧食價格下跌,農民收入銳減,以小麥為例,平均每畝凈利潤由2014年的87塊錢下降到33塊錢。與此同時我們看到,2015年底小麥、大米、玉米三大穀物國內外價差每噸分別為771元、745元、790元。補貼無法實現農民致富,關稅保護也難以阻擋糧食進口的腳步。

  我們糧食的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大量資金消耗在補貼和保管上,這就是我們要的糧食安全嗎?

  3、農業的所有補貼都應當直補農民,任何以農業補貼為名補貼中間環節的都弊大於利。碎片化的補貼政策導致中間環節成本高企。

  農業領域需要的是破除阻礙現代農業發展的深層次改革,在這個進程中需要解決第一個堡壘就是我們的糧食觀。保護糧食安全,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曾經是上上下下的共識,如今我們已是第二大經濟體,現在經濟實力及國際環境下,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自給自足的糧食觀呢?是否應該重新計算糧食需求呢?

  4、我們總說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我們認為集約化是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基礎,沒有規模,產業化、現代化就無從談起。農民小規模經營就可以生活,就是集約化的障礙,我們的政策不能幫倒忙。一號文件沒有在土地流轉改革方面有更大突破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也給改革留下了自下而上探索的機會。

  5、我們認為中國農業走出困境需要在市場化、集約化的原則下,發展出自己的ABCD(四大糧商)。發展路徑是專註於農業主業,堅持「種植+流通+貿易」全產業鏈佈局,立足全球獲取資源並建立物流網路,充分利用金融手段開展資本運作。

  6、農業儘管佔GDP比重下降,但涉及人口眾多,信息化為農業生產帶來的效率提升,農村電商的發展帶來消費能力的釋放仍將使農村充滿魅力。  我們認為2016年最值得關注的農業投資機會,一是土地流轉,二是農業信息化和農村電商。

近日,「智慧農業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落下帷幕。會上,相關部委代表、專家學者、企業及地方政府代表等嘉賓針對智慧農業的創新與發展進行深度探討,現場乾貨滿滿。其中,智慧農業領域代表性企業三潤集團受邀出席,其董事長呂科在現場做出精彩發言,贏得與會人員的陣陣掌聲。

三潤模式:解決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三端」問題

會上,三潤集團作為典型企業代表受邀發言。三潤集團董事長呂科以三潤的高端水果產業園為案例向與會人員全面展示智慧農業從技術到市場的先進模式。除了限根栽培技術、結合立體設施和環境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外,呂科還重點向與會人員介紹了三潤集團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通過案例,為人們全面展現出了一個集規劃、設計、施工、運營方案策劃、第三方資源引入、項目金融等服務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並且,通過與各地政府、企業深入合作,進行園區託管等,三潤集團已全面實現了從田間農戶到商業市場的無縫對接。此外,呂科針對農業全產業鏈經驗做出了分享。

三潤集團的全產業鏈服務模式引起了現場相關部委代表與專家的濃厚興趣。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副司長宋丹陽就對三潤模式進行了高度肯定,指出:「三潤集團的運營模式解決了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三端』的問題」。同時,宋丹陽指出:「農業信息化總體上處於初步融合階段,而智慧農業的發展趨勢概括為智能化、全程化、綜合化。」

智慧三農:農村、農業、農民三者「智慧」同步發展

三潤集團在未來將建設1萬畝自有智慧農業園區,輻射100萬畝合作社和產業園區,實現一萬戶農業家庭的穩定就業和新農民培育,實現1000家合作社的共建共享共贏。這正與中關村綠色發展聯盟理事長高鐵生的「農村、農業、農民三者『智慧』同步發展」的觀點「不謀而合」。

結閤中國的特殊國情,國內智慧農業發展的痛點主要聚焦於技術到農村、農戶、農民,以及農產品到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這極大地阻礙了智慧農業的發展。而如今,三潤集團不僅可以提供先進技術,且將各個環節上的優勢資源在收集、整合後進行輸出,以保證信息的暢通。這亦是三潤模式的主要優勢所在。

智慧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的更高階段

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三端」無縫銜接;智慧農業與農村、農民三者相互滲透融合,三潤集團的智慧農業全產業鏈解決方案在極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國農村的改革方向以及農業的發展方向。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委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在談到智慧農業發展的機遇與要求時也提到:「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更高階段,符合創新、綠色的發展理念。」

會上,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院院長張輝、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陳友權、鄉村產業發展司副司長何建湘、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副會長吳秀媛,以及地方政府代表江蘇省宿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譚樹勇、宿城區副區長鍾波、洋河新區黨區委委員秦川等代表也做了精彩發言。發言中,眾代表均對三潤智慧農業模式給予了高度認可,這也意味著,三潤智慧農業模式不僅迎合了終端市場的發展趨向,同時,亦符合國家的發展政策。

會議已落幕,但屬於智慧農業的思考還未完待續。過去,中國的智慧農業一直貼著「慢熱」的標籤 ,而如今,隨著利好政策環境的到來,以及更多經驗智慧的積累,國內農業的智慧化也終將步入快車道。而在這個過程中,三潤集團也將作為農業變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循著政策風向,進一步積極推動中國農業的智慧化進程!


其實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樂觀的,糧食生產在國家的政策傾斜下已經取得了十二連增的傲人成績。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農業發展水平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那麼我們農業到底該如何發展呢?在我看來,我國農業要發展有六點需要去做:1、利用土地流轉,使得農田規模流轉出去,實現規模化農業種植。2、由於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進城務工,缺失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應以高度機械化農業生產代替傳統的人力耕作。

3、農業保險需要宣傳到位,這樣面對天災農民的損失也不會太大。

4、國家要多出臺農業補貼政策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發展。5、加大監管力度,確保農業補貼落實到位。6、科學種植,什麼地適合種植什麼這些都是要有科學依據的,只有走科學發展的路線,農業才能長久發展,而不是耗費耕地的地力。更多關於農業的知識請關注51找地網,裡面資訊十分豐富。

農貿市場完成歷史使命。退出歷史舞臺,銷售一家獨大。生產適度規模,三產融合。農旅融合,分工更細。


兩個大方向,城市農業和精準農業。城市農業也是城市為載體的農業形式,目的是發展本地農業,改善城市生態,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精準農業,是以傳統大田農業為基礎,從低端農耕向數字化農業發展,改變粗放式生產。在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我國農業額主要矛盾已經從供給嚴重不足向結構過剩矛盾轉變。

2.廣大人民是我們農業產業的最終消費者,食品安全是大家普遍關注的重點。農產品是食品安全的基礎,農業發展問題應該結合食品安全問題來綜合考慮。

3.我國農業政策應該致力於產量與品質之間的平衡。


當然大發展呀,未來二十年都是大發展。但前期需要自己荷包夠鼓


這個問題很大,未來的方向總體應該是趨向更健康、更安全的種植方向,那麼,現在被污染的部分將會被關注起來,比如土壤修復也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