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給出完整論證過程。


以上帝視角查看中國海岸線,再忽略掉一些微小的部分,確實可以發現中國海岸線存在著北部整體平整,而南部整體崎嶇的情況。

這種情況是由兩方面因素決定的:

河流含沙量大小 + 沿岸流[1]強弱。


  • 河流含沙量

北方植被相對稀疏,綠化面積較小,降水季節性變化大,容易對北方山體坡面造成高強度的沖刷,從而導致北方的河流普遍含沙量較高。

而南方主要處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的範圍之內,植被覆蓋更充分,對土地保護作用較強,因而不容易造成大規模的水土流失,從而導致南方的河流普遍含沙量較小。

在整個長江以北的海岸線上,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北方河流入海口,普遍性的高含沙量使得這些泥沙能夠被用於填補北方海岸線處存在的曲折。

在黃河,遼河,海河,淮河等河流的共同作用下,北方曲折的海岸線甚至是原本作為淺海地帶的華北平原,都形成了平坦的陸地,在陸地與海洋相接處形成了廣闊的灘涂,而原本作為海中孤島的山東丘陵也與中國大陸連成了一體。

  • 沿岸流的強弱

中國沿海存在著三股沿岸流:分別是黃海沿岸流[2],東海沿岸流[3]和南海沿岸流。

三股沿岸流有巨大差異。最北部的黃海沿岸流自渤海向南流向長江口,其流速低於25cm/s,含沙量極大;位於中部的東海沿流自長江口流向台灣海峽,流速在25cm/s左右,含沙量較大;位於南部的南海沿流由台灣海峽流向南海,流速在25cm/s到70cm/s之間,含沙量較小。

不同的流速帶來不同的搬運能力,具體來說,黃海沿岸流的搬運能力最弱,東海沿岸流次之,而南海沿岸流的搬運能力最強。

這意味著黃海沿岸流稀釋泥沙的能力最弱,北方的泥沙大量沉積在近海,只有少量被洋流搬運走;而南海沿岸流卻可以把南部本來就稀少的泥沙,散布在南方廣闊的大海里。

中國海域二月沿岸流分布

來自:[4]

中國海域8月沿岸流分布

來自:[5]


綜上所述,因為北方河流含沙量大,造陸能力強,而且沿岸流稀釋、搬運能力弱,因而在北方近海大陸架上所沉積的泥沙遠多於南方。因此北方的泥沙大量的填平了海岸線上的曲折,形成了平滑完整的海岸線,而南方保留了原來的風貌,沒有被泥沙所淤塞,形成了曲折崎嶇的海岸線。

其實用一個例子就可以證明北方海岸線原本的曲折狀態:連雲港的花果山,原本就是海中的小島,黃河奪淮之後帶來的大量泥沙才使之與大陸相連成為一個小山包。


長江入海口附近可以清晰的注意到北方泥沙海岸與南方岩石海岸的分野。

參考

  1. ^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9307683fromTitle=%E4%B8%AD%E5%9B%BD%E6%B2%BF%E5%B2%B8%E6%B5%81rcer=y36SI7TY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黃海沿岸流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東海沿岸流
  4. ^https://www.osgeo.cn/map/m9df6
  5. ^https://www.osgeo.cn/map/m0144


長江以北多平原,植被稀疏,容易形成含沙量大的大河,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界線明顯,大興安嶺、燕山、太行山、秦嶺以東幾乎都是平原,河流從山地進入平原,流速變緩,泥沙沉積作用明顯,大河造陸運動活躍。所以長江以北的江蘇、山東北部、河北、遼寧海岸線平緩

而沒有大河入海口的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海岸線同樣崎嶇。

長江以南雖然降水量大,但因為多山地,難以匯聚成大河,湘江、贛江等大河只形成於平原地區,入海大河更無從談起,入海河流短小且湍急,有些名氣的入海河流也就是錢塘江和珠江,其形成的沖積平原也小的可憐。長江以南很多河流甚至無法入海,河流含沙量也少得可憐,造陸運動很弱。


長江以南更多的是以海水侵蝕作用為主發育成海岸線,而長江以北是以堆積為主發育而成海岸線。侵蝕型的海岸地貌是海水長年累月對海岸基岩進行侵蝕,受不同地方的潮汐不同、基岩的結構不同,這種侵蝕是不均勻的,因而在宏觀層面形成的海岸線顯得曲折、沒有規則。

而長江北部沿海以華北平原為主,海岸線是黃河的堆積作用塑造。黃海長年累月攜帶大量泥沙沖入大概,泥沙的沉降、堆積在水的作用下是相對均勻的,形成的海岸會相對平滑。打個比方,你用一個裝滿水的瓶子里放入一定量泥沙,急劇搖晃後,讓泥沙自然沉降,沉降的結果也是均勻、平整的。泥沙堆積形成的海岸線也是這個道理,它的海岸線一定比侵蝕型的海岸要光滑、平直。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國海岸線整體較為平滑的只有江蘇省和渤海沿岸局部地區,另外「崎嶇」形容山路不平,因此原問題在語法和邏輯上都是病句。

可合併到問題:

為什麼江蘇海岸線要比浙江福建廣東海岸線平滑很多??

