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能更多的舉例說明,分享生活中育兒案例。感謝大家


無條件的愛是對於愛的對方沒有期待任何回報的愛。

愛你,不以你會愛我為前提,不以你感激我為條件,不以你回報為要求

The Giving Tree (愛心樹) 中的樹給了男孩無條件的愛,用自己的果子,自己的枝葉,自己的樹榦,自己的樹樁給了男孩毫無保留的愛。

這或許是無條件的愛之極限吧。

溺愛是沒有原則無條件順應對方的愛,只要你開心,一切都不重要。即使你錯了,不管錯的有多嚴重,我都看不見,我只知道你現在開心就好了。

於是,你傷害了別人,我不會批評你,因為指出你的錯你會傷心。

於是,你做出危險的動作,我也不會指責你,因為制止你做你想做的事會讓你難過。

溺愛在意的只有對方當前感受,不考慮結果。

一直跟我的孩子說,媽媽愛你,怎麼樣都愛你,你什麼樣子媽媽都愛。

當媽媽看見一幅別的孩子特別美的畫由衷地表示讚歎的時候,孩子問:媽媽,你還愛我嗎?

媽媽笑了:寶貝,媽媽愛你,同你是不是能畫出最美的畫無關。全世界這麼多的孩子,媽媽最愛的,永遠都是你。

這是無條件的愛。

孩子和好朋友都說謊了,於是媽媽非常嚴肅地批評了孩子,媽媽的朋友卻沒有。孩子不解。

媽媽告訴孩子:今天你說謊了,你說了一個謊,接下來會用一連串的說謊去掩蓋這個說謊的事實,媽媽知道這樣不對,於是媽媽不希望你養成說謊的壞習慣。但是媽媽要表揚你,自己承認了說謊,能承認說明你已經認識到了,媽媽表揚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只有認識到了你纔有可能改正。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每一天成為更好的自己,媽媽愛你,努力糾正你的錯,希望你做更好的自己。

孩子問媽媽:好朋友的媽媽不愛她嗎?為什麼她不希望好朋友變的更好呢?

媽媽又笑了:愛啊,好朋友媽媽因為愛覺得好朋友所有都是最好的,沒有變得更好的可能了。因為愛才會看不見好朋友說謊了,也不願意去相信她會有任何不好的可能性。於是,好朋友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了。

那麼,孩子們,你們喜歡哪一種愛呢?


我感覺本質上是完全相反的。

無條件的愛首先是平等的,認可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因為是你是平等的獨立人格,所以我愛你是因為你本身,不管你是優秀還是不優秀,漂亮還是不漂亮,就像你不會因為自己不夠優秀就不愛自己一樣…瞭解你理解你認可你愛你,因為我愛你所以會有滿足你需要的意願,無條件的愛和人自身的人生追求是完全符合的,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層層遞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需要被滿足的層次越高,愛與被愛的人都覺得更快樂更有價值感。

而溺愛是完全不平等的,也不認為對方是獨立的個體,而只是自身意志的附屬,甚至以抹殺對方的獨立人格為快樂。無條件的愛和溺愛唯一的相似之處僅僅只在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這一部分,因為無條件的愛和溺愛都會儘力去滿足對方的生理需求,甚至在這一個需求層級上溺愛還更走極端,會完全不顧現實條件的去滿足對方不合理不必要的生理需求。可是溺愛也僅僅止步於此了,生理需求可以變態滿足,安全需要也可以滿足,社交需求就不用想了,尊重更不用談,自我實現下輩子再說吧,不光不會幫助你滿足你,當你有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這些想法的時候溺愛你的人甚至會成為最大阻力。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無條件的愛愛的是你的靈魂,是你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條件;而溺愛,愛的是ta自己,與你這個人完全無關。


無條件的愛是真正的接納孩子:我們愛孩子,不是因為他們能滿足我們的期望,我們愛他因為他是他自己(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具體來說,無條件的愛:

