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遍这套书,心中很多感动和想法难以说清,最喜欢少平,欢迎大家说说对少平,你们有什么看法?


我一直认为体力活是一件痛苦的事,觉得苦中作乐大多是一种自我欺骗的无奈,也一直不理解老一辈革命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激昂的奋斗奉献精神。直到读了孙少平,才知道奋斗的意义,奋斗的幸福感,不至于完全说服自己吧,但至少知道有那么一群人以奋斗为幸福,会无私奉献,对他们更生敬佩之情,对中国那段历史有一个更好的感知。


看到你的邀请,我觉得我必须要回答一下。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最开始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哥介绍给我的,于是我就在淘宝上下单了一套。

那阵子我上高中,高中吗,没好好学习,倒是看了不少书。这本书到手了后基本上是下课看,上课也看(别学我)。

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孙家三兄妹,他们三兄妹每个人都有自己内种特殊的顽强的信念,坚定不屈的精神。其中少平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最佩服的就是他特别能吃苦。当初他在黄原城里揽工,白天背死沉死沉的石头,后背磨的没有好地方。晚上住裸房?但是就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他仍然能够点上一根蜡烛,借助微薄的烛光继续读书。(我要能有他一半也行了。)

再有就是在桐城煤矿,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还能抽空学习。太狠了。

我一直在试图学习他这种肯吃苦的精神~还有就是到哪都能静下心看书。

答的很乱,还有点不对,凑合著看吧。

最后附上我最喜欢的一段。


孙少平是一个令人十分敬佩的人,他一直都是十分自尊敏感,中学时期常常因为家庭的窘境而自卑伤心,但是他仍然十分进取,特别是他的的心中有著远方和另一个世界,很多人不会理解他心中的世界,就像他的哥哥孙少安也不理解,我觉得的我可能有一点理解吧,我认为他心中的世界,就是他生来就不属于双水村那片土地。我时常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有的人的世界就在家乡,有的人的世界在远方,有的人的世界在上流社会,有的人的世界在普通社会底层,我认为没有高低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一个人能做的就是找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在属于自己的这个世界里奋斗就是生命的意义。孙少平追求自己心中的世界,毅然地走向远方,是命中注定,所以无论他在他乡工作的辛苦与否,他的心里总是乐意的。对孙少平的情感有很多,浓缩成两个字就是敬佩。在探求人生的意义中,毫无疑问,他是一个英雄!


说说感悟:

他太理想主义了,现实太过于残酷,最后田晓霞在大水中因为救人离世,只留下一本日记本。他最后照顾著老师傅的遗孀,归于平淡。他的前半段人生遇到的女孩子,最后都不能跟他在一起。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也只是个理想主义的平凡人。

他受苦受难,经历时代变化,经历了高考改革,经历了很多大起大落,但他可以为了求知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吾生有涯,知无涯。这种理想追求,估计能做到的人很少,但在那个年代里,他确实追求著,这种不懈的追求一直进行著,一直持续。不管是何时何地,何等身份地位,不管受苦受难,伤心开心,不管结果如何。他都保持了对生活的热情,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

说说个人看法:

不喜欢这个角色,因为他过于忽视了自己的痛苦,还让自己的痛苦一直持续下去,这一点,就算是通过知识和乐观也没办法改变。那个历史大背景里实在是有太多像他这样的人了,很多时候,他们是很无奈的,这就是平凡的小人物,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奢侈品,很多人最后也没有跟想的那个人在一起。

很感慨《平凡的世界》竟然能用这么平静的语气来叙述,孙少平的那些经历又那么揪心,在这种时代的渲染下,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又那么明显,反差那么地大,对比那么强烈,真的可以说是暗流涌动。

资料: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他是平凡的孙少平,但他活的不平凡


我觉得是他让我明白了劳动的可贵之处。依靠体力劳动生活的人仍然值得完全的尊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职业无贵贱,只是社会分工罢了。孙少平个人觉得更多的是寄托了作者对于理想的渴望,对于摆脱现实情况的挣扎。孙少平是千千万万平凡劳动者中的一员,他的平凡生活也是千千万万不平凡人的生活。


听到少安少平,脑子里条件反射四个字「青年!青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