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什麼是瓷器?

然後瞭解中國瓷器的歷史(周)

之後瞭解中國瓷器的發展

最後再比對同時期外國陶瓷製品的發展

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

大概分割一下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寫很長很長

太長不看版先寫一句:因為土質好

含硅量多產生釉(玻璃質)

含鋁、鈣、鈦等顯白

含鐵量多發青、發綠(龍泉除了寶劍就是青瓷,大概)

土質裏的礦物決定了燒成後的發色與質感

為什麼瓷器只誕生在中國?

大概是因為運氣好(啊不)

大概因為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吧~

——————————————————————

當然瓷器的誕生和青銅器的衰落也有點關係

關係多了…皮著大概一寫吧(笑


瓷器由陶器演變而來,但最早燒製陶器的並非是中華大地的祖先們,而是在另一邊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赫梯人。但是大家都知道陶器作為盛器和瓷器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陶器不美觀不具備密水性~

而要發明製造出瓷器,有三個條件和前提:1.燒制的溫度,必須要在1300°以上,而對於一個文明來說可以說燒爐的溫度就代表著文明程度,冶煉金屬的必要前提。

2.上釉技術,上釉技術最早也不是中國祖先們發明的,是在古巴比倫。3.則是死死的一個條件,特殊材料,高嶺土。在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都能夠為陶器上釉之後大概一千年他們都沒有發明瓷器,就是缺少最後一樣特殊材料。而這個材料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可不少~所以說瓷器應該誕生在中國。並且作為全球貿易當中很重要的一種商品而影響了世界~


瓷器為什麼會發源在中國?說起來要靠天時、地利、人和了。

瓷器的胚胎是一種名為「黏土「的物質,但它又不等同於普通的泥土,這種黏土因地理變化和地殼運動後逐步形成,分佈在大陸表層,主要是由花崗巖分解而成,可能是指「腐爛」了的花崗巖。黏土質地柔軟、可塑性強,將它摶成器物後,再高溫加熱可恢復岩石狀態,燒成瓷器後音色清亮、堅硬不透水。

黏土主要成分是:高嶺土和瓷石,由高嶺土和磁石二元配方燒出的瓷胎潔白細膩堅實。中國在7世紀初即有人採用高嶺土或磁石單方製作瓷器,大約600年後,景德鎮瓷工將此二元配方,終於燒出了潔白靚麗的瓷器。這個發現,位於歐洲的英國直到18世紀40年代才悟出令他們神魂顛倒幾百年的中國瓷器成型原理。

中國在新石器時期開始燒製陶器,多數是女性在從事這項工作,這是當時社會分工導致的,當時還只能說勉強是陶。所以現在我們看瓷器的器型多數是柔和挺拔,形體優美似乎可以認為是因為出於女性之手吧,這點也讓歐洲在驅逐中國瓷器時大做文章,意為「陰柔」,此為後話。

中國南北瓷窯林立,各具特色,並經過年代更迭,不斷改善更新技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幾大窯口,宋代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的瓷器燒造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元代中期,歐洲的中國商人從波斯引進一種青料「蘇麻離青」,在景德鎮燒出了「宛如天青」的白底青花瓷,青花瓷的面世,令世界驚艷,由此景德鎮奠定了中國瓷都的位置。

中國在國力強盛的唐朝年間,國際貿易非常活躍,貫穿甘肅和新疆的絲綢之路上常常行走著商賈們,他們運送中國的絲綢、茶葉和陶瓷到歐洲西方世界交換當地特產。成吉思汗縱馬打破疆域,統治了部分歐洲和大部分的西南亞地區,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流也大幅增加。

通過商品,傳輸不同的文化的意識形態從那個時候開始有了認識。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於福建泉州,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波斯灣海,是當時最大的瓷器貿易途經之路。瓷器在沿途驛站中轉,最終抵達歐洲。中國瓷器煥發出典雅優美的氣質,而當時的歐洲僅能燒出陶器或者一些奇怪配方的炻器,無論是實用還是擺設都不能與中國瓷器媲美。

在明朝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相對自由,多數是商賈的自發行為,政府也持鼓勵態度。明朱元璋一統天下後,收回了國際上的貿易自主權,由政府安排國際事務,禁止民間通商。永樂年開始,皇帝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宣告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讓各國前來朝貢。

為了彰顯國力,每次下西洋都耗盡國庫,隨行的人員和商品數不勝數,而每到一處都引起了當地極大轟動效應。為了滿足外邦對瓷器的需求,各地瓷窯特別是景德鎮不眠不休,加班加點生產,窯火旺盛,染紅了天邊,讓人誤把黑夜當白晝。

曾有洋人傳教士來景德鎮時,記錄了當時的一片繁華景象:街市上售賣聲不絕於耳,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商賈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令他又驚又羨。

瓷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和地位越來越高,東南亞地區的未見過瓷器的原始部落甚至賦予瓷器神之寓意,能獲得一瓷即是神之護佑;歐洲各國王公貴族以在家中陳列一件瓷器作為身份的最高象徵,代表了權力和財富,甚至作為交換權力的籌碼。

