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之道又在哪裡啊?


當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醜惡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緣於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後、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制和幹預民間正當經濟活動,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結果。大眾對這些醜惡現象的正當不滿,正可以成為推動改革繼續前行、填平陷阱、掃除腐敗的重要動力。

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前面: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這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成為一場兩種趨勢看誰跑得更快的競賽。

在此基礎上,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大體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取向:

第一種觀點主張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消除舊體制的遺產,建立基於規則的市場經濟體制,或者稱「法治的市場經濟」。

第二種觀點把「半統制半市場」的體制看作一種可能的體制目標。2008年以來被炒得很熱的「中國模式」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它宣稱,中國經濟能夠在近二三十年中創造世界公認的優異成績,根本原因正在於中國擁有一個強勢的政府和具有強大控制力的國有經濟。這種體制能夠正確制定和成功執行國家戰略,不但中國應該繼續堅持現有體制,世界各國也應該學習借鑒。而一些代表權力尋租活動特殊既得利益的人們,不但積極維護現有體制,還力求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不受約束的權力,以便擴大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

在前面兩種社會力量展開對戰而社會實際生活中權貴資本主義的影響日益顯化的情況下,第三種社會力量公開亮出了回到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主張。他們極力要讓人們相信,目前中國遇到的種種問題,不管是腐敗猖獗、分配不公,還是看病貴、上學難,甚至國有資產流失、礦難頻發都是市場化改革造成的。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擴張政府的權力,加強行政機關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工商業實行「國進民退」,實現再國有化;農業重新「歸大堆」,實現再集體化。甚至要求重舉「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旗幟,「再來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實現「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事實上,當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醜惡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緣於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後、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制和幹預民間正當經濟活動,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結果。大眾對這些醜惡現象的正當不滿,正可以成為推動改革繼續前行、填平陷阱、掃除腐敗的重要動力。

然而,在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理性的討論受到壓制的情況下,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者利用腐敗日益猖獗、弱勢羣體受損害感日益強烈的情勢矇蔽和迷惑大眾,把反對的目標從權貴既得利益者轉向市場化改革,試圖把大眾引向歧途。

問:既然中國社會中目前存在的種種權貴資本主義現象,究其根源,就在於不受約束的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幹預和對經濟資源的支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支持者要求用強化政府和官員的「專政」權力與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的辦法來扼制腐敗和縮小貧富差別,顯然只能適得其反。

所以,這些舊路線和舊體制支持者雖然也與大眾一起聲討腐敗等醜惡現象,但是他們找錯了病根,也開錯了「藥方」。可是,藉助於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煽動,他們的觀點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答:這是最值得人們警惕的。如果任由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發展,中國社會就有可能走向一個極端,中斷現代化的進程,陷入新的混亂狀態。從人類在20世紀進行的將近100年改造社會的歷史大試驗中看得很清楚:如同先賢顧準所說,不管立意多麼真誠美好,沿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十月革命)的道路,能夠獲得的絕不會是人們曾經許諾過的地上天國,而只能是大災難和大倒退,娜拉出走以後又回到了原處。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在「起義—新王朝—新的暴政—再起義」的歷史怪圈裡輪迴。到了近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更確切地說,給我們帶來了顧準所說的「1789—1871—1917這股潮流」。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我們許多人都認為,問題已經得到徹底的解決,歷史的「週期律」將不再重複。但是事與願違,革命取得勝利18年後,中國又捲入「文化大革命」的內亂中。用顧準的話說,「人們以烈士的名義,把革命的理想主義轉變為保守的反動的專制主義」。

為什麼激進的革命道路沒能帶來人民的福利和社會的進步,相反卻轉化成了雅各賓式或斯大林式的專制主義?顧準的回答是:這一潮流的領導者設定了建立地上天國的終極目標,自認為是「人民」或「公意」的化身,因而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使用一切手段,包括專制獨裁、恐怖殺戮等來實現這一目標。

古今中外的歷史證明,不論是「左」的極端主義還是「右」的極端主義,都會給社會帶來災難。中國改革雖然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是,中國離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國家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近年來由於一些重要經濟和政治領域的改革遲滯,一些社會矛盾變得尖銳起來。人們由於社會背景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往往對於這些矛盾的由來做出不同的解讀,提出不同的解救之策。在這種社會矛盾凸顯、不同政治訴求之間爭辯趨於激化的時刻,如何防止各種極端派的思潮撕裂社會,造成兩極對立,避免「不走到絕路絕不回頭」的歷史陷阱,就成為關係民族命運的大問題。

問:有些人認為,在暴君與暴民之間二者擇一、一治一亂,是中國歷史的宿命,只能聽之任之而無法逃避。因為目前改革遲滯,所以這種悲觀論調很有市場。

答:我認為這個結論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中國歷史上的輪迴,是傳統社會結構的產物。近代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使中間力量主導社會發展趨向成為可能。新中等階層成為追求自由、平等和社會和諧的中堅力量。目前,主要由專業人員組成的新中等階層,正在中國迅速壯大。假以時日,隨著新中等階層的發展壯大,我們完全有可能跳出所謂中國歷史的「週期律」,走上建設現代中國的道路。

