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策新農業論壇 大國大戰略:向沙漠要3億畝耕地 糧策新農業論壇 02-05 18:18 ? 提供:糧策新農業論壇 中國近14億人口,僅有18億畝耕地,這種耕地資源嚴重短缺已經構成對中華民族生存緊迫的最大危險。有鑒於此,實施大規模治理沙漠工程,用10-20年的時間,把20萬平方公里沙漠改造成為綠色沙漠良田,新增3億畝耕地,應該成為大國大戰略的首選。 ?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王文彪介紹說,「縱觀全球和中國的治沙經驗,我國至少可以從沙漠中改造出3億—4億畝良田,相當於18億畝耕地紅線的1/6,可以大大緩解我國日益加重的土地壓力。如我國可治理的沙漠全部得以利用,就能增加近2萬億元的綠色GDP,就能讓2億多沙區人民脫貧致富,就能創造上百萬個綠色崗位。」 ? 隨後,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率考察團一行到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考察沙地襯膜水稻項目。王欽敏一行輕車簡從,深入到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沙地襯膜水稻項目區等地,實地考察通遼市沙地水稻種植情況。 沙漠能種水稻!聽起來令人驚奇。其實沙漠大米並非一種新型品種,而是採用覆膜技術,替代在奈曼旗地區大量種植的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緩解該地區地下水資源、荒漠化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為了改善和恢復奈曼旗地區的生態環境,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遼一些地方就開始了試驗,改變原有粗放的種植和灌溉方式。與傳統高耗水作物相比,沙漠大米可以節約用水50%。 ? 座談會上,王欽敏指出,要積極推廣沙地襯膜水稻種植創新產業。要在發揮農牧民的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引導企業介入,將企業和農牧民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做大做強沙地襯膜水稻特色優勢產業。同時,要加強項目區地下水位的動態監測和評估,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努力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利用地方無污染的沙地資源,提高水稻品質,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效。 ? 通遼地處科爾沁沙地,生態十分脆弱,地表有大片的沙丘地,而地下有豐富的水源。在含沙量高的沙丘地上,通遼人用沙底鋪膜的方式,為水稻保水、保養分。當地一位農民介紹,沙地襯膜種稻,就是平整沙丘後挖幾十厘米深的畦坑,在畦坑底及四壁襯墊塑料膜,之後回填沙土、在畦田旁打井,節水灌溉。襯膜的使用壽命一般在12年左右,沙地平整又較為容易,襯膜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種植輔助手段。「太陽光充足,早晚溫差大,病蟲害少,沙地透氣性又好,十分符合水稻生長習性;襯膜又能防止水和養分的滲漏,收成會好。」這位農民說。 ? 據奈曼旗人民政府的資料顯示,2014年,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在5個行政村實施了2184畝沙漠襯膜水稻,政府計劃在2016年推廣到2萬畝。項目完成後,可輻射、帶動白音他拉蘇木及周邊沙區沙漠水稻種植,受益人口可達6000多人。 糧策新農業論壇內容涉及政策農業、金融農業、品牌農業、電商農業、案例分析等會議內容版塊。論壇以「實效、實際、實戰、實操」為理念,通過邀請業內一線操作專家,以實戰經驗分享講解。了解更多最新農業領域訊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糧策新農業論壇 文/糧策新農業論壇 相關鏈接 ? 糧策新農業論壇 糧策新農業論壇內容涉及政策農業、金融農業、品牌農業、電商農業、案例分析等會議內容版塊。論壇以「實效、實際、實戰、實操」為理念,通過邀請業內一線操作專家,以實戰經驗分享講解。


不如向東部城市要3億畝耕地。

從理論和經濟上看,在城市實現工廠化的食物生產,都是可行的。

費勁巴巴跑沙漠裡面種水稻,不如用人造光源和無土栽培在摩天大樓裡面種水稻。

還不怕供用鏈污染,傳播病毒。


作為中國林業最高學府畢業生,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西北和北部生態脆弱區不應該發展農業,尤其是農耕,農耕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是相當嚴重的,會造成地表裸土暴露,耕種容易導致沙漠化,收割之後的土地,暴露在大風中,極容易導致沙塵暴的產生。西北應該主要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為主,農業退其次。植被應該種植當地樹種,注重生物多樣性,樹種要豐富。手機碼字就這麼多,以後想起了再補充。

提出者王文彪是內蒙古億利集團董事長。

億利集團專門治沙。

如果搞治沙有利於億利集團業務發展。

治沙要水,億利集團估計不會付水費。

抖個機靈

為什麼不能在沙漠里建設超級大城市,然後把廣東城市拆了種水稻呢。廣東水熱條件更好


不要這麼干。。。

沙漠之所以是沙漠,是因為這地方降雨少、蒸發大,是否是耕地的問題,在於水,如果那地方水資源充沛,自然不會變成沙漠。所以所謂向沙漠要地,無非是水的問題。

那麼這個水從哪出?

