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王檢邀。

這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

知乎上不可能有比這更強的答案了。

參見人民銀行等十個中央政府權威部門(現在應當是9個部門) 銀髮2015年221號文。

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_部門新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這份文件,從總體上給互聯網金融定性,從風險、業務、合規,優劣勢事無巨細地整個講了一遍這份文件是一份大綱指導性文件,沒有具體的細則,但是從整體上已經把互聯網金融給整個梳理了一遍。也是這一題的唯一標準答案。

內容簡單歸納就是

互聯網金融本質仍屬於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

直接定性,簡單介紹了一下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其實就是傳統的金融,用了互聯網渠道而已。好比你賣挖掘機,你在線下賣,和你在網上賣,不影響你的經營性質——賣挖掘機的。這份文件直接定性——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你必須是「金融機構」,也就是持牌的,干類銀行業務的,類保險業務的必須接受銀保監會、證監會的監管。干類證券業務的必須接受證監會監管。一切都依照我國現行所有涉及金融類法律法規的監管,沒有例外。

然後給互聯網金融業務直接分了個類。從第7到第12條。

互聯網支付、網路借貸、股權眾籌融資、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信託和消費者金融。

一共六個類,從「互聯網金融」出現這個詞到現在,你見到的所有產品,都可以對號入座歸入這六個類其中一個。

針對每個類,把風險,監管要點,歸誰管,都講了一遍。包括前段時間特別火的花唄廣告,其實也提到了。

審慎甄別客戶身份和評估客戶風險承受能力,不能將產品銷售給與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客戶

然後也反覆提到,必須按規定履行相關金融監管程序,必須嚴格履行資金第三方存管、必須履行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義務。

這份文件,是一份綱領性文件,沒有實施細則,淺顯易懂,推薦各位看看。

關於這個問題真沒什麼好說的,標準答案看央行2015年這份文件就行了。

我想說的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問題我覺得有兩個。

1,2015年我國十個主管部門就聯合以央行名義發文,把互聯網金融透透徹徹完完整整講了個遍。該怎麼管,往哪裡管,歸誰管,講的不要太清楚。

隨便從原文中摘幾句。

個體網路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

但是P2P那些是不是非法集資了?是不是設立資金池了?

(支付業務)要向客戶充分披露服務信息,清晰地提示業務風險,不得誇大支付服務中介的性質和職能。

那請問花唄和借唄又是怎麼做的?

(第三方資金存管)除另有規定外,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客戶資金與從業機構自身資金分賬管理。客戶資金存管賬戶應接受獨立審計並向客戶公開審計結果。

請問最近幾年搞互聯網金融的,有幾個做得到?

2015年的一份官方文件,就這五年時間裡,互聯網金融爆了一波又一波,割了一波又一波,所有知名企業都紛紛投入這一行,而沒有任何人正視國家的規定,目無法紀,無法無天,我們這國家的監管機構,人民銀行的權威哪裡去了?執法機構幹嘛去了。

就前幾天,螞蟻金服居然還無視我國法紀,身為持牌機構,無視我國對風控的要求,無視巴塞爾II,就這麼走進了人人的生活,簡直奇幻。

2, 2015年的指導性綱領文件從人行發出來,2020年,螞蟻都成什麼級別的公司了,想必也不用我多廢話了。這時候大家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一行三會才開始找他們談話,實施細則才頒布下來。這反應速度是不是也太慢了點。

這兩個才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吧。


長篇大論不想講了,課本上抄抄就可以,講點貼身體驗。

高槓桿,用少量本金,放大到幾十倍的放貸能力,放貸利息達到18%,放貸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行,上市後還可以用股民的錢來補充本金。

這個真的是創新了,巨大的創新,自個風險不大,誰說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啊?虧不到自己的錢,還能暴利,這能叫風險大嗎?

我們做投資的經常遇到黑平台,就是那種自己非法搞個平台,拉客戶對賭,給200倍到1000倍的槓桿,這樣稍有波動,就爆倉了,錢就到了平台手裡。平台哪有風險啊?大不了跑路。

我昨天提到要停基金定投(不是賣,是停),一大票人噴我,說平台和基金兩碼事,平台有問題基金是不會有問題的。

今年股票還可以的,一般百分之幾十的收益是有的,你敢說沒人用網貸買股票?買基金?打死我也不信。相對賣房賣車,網貸是首選,他們想掙100%,18%的利息算什麼?