:正如波蘭改革派經濟學家科爾奈所言,自由而切實的討論,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目前各種社會思潮能夠在理性的平臺上充分爭論,對於推動中國實行平穩的社會轉型,將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為什麼會出現不同訴求都趨於極端化的情況呢?從根本上來說,是由於在中國社會中積累起許多社會矛盾。中國過去30年高速增長的奇蹟來源於新生的市場經濟制度解放了人們的創業精神,可是近年來靠的是政府和國有企業「控制力」的加強,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如果不能靠穩健有序的改革主動消弭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源,各種極端的解決方案就會贏得越來越多人的支持者。

所以,中國克服社會弊病、避免歷史悲劇的正道,在於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這就是說,要排除特殊利益的幹擾,推進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剷除權貴資本主義的基礎,並使公共權力的行使受到憲法法律的約束和民眾的監督。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因為近年來中國改革處於停滯狀態,所以當務之急是重啟改革議程,切實推進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


中國自由市場經濟帶來的貧富差距,是必然的結果。而社會風氣過於糟粕,走向墮落就有點不正常了,特別是近兩年中國女性的墮落趨勢太明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並不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

而是因為,中國政治實行社會主義集中制,經濟實行資本主義市場制,權與錢的結合就是墮落!女性也是社會的引導者

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權力是平衡社會利益分配的工具,社會的反常行為都是權力的不作為、或亂作為導致的,女性墮落的背後推手,就是利益與生存環境的相對惡化,政治權力失衡所導致的貧富懸殊、先天的體質差異、教育模式的偏執與荒誕!也行是放縱吧,中國需要求發展,求經濟。鄧小平就說過一句話,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只是社會風氣不正,極度深寒!一反常態毫無底線!


左手收稅,右手扶貧啊。扶貧這幾年做的很好啊,義務教育早就免費了,這幾年農村從住房到醫療還有出行環境改善很多。現在好像要開始普及和城市一樣的養老保險制度了。但是如果你看人家開賓士寶馬眼紅,自己開的是本田豐田,說貧富差距大,那就只能怨自己沒本事了。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弱肉強食的法則,畢竟看錢嘛。但除非你是站在頂端,否則遲早會被其他人喫掉,而且最好剩下的也會因為生產力過剩最終被失業者推翻。


資源掌握在少部分人手裡


明明是資本主義,

別賴市場經濟。

複利的概念請瞭解一下。


解決之道?階級固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只有一種解決之道,懂?


既有頭腦,又能喫苦,不甘於平凡,還能抓住機遇的,他不發財誰發財?

既無頭腦,又不能喫苦,還安於現狀得過且過的,他不貧窮誰貧窮?

這種事兒,和平年代,不太好解決!除非哪一代出來個人才吧!

主要問題,還是人!


首先,必須承認市場經濟會帶來收入差距的擴大。真正的市場經濟是自由競爭的,有競爭就會導致成果的不均衡分配(市場分配也叫作一次分配)。市場經濟強調的是機會的公平,而非結果的公平,中外皆然。而收入調節的重擔就落在政府和社會組織身上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二次分配(主要指政府)和三次分配(主要指慈善),當然在收入調節中發揮主要作用的還是二次分配。

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實現的,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

先說稅收,這個比較複雜,本人也是半瓶醋,就隨便扯一扯。稅收調節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一是累進的所得稅,調節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差距,按照收入流量徵稅,收入越高稅率越高,這也是體量最大、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二是財產稅,調節擁有不同財產量的人之間的差距,按照不動產價值徵稅;三是遺產稅,防止或者說是弱化財富差距的代際傳遞。

儘管富人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避稅,乃至逃稅,但總體來看,在法律較為健全的國家,稅收仍然能夠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國,收入最高的5%、10%的富人,繳納的所得稅的佔比遠遠高於是人數的佔比,而且他們的平均稅率也高於一般人。(具體數字忘了)一般而言,政府做到這些之後,收入不平均的問題基本上會處於一個可控的局面。

再來具體回應樓主的問題,說我們的收入差距問題。結論是,有市場經濟的因素,也有其他具體的原因,但非市場因素是主要的。

先說市場因素,在高度競爭的場景下,自然有很多人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原因既有客觀的,如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等;也有主觀的,如個人觀念等。這個地方簡單列舉一下,拒絕槓),勢必在收入上處於弱勢,長期下去自然就會產生巨大的收入差距,這是實行市場經濟所無法避免的。

但是我國的收入分配不均衡問題卻有很多具體的原因,不能把鍋全部背給市場經濟。

比如部分政府官員因為其掌握的權力而獲得的灰色乃至黑色的收入,就不是市場經濟的原因。

比如部分國有企業員工因為所在企業佔據市場壟斷地位而獲得的高收入。

比如部分企業通過不正當手段非法經營、製假售假、掠奪性開發自然資源而獲得暴利。

比如……


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貧富差距,凱恩斯經濟理論放大了貧富差距。

主要原因量化寬鬆超發貨幣,增發貨幣大部分流向了富人,造成了富人越來越富。

不好解決貧富差距!

理論:向富人增稅補貼窮人。

會造成社會不公,資本外流,造成窮人越來越懶富人收縮投資影響社會發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