如果本地解決,那應該強烈反對,想都不要想,本地解決無非開採深層地下水一途,這隻會造成生態災難。其實就連在西部大規模種樹我都不支持。。。自然選擇乾旱地區長草,你非要種樹,不符合自然規律,喬木根系發達,攫取地下水,然後蒸發掉,這對於當地生態是有害的,治沙的目的是阻擋沙漠擴張,而不是消滅沙漠。

如果這水是外來的,那麼問題是怎麼來?

很多人都提出過雄心勃勃的計劃:比如炸掉喜馬拉雅山,我覺得這人腦殼裡裝的不是腦漿,你炸了喜馬拉雅山還有一座青藏高原呢。。

還有個民科說,截斷雅魯藏浦江。。大西線調水。。。先別管這方案可不可行,那下游肯定毀了。。。毀掉一地的生態去改善另一地的生態,然後國際糾紛打一仗?或者水庫壓力引發地震?

這種想法都太傲慢了。。。都是過時的「征服自然」的表現,自然就是自然,它不會和你爭,你也永遠征服不了它,人就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不知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造成什麼災難,也只能人來承擔。沙漠有沙漠的資源,比如沙漠有風、有無盡的陽光。。這都是能源。

中國西北戈壁就不適合農耕、甚至不能過度放牧,那地方的生態太脆弱了。


農業的出路終究是可控核聚變商業化後的無土加人造光農業工廠。走不出地球,終究是死路一條。


以往中學課本上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現在已經得到了全面遏止。乃至說總體局面是人進沙退,一年一個深圳市或者更多的進展。

原因

第一,中國大規模城市化,農村人口大量進城。

第二,氣候變暖,影響大氣環流,西北地區持續變濕。冰雪融水也增多。

第三,數十年如一日的群眾與各級政府以及社會組織的土地治理。

這種態勢下向沙漠要耕地是可能的。至於有沒有三億畝這麼多,這值得研究。

當下中美貿易戰,而瘟疫正盛 國外蝗災嚴重。可以預計糧食供應會偏緊,國際糧價也會大規模上漲。以至於國際層面出現大饑荒也有可能。

貿易戰背景下,農業問題重中之重。美國可以卡中國大豆的脖子。每年中國要進口八千多萬噸大豆,用於榨油,乃至牲畜飼料等。中國暫時擺脫不了美國。這解決不了中國人民沒肉吃,或者說得找美國人要肉吃。這需要大量耕地。這是美國手裡的王牌。

再者,美國是第一大糧食出口國,在糧食定價上居於壟斷地位。其石油美元如果失效,糧食也可以作為鞏固美元地位的籌碼。提價以為美元背書。

中國可以去巴西,阿根廷等買地解燃眉之急。但海上軍事力量不佔優。實際還是吃飯問題被卡脖子。

這樣內部挖潛是需要的。

只不過糧食的內部挖潛,第一應做的並不是向沙漠要糧。而是盤活存量——糧價低,成本高,農民沒種糧積極性。耕地大量撂荒。

這需要大規模農業補貼,提高收購價格。

擴大糧食儲備,備戰備糧備荒。

規模化,農場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以地盡其力。

合作社經濟亦可,作為農業多種經營的部分。

更何況,中國還有大量低產的鹽鹼化耕地等需要治理。耕地來源也可以是農村拆遷的宅基地。

向沙漠要糧並不優先,哪怕可行,成本不低。而中國生育率劇降,未來恐怕並沒有更多糧食需求。

如果中國未來能夠人丁興旺,向沙漠要糧也不值得提倡。需要做的是積極對外擴張,對外買田置地,乃至槍杆子民兵,移民保衛之。加強武力才是正途。蠻族的土地,自己沒能力用就用人口擠走他們。

不客氣地說,向沙漠要糧,是內卷典型 跟所謂「紅旗河」工程差不多的妄想。為什麼要跟大自然較勁呢?海外有的是肥沃的土地與優良的港口。

所以,向沙漠要糧,不如盤活耕地存量,提高糧價實在,也沒有對外擴張,獲取新的土地更有效。

並不值得支持。


這是可以做,可以積極的做。20萬平方公里沙漠近3億畝耕地可以大幅減輕耕地壓力,提高戰略轉空間。不要急著否定,科技的進步使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耕地中的水可以從沿海運輸,用電力階梯式高架式運輸到沙漠,我國的電力因為峰谷調配有一部分被浪費了,拿來運水挺好。在沙漠中均布式建設小型蓄水池,再將這些水細分到田畝中。我覺得可行,建設輸送管道需要鋼鐵和水泥,這些中國富餘。採用覆膜加滴管式種植可以極大的減少水的浪費,實際上這3億畝沙漠耕地並不會用多巨量的水。