此次監管還是非常及時的,整頓下再上市也好,對x爸爸對股民對基金對銀行對國家都是好事情。

上市還是可以上市的,就是個估值高低的問題,掙一萬億和掙1000億區別很大嗎?

這是個問題。


目錄

宏觀角度

1. 政策法律風險

2.合規風險

3.交易風險

4.技術風險

5.道德與信用風險

微觀角度

1. 按金融產品階段

2. 按利益角度

感謝這麼多人同時邀請我,對我表示認可。我目前在某技術公司給一個知名的跨國銀行做風控模型,所以對金融風險也是略知一二。由於只能添加一個謝邀,那就在這裡一起感謝 @Puddle @Eternity @Serendipity 的邀請

在展開敘述前,先貼個圖方便大家理解,順便結合這次螞蟻上市暴露的問題來講講幫助大家理解。

據我個人見解,螞蟻這次上市暴露出的風險包括宏觀角度的」政策法律風險「,」合規風險「,」道德與信用風險「。至於微觀角度是螞蟻內部關注的事,而宏觀角度是監管層關注的事

宏觀角度

從宏觀角度應該比較多人能理解。所以我先講宏觀角度的風險。當然,宏觀角度可以又很多個角度解讀,由於本人做的是微觀角度的風控技術,對於宏觀層面,專業的研究員應該了解得更全面,所以本人參考了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的姜上璞寫的一篇文章[1],但並沒有直接按照原敘述,而是寫得更為直白些,並添加了個人見解(用引用塊來舉例),希望能幫助大家搞懂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1. 政策法律風險

政策風險主要來自國家有關互聯網金融政策調整帶來的不確定風險。當然,我是支持國家隊金融政策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人民財產,例如:

今年規定了,民間借貸利率不超過4倍LPR利率[2],當前LPR利率大概是4%,所以我們看到消費貸利率最高被限制了在15-16%左右,就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對於無良高利貸的公司,這個風險就會導致他們破產。

法律風險之一是刑事行政法律風險,這個對於金融機構,借款人都存在風險。指的是因觸犯非法集資類犯罪或行政違法、非法經營類行政違法或犯罪及非法證券類行政違法或犯罪的刑事法律風險。也包括民事法律風險,導致集團性訴訟案件爆發,擠兌等等。更多的p2p平台的法律風險,可以參考[3]。集體訴訟的例子如:

2018年2月8日 —2月8日上午9時,北京市石景山法院就集體訴訟借貸寶一案正式開庭,起訴方為借貸寶受害者、盈科律師集體訴訟團隊。

就這次螞蟻上市來說,暴露出的政策法律風險在於」監管套利「。

監管套利是指金融機構在不違背監管資本規定的前提下,通過金融交易,在不降低金融機構的業務規模和整體風險的同時,降低監管資本要求。

說白了,就是擦邊球,妄顧風險了。

2.合規風險

一是互聯網金融是新興業態,對於參與主體及其網路交易行為法律界限不明。舉個例子

傳統去銀行開戶,我們是需要本人到場,我們需要提供各種材料,例如身份證,徵信信息,流水證明等等。但是通過互聯網金融機構開戶,我們可能只需要提交身份證就行了,甚至這個身份證的真偽對方都沒法辨別。

互聯網企業內控制度不健全,合規性易被突破。這個怎麼說呢?我聽一個在某互金呆過的朋友說過:

互金本質是要賺錢,你讓他們自己監控自己,怎麼可能?

就螞蟻這個事來說,」監管套利「就是合規性被突破的,具體操作是:

通過技術輸出、科技合作的名義下,通過聯合貸款等方式迅速做大業務規模同時,規避資本充足率、資產負債率、信息披露等傳統監管指標,某種程度構成了政策套利或監管套利。

我這裡再個人補充一點。反洗錢的風險也是合規風險的一部分。例如有的人在A公司這裡貸了一百萬買了一個遊艇,結果用黑錢,他分成很多期還給A公司。那麼A公司等於不知不覺的幫這個人洗錢了。

3.交易風險

這個等下會在微觀角度的章節講到。這個偏微觀。放款和還款都是交易的過程,你放出去的錢有可能收不回來。

4.技術風險

互聯網技術本身存在著技術風險,即使最完善的風控系統,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的。可能出現的風險包括所信賴的信息系統的技術安全和技術容量、黑客攻擊、密碼泄露、賬戶資金被盜等。

例如2018年京東12G用戶數據慘遭泄露,起因竟是因為三年前的安全漏洞[4]