  • 不求回報
  • 愛他本來的樣子
  • 尊重和包容差異
  • 是付諸行動的實踐,而不是空想的信念

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給予子女無條件的愛,所以帶來了許多內心的創傷和痛苦。當我們發現我們的性別、是否漂亮、是否優秀、是否乖巧、是否順應父母的期待都成為父母偏愛與否的理由,這真讓人傷心。母愛是世間最為傾向於無條件的愛——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無論你是否長得可愛,是否優秀,是否能聽得懂我的話,是否給我以何種回報……我都會積極給你哺乳,考慮你的安全和福祉,盼著你健康快樂長大。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常常更容易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小嬰兒幾乎佔用了帶養人所有的個人時間,但父母常常保持著溫柔的愛心和耐心。

等孩子漸漸大一點的時候,父母常常不自覺地為愛加上了限定條件: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將不再愛你了

這真讓人難過。我們現在都意識到不能隨便跟孩子說:我不要你了。但許多父母仍在用自己的行動對孩子說:你不值得我愛。行動常常是以束縛孩子成才/懂事的形式出現的,而類似的語言表達可能有:我白疼你了;我就不該生下你;你不爭氣,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因為你我犧牲了什麼……

一些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這麼做,覺得是在管教孩子。當父母頻繁並真切這麼做時,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創傷感受,這也是我們普遍所見到的,許多人不快樂的原由。

內心的一部分坑洞來自於被養育的過程,讓我們一生在愛中跌跌撞撞,痛得淚流滿面,卻不知原因為何。許多人一生都在追逐一團模糊的愛之光,想要證明自己是可愛的、值得愛的,而得到過無條件愛的人,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接納自己,內心裡就有愛。

這麼說下去就會偏空洞了。對進入這個話題的朋友,可能迷惑的是:無條件的愛,是不是指不能管束孩子?

當然不是。

無條件的愛,在親子關係中呈現的理想狀態是: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受限制的行為是以孩子的即時利益(如安全),或長遠利益而考慮的(如人格的健全完善、維護共同的生活秩序)。

舉例:

孩子在餐桌上玩起了食物。

父母不會因為他淘氣而恐嚇他,把他送人/丟掉/暴力制止……而是認同他的感受:這樣挺好玩的吧?接下來,拿走食物,並解釋原因:食物不是拿來玩的,你可以用你的橡皮泥。

當孩子的所有行為都被許可時,才會變成溺愛

而接納孩子(和孩子的感受),並不意味著允許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說到溺愛,還有許多表現形式,這一點我在小皮外婆身上饒有興趣的觀察了幾年。

外婆認為我們慣著小皮,因為我允許他玩沙玩泥玩樹葉,提供好喫好用好玩,凡事有商有量不強迫……總之在老人眼裡挺慣的,她覺得一個小孩子衣服穿那麼好乾什麼(衣服鞋子要大多穿幾年,而不是合身);能知道什麼好壞(喫什麼玩什麼大人決定而不是由孩子做主);在家瞎玩就行了,小小年紀讀什麼繪本玩什麼公園;什麼叫做好奇心,浪費水/顏料/時間……

總之,以老人的育兒標準,我們是相當縱容孩子,什麼都依著他的意思來。這是慣。

那麼在我們的眼裡呢?外婆的做法也是不折不扣的溺愛。小皮幾個月起我們就有意識鍛煉他的運動能力,平時醒著就放在地墊上趴著,讓他練習翻身、爬行,外婆眼看著心疼說累著孩子了,她的經典語錄是:

我們還小,抱抱就會走了

那麼不讓趴,不讓爬,大一點總該讓孩子自己做主走了吧。不是的,等小皮會走的時候,外婆變成:

我們還小,抱抱就上幼兒園了

等小皮能爬高爬低,飛奔如風的時候,外婆總該覺得孩子很多事可以自己來了吧?不是的。外婆說:

我們還小,抱抱就上學了

……大家可以預見,但凡外婆抱得動,小皮也讓她抱,這種呵護式的疼愛是無盡頭的。

但這種疼愛中有幾個缺點:

