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鴨頭丸帖》等應該都有變形


寒切帖和十七是最近羲之原貌的,寒切可以說是最高水準。

學書法最好的還是看閣帖。

但問題是,即便見到真跡又如何?就算看到右軍現場書寫就能有所收穫麼?


可以看看大觀帖裏的王獻之部分,不過刻帖刻的再好也是去真跡甚遠啊。


要談欣賞,只有面對作品本身的時候,纔可談論欣賞。如果在沒有真跡甚至沒有相似度極高的唐代鉤摹本的情況下談論王獻之書法,最多隻能是想像,或著通過古人遺留的一些文字信息來對當時書法形制有個大概得了解。比如說,如果我們論王羲之,如果現在沒有王羲之任何作品,無論是摹本,臨本,刻本,一概沒有,我們只能通過古人對王羲之書法形容來蠡測他的面貌,南朝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文中評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傳論》中也對王羲之書法作了具體形容:「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若斜而反直。」

我們通過這些文字只能得到一些比較誇裝玄之又玄的文字,來對王羲之書法有個很片面的認識,所以這就談不上「欣賞」一詞了。再比如曹喜。晉衛恆《四體書勢》雲:「漢建初中,曹喜善篆,少異於(李)斯,而亦稱善。」北魏江式《論書表》稱曹喜篆法「小異(李)斯法,而甚精巧。」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雲:「曹喜書如經論道人,言不可絕。」唐張懷瓘《書斷》卷中曰:曹喜「篆、隸之工收名天下。」又曰:曹喜「善懸針垂露之法,後世行之。」並將其小篆、隸書歸入妙品。張懷瓘《書估》列曹喜書為第三等,與邯鄲淳、劉德升等同。曹喜書跡不存,著有《筆論》。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能瞭解到,曹喜會寫篆書,隸書,跟李斯有點不相同,會懸針篆,其他的咱也不知道他具體寫成什麼樣,最多能從王莽時期的錢幣上,窺的一二,而且只是傳是曹喜書。

所以說在沒有真跡甚至沒有相似度極高的唐代鉤摹本的情況下,最多隻能對王獻之書法進行管窺,蠡測,卻不能真正的去欣賞它。

(以上是個人愚見,還請方家指教,圖源網路,侵刪)


數字化時代了,電子圖片上欣賞即可。


我個人比較喜歡《廿九日帖》


寫字實是寫心,心可感萬物。用工具表達情感就是書法之妙。


那就只有努力學習,創造出時間機器,來一場時空穿越,與王獻之面對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