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部分社羣運營者都會有這樣一個苦惱:建羣不難,一開始社羣很活躍也不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社羣慢慢就沉寂了。

那到底怎樣保持社羣的活躍度,延長的社羣的生命週期呢?


社羣是公司長期的運營行為,但具體到個別羣都是有自己的生命週期特點的,在社羣的生命週期內實現業務目標就好了,不用為了延長而延長。關鍵是社羣生命週期是不是從開始都結束,運營都在做跟社羣生命週期節奏的一樣的精細化運營動作,不同生命週期運營動作是不同。

典型的比如有:

1) 1個月內的短期羣:比如21天堅持打卡羣/一個月的活動/典型的活動大促羣等等。

2)學習培訓羣:根據課程/學業特點,都是有周期的,是不是在週期結束前做了下一階段的課程轉化,或老用戶的推薦激勵轉化新用戶?

3)家裝羣:一般6個月,而且家裝不同階段關注點甚至採購點都不一樣,什麼階段是硬軟什麼是軟裝導入,什麼時候是地板牆面等等,都有自己的週期特點。

4)一些特定任務羣:比如減肥羣,在特定期限實現一個階段性任務等等。

做跟社羣生命週期想匹配的運營動作,要時刻保持生命週期不同階段的數據觀察,在整個生命週期用戶的活躍度表現,有哪些粘性高、轉化高的的KOL用戶出現?對於生命週期關注的社羣,已經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可以考慮引入羣繪社羣數據分析工具,進行羣生命週期管理。


恕我直言,思路不對的,怎麼做都是錯,比如這個問題:如何延長一個社羣的生命週期。

社羣活躍,短期有非常多的影響因素,紅包、活動、話題、新人等,但長期來看,只有兩個因素是需要關注的——定位、信任

  • 定位,是社羣成員對社羣的認知,有明確的定位,纔能有持續的內容產生;
  • 信任,是社羣成員如何對待社羣,是內容產生的門檻,越信任,發言討論的門檻越低;

當然,定位和信任都很難做,前者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社羣的搭建開始,到社羣規則發布、加入的成員、後續的討論、摩擦處理、後續話題的延展等,都會在社羣成員的認知裏確立定位,而後者則是需要時間和內容沉澱,從成員質量、內容質量開始,到後續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慢慢有整體的信任。

所以,維持長期活躍,得從一開始就想好,定位是什麼,如何建立社羣成員的信任。


事件驅動不如關係驅動。

事件驅動是指人們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共同協作,我們手機上大量沉默的參加會議、發起活動時組建的羣,出去旅遊的討論羣,與客戶圍繞某次合作組建的合作羣,顯然屬於此類。

關係驅動是指人們因為各種社交關係而聚集在一起,如親朋好友羣、同行交流羣、同事們組建的工作羣等。強調關係的社羣走得更遠。微信羣組建的目的不同,羣的壽命也會不一樣。

內容摘自《小羣效應》徐志斌著


Hi,大家好,我是大兵!

有的人做社羣剛開始時羣活躍度很高,結果不到兩個月羣就死掉了。那麼如何延長社羣的壽命呢?以下有4種方法可以借鑒!

第一,定期進行人員淘汰!一個社羣如果老成員沒有被淘汰出的壓力,沒有一定比例的新成員進入,很可能因為新鮮感的消失而沉寂!所以社羣要像人體血液一樣定期進行新陳代謝,才能時刻保持活力!

第二,不斷創新社羣的運營模式!一個社羣就好比一個小生態,要不斷的推陳出新,保持好的運營模式,新的運營模式更能刺激大家在社羣裡面的活躍度,從而產生化學反應,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當他們感恩這個社羣的存在時,就會更加主動的回饋社羣,這樣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更加積極主動的為社羣貢獻自己的能量。當每個人都能從社羣中成長時,他們就會深深的愛上這個社羣,你想,這時想不讓社羣長久的存在都難,對吧!

