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問為什麼,但為了知乎慣例,還是先問是不是。


古琴曲的話就類似這樣的

分享管平湖的單曲《胡笳十八拍 據《五知齋琴譜》》: https://y.music.163.com/m/song/88183/?userid=3337173016 (來自@網易雲音樂)

分享管平湖的單曲《流水 據《天聞閣琴譜》》: https://y.music.163.com/m/song/88171/?userid=3337173016 (來自@網易雲音樂)


反了,古琴曲或者民族音樂更加註重旋律。旋律是橫向的、發展的表現要素,和聲與織體是縱向的、立體的。

我們歷史上的樂器製作工藝,在後期沒有工業革命的物質支撐下,其音高準確與純度上嚴格來講是落後於西方的(不喜勿噴,陳述事實而已,與「民族自信」不矛盾,因為直視而不逃避自己的問題,是自信的前提),比如:18把小提琴合奏,表現力驚人得好,甚至可以組成交響樂的一個聲部而與其他聲部進行更複雜的合奏也完全沒問題;而18把二胡合奏的話,表現力是不及的,二胡更加適合獨奏,即更合適旋律表現。

所以,我們的音樂在「立體化」這個方向無法像西方那樣研究得那麼深入,而是在橫向表現力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們的民族音樂甚至有自己獨立的復調與對位體系,我們的音樂,沒有樂器伴奏也會非常好聽!

而西方音樂更注重縱向的立體的表現力。它們的樂器音高更準,音質更純,這種過於協和就會導致一個缺點:音響空洞,在沒有高深的演奏技巧支撐下,很容易造成個性缺失與色彩競爭力缺失。因此,他們發展了複雜的和聲體系,在樂團規模上也是一次次再創新高。

西方很多音樂是哼唱不出來的,或者能哼唱出來但是表現力跟原曲差了幾個檔次,這點是中西方音樂在表現上的顯著區別之一。所以如題得證。


西方古典音樂最重要的是和聲(Harmony)以及動機的發展

你可以聽聽貝多芬的命運

是不是旋律和節奏都很簡單~


西方古典樂從格里高利聖詠慢慢開始多旋律聲部,到巴洛克時期越發明顯多旋律和嚴格的對位譜曲風格,音樂不再平面化而變得立體還有很多小裝飾音,古琴曲是士大夫階層的音樂文化,琴棋書畫之首講究的應該是意境,畢竟是陽春白雪,反倒是錚別當做人民流行樂器,把位多聲音洪亮更注重旋律 性。


應該是中國音樂更注重旋律吧,民族調式本身就是橫向發展,而西方音樂更注重和聲和伴奏,他屬於一個縱向的音樂體系


我們先來說說兩者的音樂形態。西方音樂:理性,邏輯,多線條,立體。這是區別於東方音樂的根本要素。而中國音樂的音樂形態是:感性,天然,單線條,平面。中國音樂在遠古時期發展與西方差不多,大致分為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四種。理論基礎的差異在於,旋律方面,西方音樂用的是十二平均律,而我們用的是宮商角徵羽民族五聲調式。所以呈現出來的旋律感和韻味截然不同。我覺得不存在誰更側重旋律感。各有各的風格和感覺。


西方古典樂也分好多個不同時代和體裁啊...但我認為旋律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旋律不重要的話...那這個曲子也只有旋律沒有什麼和絃啊。比如一首交響曲,和絃固然會提高美感,但是給觀眾留下印象的不還是旋律嗎?

總體而言感覺早期(比如巴洛克時代)更加註重和聲,之後(比如Debussy之類的)就越來越注重旋律了。


恰恰相反,中國玩的是旋律,西方玩兒的是和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