耕地需要平地、陽光、水。西北大量的土地是平地,陽光也挺充沛,就是缺水。

所以求解就變成了水供給問題了。三億畝耕地需要三億畝土地的水。水從哪裡來,一種是調整水資源空間分配,建設輸水工程;一種是調整水資源時間分配,修建水壩存水。

非農業方面專家。估算下需要的輸水量。

按每畝用水量330m3,三億畝土地需要一千億方水。問題就具體變成了如何搞到一千億方水。

考慮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概年調水量50億方水,就得修建20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工程量。中線工程的投資就達到了800億,意味著需要修建水利工程的投資很大。不過,一旦修成,就是可影響千年的依賴水資源分布的農業格局。

北京市自來水第一階梯水價是5元/方,有的地方是3.5元/方。考慮到是農業用水,用水優惠些,假如水源地取水價格1元/方,輸水價格2元/方。總的用水價格3元/方,這樣的水價,開拓的耕地需要有合適的作物種植才能回本。

單靠種植回本需要較好的經營方式,另一種獲得收益的方式還可以參考地票交易的方式。現在一畝地地票交易價格約30萬元。若西部增加一畝高標準農田,就能獲得一畝的地票,以20萬元的價格出售,東部用地緊張地區會樂意購買。20萬元則投入高標準農田維護基金,單單是支付用水價格,就足以覆蓋200年的用水成本。或者用20萬元的利息也足以覆蓋用水成本。

以上忽略了土地的蒸發量,耕種的作物種類,輸水線路的長短等,就是估計一下。

總結:水利工程=&>輸水量=&>開拓耕地=&>增收的糧食、水果、蔬菜,以及東部不緊張的用地局面。

南水北調中線2018年計劃調水58億立方米 _長江雲

北京水費收費標準2017


十八億畝被擠占、撂荒、變用成了十四億畝

然後——向沙漠要3億畝?

沙漠:你試試看!


我從財政的視角來談一下。

多3億畝耕地,最後就是城市又可以多賣3億畝地了。不過這對物流要求太高了。

我不支持這種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


讓我想起了大劉的中國太陽,什麼時候真有了這種黑科技,可能塔克拉瑪干就能治理了吧


我覺得很扯。

在沙漠上開墾耕地,還不如想辦法把各省撂荒耕地利用起來。

中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59.58%,戶籍人口城市化率43.37%,差額16.21%人口就是完全脫產農民工家庭,這代表2.2億人口,假定平均每個農民工及其家人撂荒半畝耕地,就意味著一億畝耕地被浪費了。

以上數字尚不含在本地就業的被統計為農村常住人口的脫產及半脫產農民工,以及主要依賴在外打工者收入生活自己只種點兒口糧田和蔬菜的留守老弱婦孺,這部分數字用來抵消進入土地流轉的耕地我想是綽綽有餘的。


我去這好事啊,能釋放河南的工業用地審批了吧


置換出來3億畝耕地,那東部城市就能發展成銀河系最大的城市了。


剛剛在別的問題後插話,再複述一遍比較偏題:

陝西榆林沙漠,毛烏素沙漠,我們可以花70年變成綠地,也就可以變成可種植的良田,這樣減少部分農產品在國際上的依賴,開啟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進而增加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話語權。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花100年,200年,甚至500年,將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變成綠地,然後再改造成良田;到時候農業世界第一的帽子應該指日可待。就不用擔心農產品受制於國際貿易,讓外國自個玩去吧。

雖然500年有點長,也可能不需要500年;但是沒辦法,中國幾千年都挺過來了,不差這500年。再說,中國不習慣當第一以外名次,那怕是某個方面,更別說事關國之根基的農業。

~~~6.21更新

我以為改造塔克拉瑪干沙漠,只是我的臆想。知友也提醒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年均降雨量不足100mm,而蒸發量卻是降雨量的20~30倍。最關鍵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自古就是沙漠,不像毛烏素沙漠由草原退化而來的;但是,今天網上查閱資料,沒想到國家已經開始治理塔克拉瑪干沙漠了,先以公路為依託,在公路兩邊種植耐旱植物,目前從圖片來看,成果不錯,等以後慢慢分割分片治理,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估計不需要500年那麼長。真是厲害了,我的國。


那些埋到地里的塑料膜怎麼回收?

還是就這麼不管了,壽命到了就重新做襯膜?

這對環境似乎不是很友好。


這題目是老師安排的,還是領導布置的?

讀後感?分折報告?


20年前,家裡南邊就是是沙漠。長15公里寬10公里是有的。一平方公里1500畝,共225000畝。其他地方零零散散再*2。45萬畝。現在都消失了。

都成了綠洲,耕地倒也不是。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氣候,其次是三北防護林。春天十公里的槐花,那麼美。

寧夏石嘴山市。

很懷念,抓刺蝟,跳鼠,蛇,蠍子,馬蛇子。還有不知道啥名字的紅豆豆很好吃。


有這功夫,或許可以向非洲要點土地?


我來提一個更合理的建議,這個建議曾經也有人提過

我們把喜馬拉雅山脈挖開一道50公里的口子,讓印度洋的暖風攜帶水汽降落在乾旱的西北新疆地區,那時候,3億畝就是個零頭!

你們覺得我的想法怎麼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