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到目前為止,體內發育可以很好的保護胎兒。但是,為什麼沒有保留體外發育的可能?

現在,人工授精、試管嬰兒什麼的很普通;但是,人體胚胎培養還是比較困難的。


別的不知道,不過人類可以說都是早產兒,也不知道算不算半體外發育。出生的時候頭頂上囟門還沒完全閉合,都是等到出生之後才慢慢閉合的,也是為了方便出生,人類可以說都是早產兒。另外哺乳動物由於比其他動物更加複雜,出生之後都需要長時間到照顧,而大部分卵生動物破殼之後就能自主行動了。


知乎有句老話說得好,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鴨嘴獸,哺乳類動物,生蛋的 澳大利亞遠古物種,先反駁一下你這個命題。

然後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哺乳動物不選擇卵生途徑,首先,大部分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當然,鳥類也屬於恆溫動物,這個我們之後再談,像這種恆溫動物的胚胎期自然也是要保證胚胎自身的溫度才行,不然胚胎期就直接死了,鳥類也是如此,鳥類的卵是需要一定溫度孵化的,至於有沒有不保持恆溫就孵化的生物,也許很久以前有,但是根據進化論,這些物種因為不適應後來掛掉了。

再由於恆溫的特性,如果是卵生的,那麼胚胎期的哺乳動物就只能依靠卵內的營養物質生活,對於小型鳥類或者哺乳動物或許可以維持,但是像人這種大型哺乳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可不是一個等人身大小的蛋就能解決的,至少要十倍大小。


瀉藥。

懷胎十月給了胎兒多少營養……如果要用一個蛋來裝……

那得是個多大的蛋吖……?


一些較原始的哺乳動物依然保留了體外發育能力,比如卵生的鴨嘴獸,以及各種有袋動物,如下圖紅框所示:

來源:wiki

鴨嘴獸作為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們排泄、交配、產卵等都是通過一個單一的開口(泄殖腔)進行的,這也是被稱作「單孔目」的原因。鴨嘴獸具有雙子宮,它們無法在體內產生髮育成形的幼體,雌性受精後產下卵,幼體在卵內逐漸發育成形並最終孵化,鴨嘴獸沒有乳頭,只能通過腹部分泌乳汁以供幼仔舔舐。

來源:網路

再來看袋鼠,幼體在發育的很早期(在子宮中約一個月)就出生,出生時非常小(和花生差不多大),體表裸露無毛,沒有視覺和聽覺,出生後只能依靠嗅覺爬到母體的育兒袋中,靠乳頭分泌的乳汁繼續發育。

來源:科學世界

—————————————————↓↓↓預警慎點↓↓↓———————————————


人家魚一次幾百幾千上萬的生一半孵化失敗也不可惜 咱們人要這麼來一下就到不了70多億人口了


為什麼沒這種能力?進化論了解一下。

假如全能的話,會消耗更多的養分,更繁雜的基因,更低的存活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