前不久,一個包括用戶名、密碼、手機號碼、身份證在內的多維度信息的12G數據包在黑市流通,而據買賣雙方表示,該數據皆來自於京東。事後,京東方面也在其微信公眾平台上就此事發出聲明,承認了這些數據確實是京東於2013年因為安全漏洞所泄露的那批數據中的一部分。雖然當年事後京東已經及時完成了系統修復,並對用戶進行了信息安全提示,但有少數用戶並沒用及時對賬戶信息進行安全升級,因此仍有風險存在。

5.道德與信用風險

這個在[1]里已經講得挺易懂了,這裡就直接引用

目前存在幾個主要問題:

一是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身份認定問題。部分交易主體在身份認定上並非實名制,關鍵信息缺失或不真實,而且缺少有效的網路安全防範措施,客戶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二是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虛擬化程度高,交易全過程透明度低下,交易真實性不易考察驗證。

三是互聯網金融的交易資金管理不規範。

這個很明顯,這三點都是監管層對螞蟻集團的關注點。

微觀角度

微觀角度會講到產品本身的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1. 按金融產品階段

一個信貸產品,無論是傳統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機構,按產品階段,都可以分為貸前,貸中,貸後三個階段

  1. 貸前:貸前調查是風控的第一道防線。主要是確認客戶還款能力,是否存在欺詐等行為。舉個例子,例如你貸款買房前,銀行需要查看你的徵信記錄。
  2. 貸中:監督你貸款使用情況,例如有沒挪用,例如你貸的學費款竟然拿去買房,那銀行發現了肯定就會找你。或者看到你最近收入降低了,可能就給你信用卡降額度
  3. 貸後:管理實質貸款發放後指導完全收回之間的過程,即是有效回款的過程。其中也包括當還款人出現逾期時,如何去進行催收。

從技術角度講,這三個階段可以做三個風控模型,分別叫A卡(Application score card)、B卡(Behavior score card)、C卡(Collection score card)來控制。

至於三個階段的這個模型應該怎麼做,嘿嘿,這就是我的老本行了。這裡由於講風險,這裡就不展開講技術了,感興趣的話,歡迎看看我寫的相關技術文章。

桔了個仔:AI風控系列文章目錄?

zhuanlan.zhihu.com圖標

2. 按利益角度

金融機構嘛,無非都是放款-收款,所以要最大化利益,就要減少把款放給騙子或者還不上款的人,如果對方逾期未還,就需要安排合適的策略,根據其風險等級,打電話,發簡訊,甚至上門催收。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幾種風險:

  • 欺詐風險。有的人申請信用卡是為了套現,有的人申請貸款可能就是為了拿錢跑路。
  • 額度風險。如果你給一個收入1000的人20000額度,那麼很可能對方會花得沒節制。
  • 逾期催收風險。有的人就是跑路了,你在國內找不到他了,或者你找到了,發現他沒親戚也沒朋友,你沒辦法從他擔保人身上扣錢。這種情況只能計提壞賬了。

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風險存在於方方面面。風控這個事,永遠都做不夠。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微觀層面的風控技術,我毛遂自薦以下自己寫過的相關內容

桔了個仔:AI風控系列文章目錄?

zhuanlan.zhihu.com圖標桔了個仔:AI智能風控(一)——銀行風控流程與其意義?

zhuanlan.zhihu.com圖標桔了個仔:AI智能風控(二)——風控評分卡全流程建模看這篇就夠了?

zhuanlan.zhihu.com圖標桔了個仔:AI智能風控(三)——實際風控產品中的挑戰?

zhuanlan.zhihu.com圖標桔了個仔:AI智能風控(四)——風控策略的產品化全流程?

zhuanlan.zhihu.com圖標請問在金融風控方向,如何運用用戶行為序列進行特徵設計和挖掘??

www.zhihu.com圖標

參考

  1. ^ab央行專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14916
  2. ^人民幣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報價 http://www.icbc.com.cn/icbc/%E9%87%91%E8%9E%8D%E4%BF%A1%E6%81%AF/%E5%AD%98%E8%B4%B7%E6%AC%BE%E5%88%A9%E7%8E%87%E8%A1%A8/%E4%BA%BA%E6%B0%91%E5%B8%81%E8%B4%B7%E6%AC%BE%E5%9F%BA%E7%A1%80%E5%88%A9%E7%8E%87lpr%E6%8A%A5%E4%BB%B7/
  3. ^ P2P平台的法律風險:你不得不知的三條紅線_陝西頻道_鳳凰網sn.ifeng.com ? 財經 http://sn.ifeng.com/caijing/detail_2014_05/22/2316361_0.shtml
  4. ^網易發布最新風控平台,京東12G用戶數據在黑市被公開交易 | 大數據周周看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104716