www.zhihu.com圖標


主要是黃河的作用,淮河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江蘇的長江以北地區,在古代的前中期,都是淹沒於大海中的。直到近一千年來,黃河奪淮入海,帶著大量泥沙從上游衝下來,一步步造就了蘇北不斷向東推進的海岸線。這種海岸的特點一是平直,二是多為灘涂(以鹽城最為典型,連建立港口的深度都不具備)。實際上,今天連雲港的主城區,以前都是在海底的,全部為近幾百年一點點沖積出來的,由此可見黃河、淮河攜帶泥沙造陸的規模。黃河的下游,一馬平川,稍有不慎,便很容易決口,直接改道,南北不停擺動著河道,沖刷,沖積兩岸陸地和近海大陸架。黃河中游,最早也有大片森林,但人類活動(人口增殖)導致可過度砍伐,變成了缺乏植被保護的黃土地貌,黃河,渭河直接就把泥沙給帶下來了(陝西關中地區在唐朝以後也開始水土流失嚴重了,人口承載力都大大下降),一年到頭源源不斷,以至於黃河上的水利樞紐都要充分考慮沖沙問題,否則根本沒法使用。

長江以南,為南方丘陵地區,山地和低矮的丘陵,從內陸一直延伸到海邊,浙江、福建的沿海,都是保留了原始的形態。而整個南方,除了珠江長一些(實際上珠江除了下游,也是分為東江,北江,西江三大流域的,算不得一條河),水量大一些,造就了一個三角洲以外,其餘河流,基本上都是山間短短的,急促的小型河流,衝出崇山峻岭,直接就入海了,中間沒有平原的過渡地帶,沒有攜帶泥沙的機會。另外,長江以南氣候濕潤,又開發的相對較晚,山區植被保護得較好,水土流失問題不突出。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首先題主的問題就明顯不對。長江以南的上海海岸線一樣平整。以北的山東丘陵、遼東丘陵沿海也參差不齊。中國平整的海岸線僅存在蘇北到上海那一片。這是由於長江淮河黃河的泥沙和洋流長期作用堆積成的獨特地貌。看看上圖沿海的泥沙量就能知道了。圖中上海至浙江沿海含沙量也是巨大。未來也會像江蘇一樣形成平直的淤泥海岸線。


沒那麼複雜,因為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的緣故。

這兩條大河經年累月,從上游攜帶大量的泥沙而下,在出海口一帶逐漸淤積。而黃河在歷史更是多次改道,出海口幾經變遷,最終將中國的北方的海岸線抹平。不僅僅是北方,歷史上屬於江南的江蘇也是這樣。江蘇的海岸線幾乎平整,沒有太多的曲線,就是因為長江帶來的泥沙所致。江蘇鹽城在宋代還是毗鄰大海的,鹽城古稱鹽埠,因為當地曬鹽而得名,到了明清時期,鹽城老城己經遠離海岸了。

這也正是為什麼中國北方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大泊位的深水良港需要蜿蜒曲折的海岸線,而中國的海岸線自北向南,直到浙江福建,才開始出現曲折。


中國海岸線規律:海岸線平整的地方,那都是人修出來的。

這條規律全國通用,沒有例外。

把原因歸於黃河沖刷,洋流作用,那是典型拿著靶子找箭。黃河口今天在山東,去看看今天的黃河口平整嗎?

黃河攜帶泥沙≠海岸線平整

洋流沖刷=粵閩浙,韓國,日本海岸線。

黃河泥沙+洋流沖刷=冀魯海岸線(人工岸線平整段除外)。

大規模人工海岸線=蘇,冀魯部分段,越南,荷蘭,印度,北非。

其實你可以很容易看出哪些是人工痕迹,哪些是自然。

江蘇為什麼要修呢?

如果不修,那部分沿海陸地就會因為海水的潮起潮落,每天都淹沒,沒辦法長期呆,更沒辦法利用。修建海岸線,能把海水擋在外面,讓提壩以內的土地長期不會被淹沒。提壩為什麼要修直,而不是凸一塊出去,又凹一塊回來,我想這個道理不需要科普,落入常識範疇。

說洋流刷平的,基本沒考慮古代的范公堤,把因果倒置,把老祖宗的東西當成天然的,鬼才邏輯。

至於後面的雜七雜八的都不用說了,人為的有啥好說的?非要說成百慕大三角那樣神秘?騙點擊行為不評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小二,上圖。

建國後修整前

江蘇沿岸所謂平整的地方以前都是灘涂一樣彎彎曲曲。

咱什麼「直的真叫人害怕」,「天工造物」什麼的,段子歸段子,平時笑笑就好。

但江蘇修整海岸線的時候是出了大力的,不能抹殺了人家。(我只負責曬鹽)

兩宋和元修整的范公堤

宋代范仲淹知道吧,這條海岸線就是他主導修建的,部分段在元代又進行升級。

南方也有平整的海岸線,無一例外,都是填海填出來的,這跟修整圍墾也有些區別。

那為什麼南方不把全部海岸線修直呢?

閑的阿?

雖然彎彎曲曲,本來就是深水良港啊,和江蘇那種淺灘修整不是一回事,江蘇可以利用淺灘的砂料填補,南方的深水沿岸一腳下去十幾米深,你怎麼填?你怎麼修整?

和江蘇那種不一樣,南方的深水沿岸要修直,那要換個詞,叫填海。咱不受這個罪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