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多方面共同配合下才能完成的!

為什麼重視家庭教育呢?現在原生家庭這個詞特別常見,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意識的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當我們在孩子小時候沒有花時間去陪伴,等孩子長大了,纔去陪,孩子不適應不習慣,甚至是不喜歡!

當父母全身心得放在孩子身上難免會急躁,會忍不住的指導,會一直挑孩子的錯誤及時糾正,其實,當父母的只要陪就好了,指錯必須適當,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知道對與錯,有些父母的做法會適得其反!

建議:您可以每天晚上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時間,和孩子聊聊一天發生的事情,讓孩子說說他的心得體會,其實就是反思!反思可以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對與錯,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真正的用心陪孩子您將收穫滿滿的愛!


首先,要明白這個問題的「適得其反」是否真的存在。

先說真的存在「適得其反」吧

現在父母和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這是好事,無論如何,都比幾十年前的散養要好。有些父母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卻有些過猶不及了。我們養孩子,不單單只是怎麼在教他應該怎麼喫飯怎麼上學怎麼寫字,而是在和孩子生活。《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的女兒瑪麗說過一句話: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感覺到痛苦,那麼這個方法一定是錯的。父母不僅是在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會有助於解決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有些父母覺得痛苦,那麼要麼是使不上力,要麼是用力過度。而很多家庭,這兩種情況都是同時出現的。孩子學習不好,想幫孩子,卻讓孩子壓力更大,這是使不上力。孩子的事情都想替孩子做決定,喫多少飯,穿幾件衣服,甚至玩玩具父母都要在一邊說孩子應該怎麼玩。和孩子玩個遊戲還要進行思想教育,幹什麼都要帶著目的,彷彿不說點什麼就是浪費機會一樣。這就是用力過度。

而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我暫且說上兩點。

第一點,父母不瞭解孩子的所處階段發展特點和孩子本身的特點、天性。

首先,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都不一樣。孩子的身體在長大,同樣,他的大腦也在發展,他的情感也在豐富。剛出生的孩子他在父母眼裡只知道喝奶睡覺哭泣,這是他的生理決定的。等他會爬會走,他想要自己去探索和感知不同的東西,這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點。父母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活動環境,只要不危機自身和公共環境的安全,儘可能的不要去阻止孩子的活動。比如,兩歲的孩子自主意識開始迅速發展,自我概念已經形成,他會開始自己想要喫飯、喝水,他會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他想要的衣服,想要的玩具,得不到的會哭鬧。這是兩歲階段的嬰幼兒大多數都會體現的發展特點。

另外一個方面,每個孩子的天性不同,在階段發展的特點範圍內,而表現的形式多有不同。有些孩子在表達上會展現激烈,不滿足會哭鬧不休,滿足了會開心大笑。有些孩子卻只會用渴望的眼神望著爸媽,甚至很隱晦的動作表示他的渴望,滿足了可能只是小小得意的笑,而不滿足卻在心裡失落許久。這是孩子的天性不同。父母只有瞭解了這些,才能更好的去觀察孩子,及時回應孩子,及時給予幫助。如果不瞭解,亂用力,可不就導致無法達到幫助孩子成長的效果了。

第二點,父母的行為和方法不當,自身行為和想要達成的目標相悖。

一部分父母管控太多,總想著去控制孩子,打著「為你好」的口號,卻做著傷害孩子的事情。

嬰幼兒時期,會爬會摸時,有些父母會告訴孩子這不能碰那不能摸。會走會跑時,不停的告訴孩子小心慢點,這不能做,那不能去。學齡前的早教中心,給孩子安排不適合孩子的知識課程。幼兒園時期,報一堆孩子不喜歡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因為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要會。小學低年級時,孩子可以明確表示自己的喜歡,有能力選擇時,父母堅持認為應該去補習班補習,或者不喜歡的興趣班也一定要去。