謝這麼大的大佬邀。先答為敬。

這個問題沒有加前提。站在不同的角度,其實有不同的回答。

站在企業的角度,互金公司業務模式的風險在於合規風險。

站在系統(監管)的角度,互金公司業務模式的風險在於它的高槓桿經營,有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

站在企業的角度

站在企業的角度,互金公司業務模式的風險在於合規風險,他們不怕有沒有客戶。

這其實很好理解。

因為互金公司是站在互聯網的角度,對傳統市場進行的撬動。也就是所謂的降維打擊。對互金公司來說,這是一片藍海,他們不擔心有沒有錢賺,他們只擔心這錢能不能一直這麼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如果沒人打擾的話,他們非常樂意一直這麼掠奪式成長下去。

但法律和監管的滯後只是暫時的。

隨著新經濟逐漸走向成熟,相應的法律和監管配套一定會迅速跟上。於是,就如同任何一個新市場新行業新經濟新世界的生命周期一樣,互金由野蠻成長進化到成熟和文明。

在這個階段,存活下來的互金公司已經紛紛割據,大家各有自己的流量,各有自己的客群,各有自己的成熟盈利點,賺錢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這個盈利模式是否符合監管的合規要求,是否能進行合規整改。

能適應合規整改的,接著發展;不能適應的,淘汰出局。

但這顯然是個好事。

對於老百姓這個弱勢群體而言,穩定有序才是有利的;混亂無序乃至群魔亂舞,只會侵蝕消費者、借款人等普通屁民的利益。

站在系統(監管)的角度

站在系統(監管)的角度,互金公司業務模式的風險在於它的高槓桿經營,有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

銀行業本來就是一個輕資產高槓桿行業,以巴塞爾資本協議要求的資本充足率(自有資本佔總資產的比率)為8%,折算財務槓桿相當於12.5倍。但互金公司的槓桿率比這個還高!以借唄為例,30億元的資本金竟然放出去3000億的貸款,其槓桿率高達100倍!

銀行高槓桿有他的原因,因為他有銀行信用,這個無形資產的質量遠勝普通企業的磚頭水泥固定資產,所以銀行可以高槓桿運營。這個無形資產體現在客觀物件上就是那個牌照。

但互金公司有什麼能夠支撐他的高槓桿,或者高信用呢?或者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以螞蟻為例。

螞蟻最初是以支付寶切入金融領域。而支付業務的特點之一是不影響資產負債表(銀行因此將其稱為表外業務),或者說不影響槓桿。嚴格講,支付業務也存在風險(結算風險),但風險隱蔽,而且從監管的角度來說,不是重點。螞蟻由此在金融圈站穩腳跟。

支付寶之後,螞蟻試水餘額寶,進入理財市場。這個領域就已經開始觸及銀行業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方了,但仍然不涉及槓桿率。

同樣仍然由於新經濟的階段性特點,螞蟻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或者說憑藉監管缺位的機遇)迅速成長為巨頭。這個時候因為不涉及貸款業務(信用風險),所以監管層仍然給予互金公司較為寬鬆的發展環境。

再往後,互金公司以P2P、小貸、白條等多種貸款產品的形式迅速進入貸款領域(對應著銀行業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領域)。這就跟槓桿率有關了。

貸款業務涉及到金融業的核心風險——信用風險,前面所說的巴塞爾資本協議8%資本充足率的規定,就是為了避免信用風險量身定製的監管要求。同時,信貸業務也是銀行業的核心業務,其重要性和盈利能力不言而喻。

但在互金公司看來,他們不用承擔監管成本,卻能享受貸款業務的穩定盈利,這塊業務顯得異常肥美。於是,互金公司一方面抬高槓桿,獲取巨額利潤,另一方面則把各種亂象作為外溢成本,留給了社會。在利潤訴求的驅動下,切入貸款業務的互金公司瘋狂收割,野蠻生長。

這就形成了一個局面,一邊是舊經濟體系里,金融業嚴格遵從巴塞爾資本協議,以風險管理穩健經營為第一要務;另一邊是在新經濟體系里,互金公司以利潤為第一目標,利用監管套利(監管缺位)野蠻成長。

信用風險是造成宏觀經濟系統性風險的核心因素,這是歷次經濟危機攢下的經驗結論,也是國際銀行業的共識,因此才有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出現。

