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阿和薩薩服你中填入坑法扎,開場驚艷,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對大師的印象也從↓

變成了↓


知道 我是學音樂劇專業的高二學生 當時看了貓特別的喜歡 後來就去了解了音樂劇 瞭解了之後發現更加的喜歡 小時候開始我就學習藝術 現代舞 鋼琴 我媽就讓我去試試 後來就考上了 現在對於音樂劇也是非常的喜歡 每天都在學習上希望明年能考上好的藝術院校繼續學習音樂劇


知道 並且深愛


我知道的呀!!!謝邀!!!

敬佩並喜歡每一位熱愛舞臺的音樂劇演員?

講實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了解音樂劇是通過聲入人心。以前不怎麼聽歌,但是很喜歡有故事性的歌曲。搞聲以後發現,音樂劇演員唱歌的共情能力真的太強啦!我好愛啊!

入坑之後,被班裡一位姐妹安利了法扎,看過後對音樂劇持續上頭!於是懷著這點小九九填了上海的大學,現在的我一學期連看五部劇的感覺就是很爽、非常爽!

之前沒啥看演唱會之類的經歷,所以對第一次走進劇場格外重視!前一晚還因思慮過多做「噩夢」了,夢到了無比簡易的舞臺和無心看劇的觀眾,臺上是飽含深情的演員在認真地完成每一首歌。第二天醒來,想到了雙雲也經常做這樣的夢,就覺得挺傷心的,於是更加期待晚上的演出。

搖滾年代中文版,是我走進劇場的第一部劇。(每看完一部劇我都會寫千把字的超長repo但是再寫一遍又是不一樣的感受嘿嘿)那天我先是提前兩個小時到門口站著偶遇了蛋蛋和麗東姐,然後一位姐妹送了我她自製的大龍票夾,最後和她一起感受完整部劇,直到第二天寫完repo我還是無法平復激動的心情,這和在家看官攝真的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剛看聲入人心時,我認為音樂劇最重要的是演員,只要演員選好了,啥都沒問題; 看過一些劇官攝之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故事和歌曲,一位演員按劇情需要演出只是做了本職工作而已,真正能讓作品廣為流傳的還是靠歌曲和故事情節; 走進劇場以後我發現,我以前都在東想西想些什麼???這些固然都很重要啊,但是隻要有其中一點就足夠吸引我了!

音樂劇的魅力在我看來不只有坐在觀眾席上對劇目的享受。我以前從不追星,因為沒有哪一個人能讓我如此喜歡。但是通過節目認識大家瞭解音樂劇之後,走進劇院讓我一場劇的時間喜歡上了許多位優秀的音樂劇演員。以前我不曾想過,我競能如此近距離地和偶像接觸,和麗東姐邊聊天邊要簽名還經常被點贊微博評論(姐姐太寵粉了!)、蹲SD的時候聽均朔跟我們嘮嗑、還有現在突然被大川提問到; 我也沒想到過會有如此單純的友誼,和那位姐妹的一面之交讓我收穫了好多無料,並且在看rent的時候偶遇兩人還能記得對方,和素未謀面的看同場劇姐妹相約交換特產; 我也沒想到竟然會對一件事如此上心,我會特地弄個偏搖滾的髮型去看搖滾年代,會認真地記下每一場卡司、每一位優秀的小哥哥小姐姐,會在看完劇回到宿舍已經很晚的情況下堅持把repo寫完再睡,會給每一個可能的朋友安利音樂劇; 當然更快樂的是,每一位演員都在臺上盡情地演繹,而我們在臺下給他們最真摯的鼓勵?

這種氛圍真的超棒的!所以有了這次看劇的快樂體驗,我就給自己定了一月一部劇的目標。看了因樂聚之後,對中國原創音樂劇上頭,就把B站有的官攝幾乎刷完了。希望未來四年能走遍上海劇院,看遍所有想看的劇(太狂勁了,沒錢沒票勿念……

再來兩個印象深刻的點吧,大龍說的「沒有終點」,作為觀眾,我也希望可以沒有終點地看下去,看每一位優秀的演員在屬於他們的舞臺上閃閃發光!還有吉屋出租時鄭roger的微博:「感謝每一個和我一樣熱愛舞臺的人」,這句話真的很令人感動,看過現場版才知道一部劇下來到底有多累人,舞臺藝術的特殊性就是一旦錯過就再也沒有了,願每一位熱愛舞臺的音樂劇演員能始終站立在他們的舞臺上,臺下是不會離開的我們送給他們的座無虛席和手機燈海?

來自同樣是小眾專業的一名「臣服」於音樂劇的小萌新~如果說的不對,歡迎姐妹(四捨五入都是姐妹)們指正噢


第一次瞭解音樂劇相關,是電影版《音樂之聲》,小學六年級的音樂課本里的那首「do是一隻小母鹿…」現在想想我的小學非常不錯了,音樂課認認真真上,音樂老師認認真真教,還順便教了那首「do mi mi , mi so so , re fa fa , la ti ti…」週末又吵著我爸爸給我找《音樂之聲》看,樂呵呵地看完後來又自己偷偷看了第二遍。自己是個音樂白癡,屬於聽完就忘的那種,卻依然記住了《孤獨的牧羊人》的旋律,也知道了原來《雪絨花》是出自這裡。

再後來一次聽到「音樂劇」這三個字是到高一了,那時候我已經從省會城市搬回了老家小縣城,跟大多數小縣城的學校一樣,音樂課基本被數學老師用各種理由「借」走了,印象裏那段時間「上面查的嚴」,纔有屈指可數的幾節音樂課免於幸難。音樂老師是個年輕的男老師(我懷疑可能是學校裏唯一一個音樂老師),可能根本沒有備課,所以上課就給我們放了《貓》,跳著看的,邊看邊講解。實驗班裡的音樂課,大多數人選擇自己低頭刷題,老師也見怪不怪,自顧自的講。我坐在第一排離投影幕布最近的地方,抬著頭看演員們的妝發,心想「小白貓可真漂亮啊」,音樂老師低頭問我:「好看嗎?」我說:「嗯,好看。」那節課結束,《Memory》的旋律在我腦子裡飄了一整天。

再然後上了大學,選修了被別人選剩下的《西洋音樂賞析》(大學的選課系統嘛,都懂),第一次聽到了有人唱的《卡門》,雖然是歌劇,但總感覺看的那個卡門片段也挺音樂劇的。我一個朋友分享給我一個60多g的音樂劇合集,用兩晚上完整地看了一遍《貓》,但是那段時間學業真的太忙了,那個合集就躺著我網盤裡落灰了。直到…

跟很多人一樣,直到2018年12月底,交完作業考完試的我,百無聊賴地打開一個叫《聲入人心》的節目……

你問我知道音樂劇嗎?知道的。但我萬萬不敢說我瞭解音樂劇,我也不敢說我自己是「劇迷」,因為我至今還沒走進劇場看一場音樂劇,不是我不想去,是真的對於我一個窮學生來說,從生活費裏省出一張幾百塊的票錢真的不容易,就算能省出這幾百塊,直接去看一場音樂劇還是會覺著奢侈。但是有條件的話,我是一定會花錢買票進劇場的。《變身怪醫》下半年要巡演了,我已經提前預留了2000的獎學金,就等著開票了,當然大概率我搶不到票的。如果搶不到怪醫的票,那這2000我會去買別的音樂劇的票,我願意多瞭解音樂劇一些,也希望有一天,我有足夠的底氣問別人,「你知道 音樂劇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