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提一堆的要求,不管孩子接受不接受。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放心,覺得他沒有能力可以做好選擇,沒有能力管好自己。於是什麼都想死死地抓在手裡,期望著孩子成為「完美的小孩」,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而有些父母則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什麼都不管,或者說不敢管,不敢拒絕孩子的要求,生怕傷害了孩子的「天性」和情感。不把所有的決定權和選擇權交給孩子,對階段發展範圍內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全權放手,美其名曰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一個媽媽跟七八歲的女兒聊天,女兒表示不喜歡媽媽總是管她做作業,於是媽媽就決定把做作業的事情交給女兒,從此不再過問。過了一個月,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孩子總是不交作業。一核實才發現原來女兒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好好做作業了,還學會跟媽媽撒謊作業做完了。媽媽怒不了恕,覺得女兒太過分了,愧對她的信任。可是七八歲的孩子根本沒有這麼強的自控能力去安排自己的學業,媽媽覺得該信任孩子,就徹底不管了。造成的後果卻完全由孩子來承擔,這對孩子公平嗎。

有些孩子喜歡玩遊戲,爸媽不肯,孩子一哭一鬧,爸媽就覺得玩就玩吧,不哭不鬧就行了。看電視買玩具一樣的道理,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行了。讓這麼點孩子來決定一件事情的走向,這並不是在信任孩子,而是在放縱孩子。

以上兩種父母各自有之,也許我們正在不知不覺成了其中一種。大多數父母是不會這麼極端,但不極端並不表示父母都做對了。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犯錯很正常,而我們要做的是將犯錯後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養孩子要做到平衡養育。一邊是放手,一邊是抓緊。什麼時候放手,什麼時候抓緊,分年齡,分階段,還分時候。父母給孩子設立一條邊界,邊界內允許孩子自由發展,這樣孩子就懂得邊界,也會學著自控。

養孩子是一門學問,技術含量可高可低,端看想做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樣的教育,對應著孩子未來的模樣。孩子也不是機器,你發現螺絲鬆了擰緊就可以了。孩子有獨立的任何,獨立的情感系統。你想要三歲的孩子喜歡的玩具壞瞭然後不哭不鬧,冷靜的告訴你,再乖乖的等你解決,這怎麼可能呢。你自己的情緒控制也不一定做到非常好,更何況那麼小的娃娃。你對自己要求咋那麼低,對孩子的要求咋那麼高呢。你不能滿足他,還不能讓他哭一哭發泄一下嗎?

當你瞭解了孩子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你就會知道,孩子會哭會鬧,會發泄都是正常的事情。比如你在對待孩子非「完美小孩」的時候時,你就會覺得這是一個正常孩子該有的反應,你也不會覺得你付出了那麼多結果還是「適得其反」了。

我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的哭鬧,生活的不完美,這纔是生活的常態啊。接受這樣的生活,營造輕鬆和諧的家庭氛圍,纔是孩子發展的長久之計。


大家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所以越來越重視。教育要方法對,如果方法不對,越努力錯得越厲害,會越適得其反。方法重要!


重視家庭教育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之一。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育,這裡教育指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貫穿孩子的一生。不排除如題的重視家庭教育而適得其反的現象,個人認為問題出在父母或監護人身上。有些父母在職場上或許是強人,在事業或許很成功,但對於孩子的教育上可能出現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的做法,導致孩子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為什麼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

現在孩子的言行中顯露了不少的負面情緒,給周圍親近的人,留下難以尋味的景象。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甚至危害到無法挽回的局面,讓人們堪憂。

曾經在物質的匱乏年代,人們向著理想奔夢想改變原狀,雲遊異鄉,目的已達到。實現了當下豐富的物質時代,正享受勝利喜悅,然而諸多的父母缺乏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出現了新的名詞叫「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溺愛,讓孩子們缺乏安全感,孩子們的不聽話與叛逆。是引起學校以及家長的注意與重視,原生態的家庭教育不可缺席。

有些父母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卻適得其反?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追求是速度,緩速是害怕導致讓時代所淘汰的因素。不少的父母在教育教孩子方面,引用了速度的概念,卻忽略了欲速則不達。

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裡?

尋求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又雙叒叕,每個孩子的天資不同,家境狀況不一樣;每個區域風俗環境不相同,對於教育孩子的觀念與認識成在不同的解讀。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言行出現差異。


家庭教育是體現了家規與社會規矩的有效結合。父母是孩子的啟萌老師,不是終身制的,父母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是不行的,孩子也有自我認知的能力,父母可能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這是要學習的,父母只能引導不能強加孩子做不到的事,適得其反是孩子反抗的意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