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指吳語


更新一下

關於清濁和發聲態

#注意,除掉陽平字,別的字的發聲態都要用吳語清音聲母,也就是配陰聲調的發聲態,不要有濁流帶氣聲!即使是鼻音變音的m.n.l聲母的字,也要除了陽平允許「濁」,上聲去聲都要讀如陰平的發聲態。也不要像北京話那樣輕聲現象發生濁化,比如爸爸要念/pa pa/ ,不要念/pa b?/。

————————————————————————

更新一下

在看一些答案的時候,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也就是並不是凡方言母語本身的特點就會投射到他們的普語中,越明顯的反而也不會有,有的大多是和目標語音的差別意識不到的,沒有能力區分的部分。

我想接受過系統的普通話教育的吳語母語者,就都會意識到,塞音擦音塞擦音沒有清濁的對立,沒有入聲,這些吳語到普語多對少的特徵,大都不會帶入他們的口語。有答案提到普通話的w會發成v,不知道他的周圍是否如此,但我的周圍只有北方同學才會發v,我南方同學都是一水的w,這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北方方言口音,因為我們學到的課本里的普通話拼音只有w。

另外即使有些對立難以辨別,話者也會受到社會聲望的影響,去努力學會。比如不分平翹舌就是一個顯性污名,會促使普通話話者盡量學會這種對立。對於這些超母語音系的對立,在普通話二語者里的常見失誤,並不常是不分,而是分錯,比如把字的平翹讀反。

————————————————————————

代際和地域差距還是蠻大了。老年人的藍青官話基本就是文讀套書面語。年輕人的普通話口音受教育和母語影響的普通話風味差距很大。中年人後學的那種生硬的普通話口音,肯定也不是你們想學的。

主要講下接觸較多的浙江北部的校園普通話吧。

首先,語音上:

en/eng,in/ing普遍不分。音值自便,但不要出現/i??/這樣特色的。但在f、m聲母后面要區分en/eng哦,en—en,eng—ong,如門蒙對立,分封對立。(beng、peng讀bong、pong則相對少見,但也有人(部份字)說,這點和吳語本身的這個韻的轄字還是不一樣。)

ün發/yin/這樣就蠻好的。

an/ang最好要分。(兩個金華東陽的同學會有不分)an的音值,女生的話大可以發音靠前點,比較可愛(男生還是算了,會讓人加深娘的刻板印象,比如春晚上陰陽怪氣那種上海男人的口音的腔調)。ang的音值,可以兩分爲一前一後,比如/a?//??/來模擬受到了母語分「黨打」的影響,在接zh、ch、sh時隨機配給一些字(精確按知章莊格局分當然也好),比如上/?a?/面、商/???/量。把ang發成鼻化母音是加分項。

ian、üan的主母音a要高一點前一點,/ien//yen/這樣省力的發音就蠻好。

ai、ei、au可以單化,但比較……。平日可以不用,賣萌的時候可以用。

入聲的問題,我在95代的同學裡沒有見過帶的,往前會有。電視裏越劇演員之類普通話比較不好的人發言,其實也不太會帶。帶不帶,帶多少可以自己斟酌。

聲母方面,翹舌音zh、ch、sh可以發舌葉音/t?、t?h、?/,標準的也無所謂,直接平翹不分在學校裏侉得太突出了。

零聲母和鼻音聲母陽平可以讀出吳語的「濁音感」,即帶氣音,但別的聲母一般不會用濁音。

輕聲:除了常見的,特別彆扭的(太常見的不讀輕聲會讓人覺得做作,是故意裝的,對吧),大可以不變調,照字讀,增加非普語母語感。

兒化:儘量避開。對於不熟悉的發音方式我們本能地避開,可以用大量同義詞代替需要兒化的說法,如「冰棍兒」說「棒冰」,如把小稱的兒化用「子」綴代替。辨義作用(對我們感知)問題不大的,直接不讀兒化。偶爾出現一些兒化也無傷大雅。

……(可能不會再續的待續)