1、沒有應有的邊界,毫無原則的無條件滿足

舉例,小皮不小心打疼了外婆,有時候外婆居然在笑。或是明明疼忍著不說。同樣,當孩子的行為對公共環境有破壞時,外婆不捨得制止,覺得長大懂事就自己會了。

2、不放權,孩子沒有自主的空間

就是代替了孩子的思考和感受,以大人的意志來,認為是為孩子好——我是大人更有經驗,我認為這個比那個好喫,這個比那個有營養,這裡比那裡好玩……所以你要聽我的。

這個你不會(穿鞋),那個你不能(脫衣),全部、統統由我代替你決定和做了。

3、缺少適宜的鍛煉,孩子不能發展出相應的能力,以及這些能力所帶來的自信

該爬的時候捨不得讓爬/怕臟不讓爬,專註的時候不斷打擾/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思來玩,自己的事無論大小均由大人包辦完成…… 孩子錯失了在失敗和挫折中學習、摸索、增長能力的過程。

許多人認為是老人年紀大了,所以容易溺愛孩子,其實和人也有關係,小皮外婆在我們小時候就很溺愛孩子,她自己寡居,忙了田裡忙家裡,但我和哥哥什麼也不會做——12歲我回父母家時,連根蔥也不會剝,把我親爹媽嚇一跳^^。

而我父母帶養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同,在勞動上最為明顯,男孩女孩都參與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並沒有耽誤學習成績^^)。樓下每戶都有塊小菜地,我第一次種植居然不是在農村,而是在生活條件更好的城裡。

生活中許多事沒有理論探討時這麼絕對,父母的養育並不完美,也不必做到處處完美。但我們看到自己的盲區,多問自己為什麼,確實可能帶來不同。

@知乎親子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時間倉促,暫時佔個坑在這裡,我會讓思索繼續。

關於愛,讀過的最好的作品是:

愛的藝術(弗洛姆作品系列)京東¥ 27.20去購買?

書評在此,裡面有對父愛、母愛,以及愛的本質的討論:

如何評價《愛的藝術》這本書??

www.zhihu.com圖標

溺愛是不管他做了什麼,都幫他找到一個外在的理由來歸因。

無條件的愛是接納他所有的情緒,但不認可部分行為。

比如小孩子有時候會偷拿別人東西。

溺愛的方法:還是小孩子嘛,下次改正,不行打一頓。

無條件的愛:父母尊重孩子想要的需要,但會對「偷」的這種行為進行嚴令禁止,必要的時候可以採用非常手段。

區分溺愛和無條件的愛的根本區別就是在於對行為和行為背後的情緒進行區別對待,情緒無對錯,行為有好壞,「還是小孩子」不是愛的理由。


1、無條件的愛就是,不管女兒什麼樣,都會愛她,不求回報。即便女兒放了臭屁,也會嬉笑玩味,臭屁也香。

昨晚跟五歲的女兒一起玩鬧,她的屁股正對著我,突然一股臭屁襲捲了我。哎呀呀,我正要鬱悶之際。

女兒尷尬的說:媽媽,對不起,我剛剛不小心變成了一隻skunk(臭鼬)。我是不是很厲害啊,放的屁超級無敵臭。

我:小毛蛋,你太厲害了,估計一頭大象也能被你臭暈過去。你再來幾個更厲害的屁吧。

女兒用嘴巴配音:咚咚咚咚,無數個屁來啦

放屁遊戲玩的不亦樂乎.........

2、溺愛是沒有原則,只要順應孩子的心情,只要開心,一切都OK,對錯無所謂。這個,絕對不能縱容。

女兒跟爸爸一起玩遊戲,英語發音通關遊戲,女兒幾次都沒有得到滿分,於是就發脾氣,指責爸爸,還不忘狠狠的打爸爸幾下。

女兒:爸爸,都怪你,害的我沒有得到excellent。

爹:你認真多試幾次就更棒了,怎麼能怪爸爸呢。

女兒一邊哭,一邊喊:都怪你,都怪你。

爸爸:做的不好,多練習就會更好,怪別人是沒用的。我對你要提出批評,有話就好好說,怎麼能打人。

父女倆吧啦吧啦................

每個父母都會和孩子共同成長,在愛對方的同時,認清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