第三,建立線上線下的連接!鼓勵大家多多的在線下進行見面、交流和學習,這樣能夠讓社羣成員建立情感上的認同,這種真實感帶來的認同感遠比虛擬的點贊要強烈的多。當社羣成員主動在社羣裏曬線下活動的照片時,更能增強社羣成員的歸屬感、提高活躍度,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第四,推出社羣福利產品!在一個互信的社羣裏,在受到大家的信任之後,可以推出大家真正需要的好產品,在節省了推廣、營銷、渠道等流量費用之下,更多的讓利給羣內好友。這樣讓社羣裏的成員得到了在羣外享受不到的福利優惠,從而更加的認同社羣!


經常組織一些活動 不一定是戶外的 也可以是一起探討問題 羣主要經常露面 因為羣主是建羣的人 大家都認識多少會想說兩句 沒事說說感想什麼的 一些八卦事件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決定社羣存活的是社羣運營,簡單來說一方面要有好的管理,設置適合社羣的引入機制,交流規則,淘汰制度等,一方面要有持續有價值的輸出,杜絕無意義的閑聊灌水和廣告,提升社羣的品質,同時社羣的壽命一般不超過兩年,兩年之後社羣的價值大打折扣,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因此社羣運營要提早完成變現或引流


算不算邀請

就自己知道的隨意寫兩句

第一,社羣的豐富內容,單一的內容不行,內容不變換不行,內容沒有激勵性也不行,激勵不夠更不行

第二,社羣的延展性,永遠固定屬性是很麻煩的,只有真正的把社羣內所延伸的相關內容包攬涉獵才會有不斷創新

第三,社羣的反哺,不是一味的服務纔是好的氛圍,要攫取大家共同關注的內容,集思廣益纔有更新鮮的思考


總結起來說,就是運營,內容,活躍度

社羣中所發表的內容是很重要的一塊,內容不吸引人,沒有內涵,做再強大的運營推廣都得不到一定的效果。當然運營手段也是很重要的一塊,不能忽視。

一個社羣的建立不能三天曬網,兩天捕魚,就像是做夜宵生意攤是一樣的道理,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這樣客戶羣是抓不住的,平均每天冒泡是有必要的。


要延長社羣的生命週期,目前這裡有4種辦法。

第一,定期進行人員淘汰

社羣和組織一樣,必須有新陳代謝,社羣才能生生不息,如果一個社羣老成員沒有退出壓力,沒有一定比例的新成員進入,這個社羣很可能因為新鮮感消失而沉寂。

第二,不斷創新運營形式

社羣可以是一個小生態,要想一羣人自動自發通過社羣平臺長期活躍,就得讓大家通過社羣產生各種有趣的連接。連接的機制要不斷推陳出新,好的形式要保留,新的運營形式要創新,這樣刺激大家在不同連接環境下產生新的化學反應,從而讓大家感恩這個社羣的存在,主動為這個社羣回饋福利。這樣社羣就進入良性生態循環,每個人都主動為社羣奉獻自己的能量,社羣因為能量的壯大又可以幫助更多人加速成長,每個人都願意社羣繼續存在下去,這就延長了社羣的生命週期。

第三,建立線上線下連接

鼓勵社羣成員經常線下見面會更快讓社羣的成員產生情感認同,延長社羣生命力,社羣成員主動曬線下活動照片也會增加線上社羣的歸屬感和活躍度,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人和人一旦有了線下連接,這種真實感帶來的認同感比虛擬的點贊要強烈得多。在線上連接建立的熟悉感,又可以讓線下交往不多的人第一次見面就打開拘謹感,這對社交文化比較保守的中國人而言,更容易感謝社羣裏的線上交流形成的氛圍。

第四,推出社羣福利產品

在一個建立互信的社羣裏,受到大家信任的人可以推出大家真正需要的好產品,並且享受外面顯然得不到的福利價格。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很多產品價格包含了渠道的流量費用,在社羣裏大家因為信任,節約了推薦和渠道成本,因而可以讓利給社羣核心成員。

社羣核心成員因為得到了在外面得不到的福利回饋,也因此更加認同社羣。一旦社羣成員成為某種產品的,特別是社羣運營方出品的產品的使用者,那麼就多了一層消費服務關係,更容易建立長期連接。不過要提醒的是好的產品讓社羣生命週期變長,前提一定得是好的產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