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小學畢業正常的交流基本上是沒什麼問題了。卻一直讓我們學語數英科,這意義又在哪?將來用不到學他還有什麼意義嗎?為什麼不能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東西或者一個領域,在去那個領域最底層的東西開始學這樣不是更省時省力嗎?現在放遠看看這些年出過哪個像魯迅,錢學森,鄧稼先這樣的偉人?要是讓學者們從小就開始精通一門學科。我想這樣會各個領域會出現更對像上面這樣的偉人。甚至超過他們。


最可悲的是,很多人還在擁護這教育模式,覺得高考雖然不完美,但是是什麼目前唯一的公平的選拔方式。鮮有人去思考這種教育模式在帶來他們認為的所謂的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對孩子們的摧殘與壓迫,使他們厭惡學習,噁心學習,使他們本應該有的創造力被考試機器一次又一次的磨碎到粉碎。

至於為什麼,估計有很多不可說的因素,其中肯定有多方利益的博弈吧,所以教育改革是很難的一件事。假如今天說把高考這種應試選拔方式取消了,換成別的什麼,首先沖向前邊去鋪天蓋地罵的阻撓的不是既得利益集團,而會是家長,所以你就知道改革的阻力會有多大了。


你可能對精通有誤解。

在我看來,小學只是讓人不再是個文盲

初中,理化生這些主要是普及基本常識,讓人不再被廣告上的什麼小分子納米量子膠囊欺騙,政史地讓人不忘記歷史,明白世界格局,明白國內基本情況

高中才算是對各種學科的進一步了解,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我一個普通本科生混子都不敢說精通我學的專業…


首先,回答為什麼不精通,我覺得是因為成本太高了。

比如,就拿生物來說,生物這門課想要精通,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還需要做大量的實驗,這都是用錢堆出來的。實驗需要資金支持,試劑,生物原材料,試管等都不是免費的。

同樣化學也是如此,體育也是如此,頂級運動員需要很多支持,飲食方面,需要營養師搭配,受傷了,還需要有專門的運動醫師治療等等。馬克思也說過,只有物質得到極大豐富的時候,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才才能實現人類全面發展。

只是通過書本達到精通是不太可能的,更別說基礎教育學的對整個學科來說,只是非常簡單的知識。

再有學習語數外,語文是國家文化的體現,數學工科的工具,英語是了解其他國家的通道。

再有錢學森,鄧稼先等,你要看到的不單單是他們的科學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們作為中國人的愛國情懷。為什麼他們在外國和中國存在極大差距的情況下,回到中國?為什麼在當時外國和中國實驗條件相差極大,在外國更能實現自己價值的狀況下,回到中國?

再深點說,難道作為人,只能用成就衡量自己嗎,那些電影里的瘋狂科學家,為了自己的實驗,不惜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就對了嗎?


看到這個題目我本來想談談通識教育和深入研究什麼的,點進來看到"小學" 二字我就驚呆了……小學"精通"……emmnn……


傻孩子,現在,一定有很多很厲害的人,才能讓國家如此強盛。而這些人不乏八零九零。中國義務教育普及在兩千年吧,教育的好處很大很大,中國的孩子們很幸運。一代代的教育積累,將來定會遍地開花。

如果讓那些人重新回到學生時代,我相信他們會科科都好好學。每門課都很有趣,為什麼要放棄那麼多有趣的事兒呢。

教育的意義在於,忘記所有知識以後留下的學習能力。這個學習能力要靠學習知識以後才能獲得。

如果你還是學生,你現在根本看不到學習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有多麼天翻地覆的作用。努力學習,能學多好就學多好。

等我有空了,再詳細補充。


不是教育要求我們門門精通,而是環境要求我們門門精通。競爭太大了,中國人口這麼多,學生能努力的只有成績,所以大家都在這點上發力。只要自己的目標夠清晰,不被環境所影響,教育的初衷還是很好的~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底層結構決定上層建築」。題主的想法是在經過小學的6年教育後,已經基本具備了交流能力,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去單個領域進行探索和研究。但是這種想法是有一點點偏題的,就單拿材料學來說,一個材料你不僅要考慮它的物理性質還要考慮它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方面,要考慮這個材料的彈性形變的極限,要考慮材料的硬度,密度等等吧,化學方面考慮的也很多,要考慮該材料與其他物質的反應吧。任何一個領域的探索研究都需要其他相關知識的積累。

題主所說確實,如果我們能夠在單個的領域裡投入更多,我們會有更多的收穫,這也就是大學分專業的初衷之一,讓學生們獨立選擇自己想要為之奮鬥的領域,可我們的人口太多,資源又太少,我們只能先讓所有人都在一個公平的平台進行選拔,選出優秀的,最為拔尖的,將他們送到更高一級的學府去探索那些領域。

總結就是,語數英和其他學科的精通是為了能夠批量化的生產出大量的高級人才,而這些高級人纔則是各個領域的先行者,探索者


換個角度,給你每門學科都能了解的機會,不香嗎?

能不能精通是個人的事,不能靠教育。


首先你這個問題就錯了

什麼叫精通?

你可能對精通有誤解。

現在教育依舊只是讓你廣泛涉獵,略知皮毛,有點基礎知識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