用「兩」代替「二」,如:二號線→兩號線。

百位以上的數字,十位為1時,一律用「十」,如:一百一→一百十,一百一十二→一百十二。

多用賓語前置,如:吃過飯了嗎→飯吃過了嗎。

在表示「耗盡」或「變差」的動詞後面加個「掉」,如:用完了→用掉了,壞了→壞掉了。

把表示「允許」的「能」或「讓」換成「好」,如:這裡不能吃東西→這裡不好吃東西,不樣釣魚→不好釣魚。

在祈使句里多用動詞重疊式,如:把桌子擦乾淨→把桌子擦擦乾淨,看清楚點兒→看看清楚。

去掉「您」字和用名字稱呼對方的習慣,一律都用「你」。

把北方特色的口語詞換成相應的書面語,如:別→不要,咋→怎麼,胡→亂,咱們→我們,這嘎噠/這兒→這裡。

把萬能動詞「整」換成「搞」,如:整啥玩意→搞什麼東西。

(最後一條不少人說不準確,刪除)


現編一段上海姆媽的飯泡粥:

阿囡啊,吃光這碗水潽蛋。順大便到小菜場去買一顆黃芽菜,再買一隻白烏龜。看到蹄髈的話看看,如果老壯肉很多就不要買了,精肉多的話買一隻。

出來以後到轉彎角子上街沿旁邊的煙紙店裡去買一瓶汏頭膏和一塊香皮皂。就用買小菜找下來的瘌頭分,不要用大鈔票買。

回來路上拎那麼重,十一路電車是吃不消的,看得到腳踏車的話就開一部,踏回來。看不到么乘公共汽車。不要攔差頭,年紀輕么,做人家一點,不好做脫底棺材的。


額 大家不用猜了 我是浙江湖州安吉的 但是在杭州呆了十年了 我小時候看上海《老娘舅》長大的 我說方言已經是互相有混淆了 已經沒法說我的口音完全能代表江浙滬哪個地方了

看了評論 關於江浙人黃王不分,我突然想提一個問題 我姓de(吳語音)那我姓( )

A端 B談 C戴 D段

——————————————————————

不可能,你別瞎說,我們江浙人講話怎麼可能有口音。我們講普通話都很標準的好伐。同志,你幫幫忙,出門打聽打聽,深入群眾,收入江浙滬當地,這樣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資料呀。不能道聽途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咯,你居然還好意思在這裡瞎講話,你好意思吧?你快點跑,不然被人卡到了要暴打一頓的曉得伐。啊呀,來不及了。他們快到了已經,你快點藏藏好,不要暴露了,不然他們讓你跪衣裳板,跪速食麵,再把你膝脖頭打斷,那你就有苦頭吃咯,善古啊

--------這是一條隔離帶------------

不可能,你別瞎說,我們江浙人講話怎麼可能有口音。我們講普通話都很標準的好伐。同志,你幫幫忙,出門打聽打聽,深入群眾,收入江浙滬當地,這樣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資料呀。不能道聽途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咯,你居然還好意思在這裡瞎講話,你好意思吧?你快點跑,不然被人卡到了要暴打一頓的曉得伐。啊呀,來不及了。他們快到了已經,你快點藏藏好,不要暴露了,不然他們讓你跪衣裳板,跪速食麵,再把你膝脖頭打斷,那你就有苦頭吃咯,善古啊


學來幹什麼?因為有趣

很難模仿,但是提供一個思路,注意以下規則不要用的過火,要營造出一種說了幾十年吳語,但是要竭力說好普通話而不得的效果

首先是語音問題

第一,江浙口音保留了極為短促的入聲,所以說的時候要把普通話裡面的入聲字找出來盡量讀短,比如「一」「六」「七」「十」「日」「月」等等,這一點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如果已經能準確在自己的普通話里塞進入聲,吳普的大框架就有了,同有入聲的廣東話衍生出來的廣普就沒有入聲。

