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頭底下的那個坑是幹嘛用的


這跟在困難時期沒有精糧以及缺少發酵條件有關係。

最開始的窩頭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粉,高粱粉,大豆粉以及粗小麥粉(帶有很多的麩皮)等雜糧,這些粗糧麵糰基本上不經過發酵,俗稱死麪,所以結構比較緊緻,不會像發酵麵糰那樣出現很多的孔洞,所以蒸制的時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火力,還難以確保窩窩頭的成熟度。

所以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就在窩窩頭的結構上開動了腦筋,一方面這個窩窩可以留住熱氣,是窩窩頭的內部受熱更加充分,另一方面也使整個窩窩頭的整體受熱更加均勻,成熟度一致。


難道不是倒過來往裡面裝辣椒醬嗎Σ(|||▽||| )
玉米麪捏那麼大個的窩窩頭沒坑蒸不熟。
作為我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窩窩頭傳承人,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 —窩窩頭底下有眼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沒有眼的那能叫窩窩頭嗎?充其量就是一玉米麵餅子!


玉米麪不像饅頭有酵母發酵,內部有氣體,看起來大大白白軟軟的,人工挖個洞,有助於氣體的進入,容易蒸熟,(期末考試的題目,背過就忘了,記了個大概,不要在意細節)
看起來大
沒有啊,也可能上面一個坑下面一個尖。:)

窩頭是死麪的,透氣性差。底下有洞是為了省火。

如果沒洞,那必須薄才容易熟。這樣薄的實心的,叫做餑餑。


抓取的時候,大拇指正好與洞契合。
我記得小時候奶奶和我說過,在農村裡,每家每戶經常串門。為了表示自己生活過的不錯,所以說在蒸窩頭的時候要裡邊有個坑,這樣的話可以做大一點的而且比較省面。這樣外人一來你家看到你家的窩頭比他家大,就好像有一種成就感。
如果沒有這個坑,就該叫饅頭了。
烹調方式為蒸的條件下。相同質量下,受熱表面積更大;而同質量同表面積的情況下,半空的錐狀比攤平更方便擺放。勤勞勇敢智慧的勞動人民用經驗與智慧不斷改良了窩窩頭的形狀,如今你喫的窩窩頭裡,大有文章呢……


我聽老一輩人說是因為家裡窮喫不起大個兒實心的餑餑
不是因為方便放配菜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