老百姓不用去琢磨專家的邏輯,從常識來判斷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對於高負債企業,只要有一筆不良出現,就足以讓他資不抵債。槓桿越高,越禁不住風吹草動。

螞蟻等互金公司由於一直遊離在監管以外,始終保持了極高的槓桿。這一點監管單位是心知肚明的。

於是,面對金融亂象,2017年強監管時代到來。

在強監管的背景下,螞蟻等互金公司,一方面積極申請牌照,合法賺取金融業利潤,另一方面則積極宣傳科技標籤,這不僅是為了獲取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的高估值,而且也是為了逃避監管。

但如果我們瞪大雙眼,不要光聽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的話,就會發現這些互金公司的利潤幾乎全部來自於金融業務。螞蟻集團的報表顯示,其收入結構中貸款業務佔到39%,支付交易佔36%,理財收入佔到16%。

因此,把互金公司納入金融監管是必然結果。

不過需要多說一句的是,這種強監管對大中小互金公司的壓力都很大,但客觀講對大互金公司卻是好事。

一是幫助他們理順市場。市場初期,大家跑馬圈地可以不計較姿勢好看不好看,但進入了成熟階段,就必須考慮可持續性。因此將不合規機構清理出場,有助於金融市場的長期發展。這不是口號,是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是,監管要求的提高客觀上有助於大企業壟斷市場。因此,對於螞蟻等互金公司,長遠來看強監管是個重大利好。

需要怎樣的監管?

10月24日,馬雲在外灘峰會上說巴塞爾資本協議過時了。

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

為什麼?

因為互聯網只是改變了金融企業經營的形式,並沒有改變金融業運行的本質。

信用風險仍然是借貸業務的首要風險。

利率市場化仍然要靠監管單位來進行頂層設計,利率仍然以機構報價為主,市場參與主體也仍然以機構為主。

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仍然交織在一起,金融風險由點到面的傳染途徑仍然暢通。

互聯網並沒有再造一個金融體系,只是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

以前存在的風險,現在仍然存在。

P2P這種買賣雙方直接對接的模式未能經受市場的考驗,債權融資仍然要以間接融資為主。信用風險仍然是銀行業面對的核心風險,這一點並不因為市場參與者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因此,隨著互聯網對金融業的改造完畢,金融領域會再次進入穩定發展階段。而在金融風險領域,就回到了監管的擅長,巴塞爾資本協議也仍然不過時。

歡迎關注「財經雜感」,公眾號與專欄同名。


開篇明義,我這個回答沒什麼特別專業的東西,就是個人想法。

先說所謂互聯網金融,創新點有幾個:

  • 交易對象:從高凈值/信用降到普通人基本都可參與。
  • 交易方式:傳統的線下、電話等方式轉變為App在線辦理。
  • 交易門檻:不斷降低。
  • 交易場景:儲蓄、消費、投資融合。

以上這些看起來都是優點,但辯證唯物必然一體兩面,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參與主體,即合格投資/借貸者釐定。

這裡我需要分開說投資和借貸這兩個業務,畢竟基本邏輯不同。

先說投資,典型例子是支付寶的戰略配售。

支付寶在自己平台銷售5隻戰略配售基金,合計600億,其中10%用於螞蟻金服的打新,計60億。

很多人都在從監管的角度去討論這有沒有瓜田李下之嫌,去思考會不會涉及利益衝突。

但如果從支付寶的投資用戶角度去思考,這60億的配售資金如果獲取較高收益,會不會反而帶動下一波用戶繼續買入?

我們都知道旁氏的特徵:資金池、持續買入和整局操控。

這五隻基金如果必須滿配(10%)螞蟻金服,相當搭建一個與螞蟻並無關係的公共資金池支持股價,而這個資金池可以在支付寶的持續宣傳轟炸中不斷擴張,這就意味著平台利用監管的漏洞一定程度上的操縱股價。

韭菜的最大特徵就是追漲殺跌——如果已經有了基本牌來做多,二級市場的韭菜一定會跟風。

我把邏輯簡單的捋一下更清晰——發基金搭建做多資金池→上市拉高股價→強調做多資金池→資金膨脹拉高股價→二級市場跟風。

這裡面承擔風險的是支付寶買基金的用戶和參與二級市場的韭菜,收益是誰的不言自明。

即使我上面這種猜測可以說是陰謀論,那麼說點不陰謀論的東西——支付寶能保證參與戰略配售的用戶都是合格投資者么?

