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種數據存儲設備,最重要的是沒有標出的可靠性。

在標稱參數中,最重要的是容量。傳輸速度不是說不重要,但對於家用場景,數據量有限,處理器性能有限,對於桌面用戶來說一兩秒的等待也不會太影響體驗。所以一臺電腦的性能瓶頸通常不在存儲設備的傳輸速度。

當然,對於特殊應用,或者對響應時間有嚴格要求的伺服器、工控設備來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主控及晶元方案最重要,主控決定了硬碟的讀寫可靠性,晶元方案決定耐用程度。


謝邀,

對於SSD而言,我認為4K,32K的隨機讀寫速度最重要,也就是傳輸速度.雖然樓上木頭龍大佬認為存儲設備還是存儲容量更重要,他回答的應該是宏觀的情況下,作為存儲器的根本涵義. 我認為這裡提問者所想要關注的是SSD選購,什麼樣的SSD是好東西,值得買買提的. 在這樣的狹義範疇內,4K/32K隨機讀寫速度(傳輸速度的參數指標之一).就凸顯了重要性.

SSD之所以能在日常使用中完秒HDD,原因就是遠遠強於HDD的隨機讀寫能力,考慮到消費者們實際的應用限制,即使以後發展出OLC(8bit快閃記憶體)在壽命上也是夠用的,顆粒完全不是一般人該考慮的問題,但是順序讀寫跑得再高,實際用的時候也主要就是小文件,碎片文件的讀寫,這裡隨機讀寫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目前市場上的主控也好,SF,SMI,三星,馬維爾都差不多,顆粒也差不多,64層堆疊QLC, TLC什麼的. 差距就還是在隨機讀寫上,這直接決定了這塊SSD在狹義範疇內是好還是壞.

以上


都不是,最重要的是MBTF

這決定了你能不能把它當傳家寶


哪項指標更重要是取決於應用場景的,單純就普通消費者來說,在固盤的時候我認為容量更為重要。首先,在固盤中是存在一個寫放大的概念的,尤其是在接近滿盤的容量下,固件會做GC,對Flash顆粒的使用壽命消耗也比較大,這樣會有容量越用越小的感覺。其次,在固盤的測試過程中會看到有個掉速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顆粒在SLC比TLC模式下Program 的速度要快的多,所以當使用容量和總容量的比值小於一定比值時,這時候的數據存儲以SLC模式進行,速度又快而且可靠性也越高。而且就普通用戶來講,固盤比機械硬碟是要快很多的,但是在日常使用中,sata的盤和nvme盤的關係有點像當年華為快閃記憶體門emmc卡和ufs卡的關係一樣,介面速度的差異在日常使用中並沒有那麼的明顯。所以日常使用的話,推薦大廠顆粒的sata盤就可以滿足需求了。


容量/保修時間/保修寫入量最重要

前一個決定了你到底能塞多少東西,後兩個決定了廠商對這東西的質量有多自信。

第二重要的是速度(或者顆粒種類)現在的tlcqlc表面騙人速度很高,但是實際上是用不同的方案去做一個高速緩存,一旦緩存用盡原形畢露。只求速度不求容量應該選擇MLCSLC和傲騰顆粒為基礎的SSD。

而且大部分人能不能用完SATA SSD的速度都成問題。通常也就有大規模工程的人該用NVME


看具體需求吧。

如果你是重度強迫症,開機或者啟動軟體時間多一秒會死星人,那就買速度快的;

如果你是松鼠黨,遇見什麼都想存下來,那就買大容量的(其實這種情況更推薦買個機械硬碟專門存數據,便宜大碗,還不容易翻車)。

當然如果是土豪,那就隨意,全都要就好了。。。

不過這些都是建立在穩定性之上的,主控掛掉,所有數據立馬原地消失。


當然是主控顆粒和容量了。

什麼性能,什麼讀寫速度,到平均水平就足夠了,不必苛求。普通人絕對用不出來感受不到這些東西的速度差距,或者感受出來了也不值得花這麼多差價換取這一點點提升。你畢竟買硬碟回來不是為了看跑分的。

容量:容量是影響你體驗最大的因素,這點不必多說。可以適當犧牲一點點性能,把差價加到容量上去。舉例:SN750和SN500,跑分上差距大,但是實際體驗並沒有什麼區別。

主控顆粒:主控和快閃記憶體顆粒是對數據安全的保證,固態硬碟由於其硬體性質,導致掉盤後數據很難修復,沒了就沒了。因此最好選原廠品牌和顆粒的SSD,底線是用白片的SSD。


至少在現階段肯定是速度為王。

SSD存儲器在當前並不是單一存在的常用種類。相同容量用SSD會有顯著的高成本,用戶肯多花這些錢的理由,首要的當然是傳輸速度。對速度要求不高的環境,傳統硬碟已經可以。2T機械硬碟也能到100MB/s的平均連續讀寫速度。相對傳統硬碟,可靠性和容量SSD都沒有優勢,為提升這兩項不僅要花費超額成本,而且也沒見能徹底解決問題。

總之,現階段是多種類存儲器並存的市場,各有優勢。廠商其實已經知道怎麼花更少的錢把產品的長處做得更顯著。用戶也應該知道怎麼用成本更低。例如,希望長期可靠存儲的資料就不要放在SSD上。


個人認為,穩定>容量>4k/32k>其他

作為一個存儲器,安全穩定第一位,排在第一沒問題

其次,容量很重要

舉個栗子 ,如果雙方穩定一樣都是企業級,一塊2tSATA(500m/s)和256m.2(3000m/s)都是700,選哪個?

至於顆粒,個人認為最沒用,在電腦店幹了幾個月,就算是最次的固態,只要是正片,大廠出的,從來沒有寫壞的,就算壞了,大多也是電源搞的


產品指標的重要性取決於你的需求。

一個SystemSteamDisk,顯然不需要多麼bt的性能。

而視頻剪輯類,傳輸速度越快越好。

伍迪泥模擬計算,反而是4K越強越好。

企業級用戶關心性能,更關心可靠性。

顆粒控「我只要SLC/MLC」!

nvme控表示SATA已經過時了。

也有人只看io參數。

所以民那都有自己的需要,也有各自眼裡的「最重要」。


但是注意一點,廠家也會對你的需求和嗜好做出針對性產品:

對MLC控,給你上個U盤主控或是削弱你的寫演算法。。。

對nvme控,我666P就給你個介面,剩下的全是shit。。。

對io控,我不測穩態io,只測極限iops

對連續寫入愛好者,我1秒極速bt,塞的文件大一點就降回本性。。。


4K性能在現在的系統框架下,很難發揮出效果。

你可以試試監控win10的磁碟活動:

硬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閑著。。。

而很多人談的4K往往是硬碟全力跑分。

劉翔賽場上比你快,出門買包煙跑得卻不如你快,就是這個道理。


說這倆其實都重要,但是質量當然是關鍵,江波龍電子的固態硬碟SSD傳輸速度快,內存大,關鍵是質量保證。


容量。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日常使用基本都達不到最大讀寫速度。

及時達到了,也沒啥太明顯的感受。

但是如果容量不夠用,是肉眼可見的不夠用。

而且快滿的時候,會心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