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是什麼呢?真實的愛好樂趣 價值觀 感受 做事的目的…

一個陌生人,安全,沒有財物往來,沒有重大利益關聯,不涉及隱私的情況下,可以坦誠交流自己某個領域的觀點 習慣。目的就是相互分享,1+1大於2的效果

一個所謂的熟人,因為考慮長遠發展的角色定位,和對方的利益感受等,說話可能會考慮是否是滿足彼此利益的,有的比較隱私的樂趣反而不能分享,以免誤會和泄露自己真實的品味和觀點,因為大家利益模式比較複雜,越少涉及個人部分越好。

熟與不熟,的區分:對對方的了解程度,是否是立體多維度,多場景的。

確定彼此主要關係在哪個領域:志趣相投 驢友 病友 同學 同事 生意夥伴 多年老朋友常常聯繫

只在這個主要領域裡溝通相關事情,從處理事情的方式會看出每個人的風格,大是大非的觀點,品味和情商,果斷還是拖拖拉拉。根據情況迴避風險,相互成就幫助,量力而行。

所以結論是:描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多維的,如同描繪一座山脈,複雜甚至多變。只是某些特定的東西,靈魂,天賦,樂趣,不會改變,是否能夠抓住這個人的本質呢?挺難的。有些昨天真實的東西,今天就不真實了,隨時測量數據。


曾經看到一段話,差不多的意思如下:

人是一個多面體,有人看到我的兩面,有人看到三面,而有的人只看到其中一面,沒有一個人完完全全的看到我的所有面,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真正的完全了解我,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因為一個面斷定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不知道題主你是如何,就我個人而言,在陌生人面前和在熟人面前是不一樣的。

這肯定是不一樣的,熟人不必在意太多,陌生人卻要顧慮一下,我不可能對著一個陌生人吐露心聲,但我可以對熟人說些小秘密。

因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兩種情形不一樣,所以根本無法判斷在哪一種情形下所表示出來的感情是更加真實的。

有可能兩種都是最真實的自己,有可能兩種都不是最真實的自己,也有可能某一種更加真實,都有可能,沒有既定的標準。


在熟悉的人面前吧,不過這都是你


其實兩種情況都有可能。


建議看看 論語 菜根譚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在世界上,身邊面對的都是勢利小人或有利益的人,所以說話做事都要非常小心,無論對家裡人,還是朋友,還是陌生人

寧可沉默不語,也不要全拋一片心


我猜你這個問題是想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更了解一個人,或者說想看清一個人。

中國有句俗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隻馬能在草原飛馳,不代表馬能在崎嶇的路上奔跑。一個人在朋友面前友善,不代表對陌生人冷漠就是真實的性格。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本來就是社交的需要。假設一個人對朋友無微不至,對陌生人也長袖善舞。那隻能代表他情商高,交際能力強。他心裡想什麼誰知道呢?畫骨畫皮難畫心。這就是人的矛盾,明明希望別人看不透自己,卻又總想一眼能看透別人。先輩留下的經典都已經解答了很多我們現代的疑問,那都是經驗的總結。時間能驗證很多事情。不要妄想能在短時間內看透一個人。

有人說看一個人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就可以知道他的本性。他的理論是如果對孩子很有愛心,那他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如果對自己孩子都很冷漠,那他對別人的笑都是假的。這個邏輯看似有理,但卻顯得很無知。俗語說「虎毒尚且不食子」,你猜猜對小老虎關懷備至的打老虎在看到你之後會有什麼反應?中國還有個現象叫「嚴父慈母」儒家文化里,提倡嚴父才能出孝子。所以從古自今大部分父親對孩子都是不苟言笑的,打罵也是常態,但是你能說他們就不愛自己的孩子嗎?反之,很多戀童癖都是很愛自己孩子的,當讓也愛別人的孩子。很多殺人犯都是很愛小動物的。現實就是他愛自己的孩子就是愛自己的孩子,不能用來推理其他更多的問題了。

人是很多面的,也是很多變的。想要簡單粗暴的單從一兩個面就看清一個人是不切實際而且很危險的。人與人的相處在於真誠和包容。真誠不代表傾信,包容不代表縱容。

不要相信市場上那些公式化的心理學書籍,怎麼樣就代表什麼,怎麼樣就代表什麼。人是萬物之靈,人的腦子更是被譽為最複雜的機器。要真正看清一個人只能日久見人心。

要和別人相處,我只有兩個提示,第一:「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二:「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