不能。

我之前在基金代銷機構工作的時候恰好參與過其他類別戰略配售基金的營銷工作,對於如何調動用戶的貪心深有體會。

想要新發戰略配售賣得好,繞過合格投資者要求並打掉用戶理智少不了。

從歷史上看,戰略配售基金的風評很少有好的;更近一點,從支付寶平台角度上看,它的推薦邏輯其實並不是匹配而是營銷。

我要提一個渣男了,它叫做諾安成長混合。我的信息來源可能相對狹窄,但從我參與幾個支付寶基金討論群、各渠道看諾安的討論來看,它的爆火似乎是支付寶發力的結果。

各位可以投票計算一下有多少人是通過支付寶買的這支基金,而買的時候對這隻基金了解多少。

這裡要說的可能是代銷平台的通病——為了傭金做營銷,站賣方,有了問題就甩鍋。

總結一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理財服務,在擴大受眾、方便交易、降低門檻、強化場景的同時,完成了對投資專業性的消解,使非專業的人成為投資者,並使之暴露在超乎承載能力的風險之中

目前專業性的構建分別由幾塊:監管、部分基金公司、部分理財公司、部分專業機構、部分平台,最多的還是各路大V。

弔詭的是目前各路大V順勢而起。我的感覺就是支付寶基金代銷開始發力之後理財大V數量瘋狂增加,特別是基金這個領域,知乎基金問題有多少相關賬號在有心去看看就知道了。

這一方面最大的風險在於跑的太快,用戶教育跟不上,造成脫節。

支付寶雖然說創新,但並沒有改變投資理財的本質,造成的問題也並不小,這需要防微杜漸,使投資者逐漸成熟,需要監管剎車,不能任由商業公司為了盈利目的亂跑。


割一下說借貸。

我之前很多人說借貸的槓桿問題,挺好,我不及也,所以我不從這方面展開,換個角度從經濟趨勢上說。

我先做個簡單聲明:想法必然是去專業化且具有唯心傾向的,信不信見仁見智。

先說大背景:負外部性影響下的經濟滯脹

這個背景很宏大,縮小到個人身上,大概就是(廣泛性的)發展受阻、收入減少甚至失業;社會矛盾由於分配問題加深、呈撕裂化趨勢;對未來前景悲觀等。

這個時候讓人加槓桿即借貸只有一種情況下是好事,扶貧貸。狹義上可以幫助人渡過難關,廣義上可以促進消費。

但幾個重點:

  1. 控制額度。
  2. 利息不能高,否則是趁火打劫;
  3. 壞賬率會高,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4. 消費品更傾向於必需品。

這麼說吧,如果螞蟻金服目前主力做具有公益性質的扶貧貸,監管不會不放鬆,畢竟這東西它實際上在彌合社會矛盾,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問題。

但這個時間螞蟻衝刺上市,而一家商業公司上市之後必然要持續推進商業化。對螞蟻來說就是一方面要募集更多資金、加更高的槓桿以擴大借貸規模;另一方面要把錢借給更多認去買更多不需要的東西。以此來把業績做大做好看。

螞蟻這次挨打的核心原因看起來是懟了監管,中間看是被去槓桿的大政策命中,仔細看是公司發展的節奏和目前社會節奏相逆。

在社會需要輸血的時候你想大規模吸血,不打你打誰?

看得見的幾隻手一起按住螞蟻痛打,後面一定有一個看不見也不可說的腦子在發號施令,而腦子指揮的原因也是只可胡猜,找不到證據。

這裡到底怎麼監管,其實看螞蟻自己想做什麼業務,而螞蟻既然轉向選擇商業,那必然要和金融機構一決高下。

監管螞蟻不是目的,目的一方面是去槓桿,一方面是降利息,二者缺一不可。


金融的監管是防止風險過大最後爆炸造成大規模殺傷,反身思考一下,這個行業的基本自律要求就是不能貪,或者能承擔風險。

這次敲打螞蟻,說是打孩子,其實未必不是為它好。

我不引用很專業的監管條文,但個人來看,監管的核心無非匹配二字。

收益和風險匹配;權力和責任匹配;發展和趨勢匹配…

額外說一嘴,目前金融很可能有一種類似戰時體制,別忘了負外部性,美國除了熱戰沒打,貿易、金融、輿論等各種戰爭可一直沒停。

攘外必先安內,這個過程里倒下很多金融控股集團了,從這個角度看,阿里這次僅僅是敲打而不是打死,粑粑還是愛他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