中國瓷器完全佔領了當時的國際市場,人們生起了一種「瓷熱病」。西方政府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量財富流失到中國,換取令人著迷的中國瓷。

有些國家也紛紛效仿中國瓷製作,研究中國瓷器配方,他們派到中國的傳教士兼負有尋找瓷器配方的任務。18世紀40年代,英國終於研製出上好的瓷器,但卻整整比中國晚了600多年,之後中國國力衰落,政府閉關自守,中國瓷器在歐洲遭到了驅逐。

18世紀前的600多年間,中國瓷器一直位於世界貿易之巔,傳播著中國倡導的中庸、謙和的儒家之道,瓷器作為當時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承載物,集中表現了中國工藝和西方繪畫精髓,各種原料、科技的交融和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精神,中國以此方式站立於國際經濟文化之巔。

世界動態從來不是靜止的,佔領的方式不論是戰爭式的掠奪,還是經濟上的管控,更有的是文化方式的潛移默化。


瓷器的誕生有3個必要條件:高嶺土、高溫和上釉技術。

1.中國在3000多年前就掌握了用高嶺土燒製陶瓷的技術,但缺了溫度與釉,只能燒出陶器,如白陶。

2.也是在3000多年前,現伊拉克地區,沙漠裏的商人發現沙子和鹽可以燒出透明的釉。但上釉技術不成熟,陶器表面上釉不均勻,無法做到防水。這種上釉技術用到了建陶上面,是現代釉面瓷磚的原型。但缺了前面兩項。

3.上釉技術傳到了波斯和古埃及,但這些區域沒有發現高嶺土,沙漠地區也缺了大量的燃料,尤其是松木。

4. 上釉技術沒傳到中國。三國時期,中國應該能生產瓷器了,但產量和質量都不高。西漢時期,鐵器出現,爐溫可以達到1100度以上了。陶坯表面沾上柴火的灰(含大量的鉀納),高溫燒制後成了釉,從此中國的工匠定向研發了利用草木灰上釉的技術。東漢到隋唐,中國的窯溫提高到了1250-1300度,高嶺土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呈現出半固態半液態,形成了緊密的瓷質。

5. 世界陶瓷史,半部在景德鎮。唐朝天寶年間,現屬景德鎮的新平鎮,昌江河中常年漂滿了用做燒瓷燃料的松木,因此更名為浮樑縣。景德鎮瓷器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用風化的瓷石燒制瓷器,溫度高,變形厲害,直到二元配方出現,即瓷土+高嶺土,增加了泥料的可塑性和高溫下的穩定性。

6.明朝,景德鎮瓷器生產,形成了完善的工業化體系,天工開物記載「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我更願意把這句話翻譯成「大明王朝陶瓷行業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有固定的標準、流程、崗位。現在景德鎮仍然保持著明朝時期手工業的流程,做泥、拉坯、利坯或者上釉的師傅可能一輩子都只從事這一崗位。

綜上,中國發明瓷器一是上天的眷顧,二是先人的聰明和勤奮。


老祖宗比這些蠻夷聰明,文明。


可能要先說一下陶器。

陶器應該從兩河流域文明就開始產生和發展了,比華夏文明要早。陶器和瓷器的區別中的一個重要點的點是燒成溫度,陶器一般在900攝氏度左右,而瓷器一般是1300攝氏度。兩河流域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瓷器,一種說法是沒有合適的瓷土資源。

陶泥的燒成溫度較低,只要營造低溫環境便可,村口坑燒或者堆燒都可以達到。私以為歷史長河中應該不少人嘗試過更高的燒成溫度——但應該到不了所謂的高溫,這種情況下陶泥一燒就塌了。所以瓷土資源的分佈、發現和使用有很大的關係——或許這裡多少是有運氣成分了。

然後就是高溫環境,瓷土需要燒到高溫才能燒成,採高嶺土跟採礦似的,採回來的石頭碾碎,煉成泥。這類未經過污染的瓷土資源需要陳置一段時間,成型陰乾後入到高溫窯。目前遺留下來的高溫窯常見的有龍窯、饅頭窯等。這些高溫窯從搭建到燒成都需要對應的知識體系。這可能也是瓷器燒成的一個基本技術要求,也是需要逾越的基本門檻吧。

發現瓷土,發現瓷土性質,然後建造高溫窯和研究高溫窯燒成技術,就成了瓷器的前提。

於是這類技術門檻和相對穩定的王朝環境、瓷土資源分佈有比較大的關係,古羅馬和其之前的文明雖然穩定,但似乎沒有發現瓷土資源(看過某類紀錄片說那邊沒有瓷土資源,不敢全然相信),而歐洲有這類資源卻一直處於混亂狀態下(黑暗時代時也沒有科學土壤,歐洲瓷器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反而華夏大陸有相對穩定的環境,也有瓷土資源。當然也要有敢於創新的有研發精神的匠人。


中國因為具有出名的景德鎮,並且古代皇宮皇帝最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