第二,江浙口音的翹舌音沒有那麼重,所以所有的翹舌音字都要向平舌音靠(特別是r),但是也不能完全等同於平舌音,老派的吳語都是有翹舌音的

第三,江浙人九成半無法分清楚in和ing,但是可以粗暴的分出以bpmf開頭的en和eng:普通話裡面bpmf開頭的字韻母是en的,吳普裡面韻母照樣是en(分fen開)。普通話裡面bpmf開頭的字韻母是eng的,吳普裡面韻母換成ong(大風fong)(山峰fong)

an和ang分的清清楚楚,但是以zh ch 為聲母,ang為韻母的字分成圓嘴讀和扁嘴讀兩種,張長賬掌杖廠腸場等等扁讀,章璋彰常唱償嘗等等圓讀

第四,拼音jqx嘴巴開口大小不足,因為吳語分尖團的原因所以很容易把jqx發細

第五,韻母ao,ou,ei,ui,等等雙母音韻母盡量讀癟,嘴巴放扁,ao讀成音標?,ou讀成e,等等,但不要讀的太癟

第六,不要加兒化音,北方人講普通話帶兒化音和本字融為一體,江浙人卻是大部分都不存在兒化音的(杭州人除外)刻意發出的兒化音很奇怪

第七,聲母n的齊齒呼和撮口呼(韻母帶i或者ǖ的)把舌尖放到下牙根處發,這個有點抽象,簡單來說,就是標準的普通話,發例如「寧」這種發音的時候舌尖從上下齒縫處滑向下齒根,吳普發「寧」這種音舌尖一直在下齒根處不動

第八,網上吐槽很多的「闊以」「一闊樹」等等e發成uo

第九,熟練掌握一到十的某一種吳語的念法,其中「二」要念成「兩」以備不時之需(因為數數的時候很多人會切換成方言)

第十,許多北方人經常為了加快語速把兩字並成一字說,比如「你好」說成「鳥」,「中央電視台」說成「庄兒電兒台」。普通話對於江浙人來說是第二口語,是沒有那麼熟練的,所以說話一般都一字一頓,少有連讀

第十一,如果有吳語區人反對你學吳語,你就要掌握例如,「壽頭」「戇大」(蘇州)「赤佬」「冊那」「阿烏卵」(上海)「小娘生」(紹興)「娘希匹」(寧波 委員長專屬)「你拿個杯」(溫州)等等辭彙回敬之,輕描淡寫,面無表情的說尤其見效

第十二,發上聲也就是普通話裡面的第三聲的時候,類似於發一個比較低的第一聲,普通話裡面的上聲是213(數值越高調越高),吳普裡面大概就是22

語法問題

第一,動詞多用疊詞「衣裳穿穿好」「門窗關關好」

第二,賓語前置「飯啊有吃過」「會啊有開過」

第三,用「好了」代替「完了」,例如「飯吃好了」=「吃完飯了」

第四,經常在句子中間加「么」。比如——「他么是這樣的呀」,「這個么xxx」

第五,有一個經常用而不自知的用法(一直沒有意識到,感謝北方朋友點明)比如:待會你叫直接去就好了。「叫」就是「只要」的意思

語法這一塊很難講,暫時就能想到這麼多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辭彙,例如

「處對象」江浙人多用「談戀愛」「談朋友」

「媳婦」指的是兒媳婦,而「老婆」指的才是北方話里的「媳婦」

把「二」說成「兩」,上海尤其嚴重,甚至可以把大學二年級「大二」說成「大兩」

把可以飲用的水叫做「茶」,把「茶」叫做「茶葉茶」

「暖壺」多用「熱水瓶」「熱水壺」

「羊絨」多用「開司米」

「秋衣褲」多用「棉毛衫褲」

「一起」說成「一道」

「衚衕」說成「弄堂」

「生病」說成「生毛病」

「很有用的」說成「很靈的」

「這兒」說成「這裡」

「司機」說成「駕駛員」

「疼」說成「痛」

「很」說成「蠻」「老」

「寫作業」說成「做作業」

「節儉」說成「做人家」

「知道」說成「曉得」

「包子」叫「饅頭」

「勺子」說成「調羹」

「燒水壺」說成「銅吊」

「燒水」說成「燉水」

「水開了」說成「水滾了」

「不願意」說成「不高興」

「喜歡」說成「歡喜」

「整理」說成「理」

(部分內容來自評論區,歡迎並感謝各位知友點贊,糾正,補充 )

https://b23.tv/av6828331

這個是寧波奉化人蔣介石在抗戰勝利時候的講話,標準的老派江浙口音普通話,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