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裡面,諸惡莫作的『惡』?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悉了蔽礙 塵欲 諸掛惑法 而無掛礙。天上世間 諸天人民。無能堪任 毀於如來 言不應法。

於彼何謂 廢退於法。

又有一事 令法廢退。

何言 毀於如來 為不為一。謂

心憒亂 不能專精

復有二法。

一曰 不慚

二曰 無愧

復有三法。

一曰 身行惡行

二曰 口出粗辭

三曰 意念毒害

復有四法。二行於四 至不可至。

一曰 [怡-臺+龍]悷

二曰 嗔恚

三曰 觸忌

四曰 愚癡

復有五法。

一曰 殺生

二曰 盜竊

三曰 貪淫

四曰 妄言

五曰 醉酒

復有六法。

一曰 無恭恪心

二曰 祕惜經典

三曰 輕毀禁戒

四曰 不隨定意

五曰 不懷法念

六曰 憍慢法師

復有七法。

一曰 自大

二曰 甚慢

三曰 重慢

四曰 是我

五曰 邪慢

六曰 過諸貢高

七曰 無能及我

復有八法。

一曰 邪見

二曰 邪念

三曰 邪言

四曰 邪業

五曰 邪活

六曰 邪便

七曰 邪意

八曰 邪定

復有九法。謂九害惱。

一曰 我所敬者而輕蔑之

二曰 今現輕蔑

三曰 將來黨侵

四曰 我所憎者而敬愛之

五曰 今現欽敬

六曰 將來欽敬

七曰 曾侵毀我

八曰 今現侵我

九曰 將來侵我

緣是之故 起惱害心

復有十法。謂十惡業。

一曰 殺生

二曰 盜竊

三曰 淫妷

四曰 妄言

五曰 兩舌

六曰 惡口

七曰 綺語

八曰 無明

九曰 鬥諍

十曰 邪見

是為所行從不順念。見應順法 而不愛樂。墮於顛倒 立在陰蓋。

依倚邪見恩愛之弊。則失正法 違遠妨廢。

身口心行 如來悉知。如其所知 知諸蔽礙。所說如審。如是法者 致於蔽礙。

當除此法。已能除去 故為說法。令諸眾生 去諸陰蓋 超然則出。

是為如來十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曉了法 其習此不得脫

著心懷不能捨 謂不知羞慚者

身口意亦如是 初未能將護斯

貪嗔恚癡恐懼 犯殺生偷竊人

犯人妻妄語醉 六失行七憍慢

說於八邪脫門 皆妨廢解脫跡

若不能制其意 乃及十不善句

由不捨不順念 是等類未解脫

見隨逐顛倒著 而依猗放逸誼

不當習如是法 可成茲人中尊


複次善男子。如來真實說遮道法。我都不見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說言是法不能遮。云何名遮。云何不遮。

有一法能遮道。所謂

放逸

復有二法。所謂

無慚 無愧

復有三法。謂

身口意惡

復有四法。所謂

欲 嗔 怖 癡

復有五法。所謂

殺生 偷盜 淫泆 妄語 飲酒

復有六法。所謂

不敬佛 法 僧 戒 三昧 不放逸

復有七法。

一者

二者 大慢

三者 慢慢

四者 邪慢

五者 邪語

六者 邪命

七者 邪念

復有八法。

一者 邪見

二者 邪思惟

三者 邪語

四者 邪業

五者 邪命

六者 邪方便

七者 邪念

八者 邪定

復有九法。所謂

有人慾作諸惡。

現作作已 加於己親。

有人以善 加於己怨。

有人以惡 加於己身。亦復如是。

是名為九。

復有十法。所謂 十惡。

一者 殺生

二者 偷盜

三者 淫泆

四者 妄語

五者 兩舌

六者 惡口

七者 無義語

八者 貪嫉

九者 嗔害

十者 邪見

若有比丘起惡思惟。以是因緣。不知有為多諸過咎。以不知故 生顛倒心。

顛倒因緣 增長五蓋。

五蓋增故 令諸煩惱 遮障善法。

煩惱因緣 身口意業 造作諸惡。

如來如實知如是法 能遮於道。既自知已 為眾演說。為壞如是 遮障道法。

是名如來第十三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有修集於放逸 真實不能得解脫

身口意等諸惡業 無慚無愧諸煩惱

親近惡法能遮道 善覺對治不對治

為壞煩惱故演說 大慈大悲十三業


苦與苦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這裡的惡指的自凈其意裏的惡意。也是指無明緣行,身行,口行,意行裏的意行。意是意圖,

意圖不軌,無意識動機,蓄意破壞,無意冒犯。

是意行決定口行與身行,所以要自凈其意,把惡意凈化掉。惡意在阿毗達摩歸類為不善心所。

1,癡(moha)

癡是無明(avijjā)的同義詞。

其特相是心盲目或無智(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

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徹知目標的真實性;

現起是沒有正見或心昏暗;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āra,即作意目標為常、樂、我、凈等)。應知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2、無慚(ahirīka)

特相是不厭惡身語惡行(或無恥於惡行);

作用是無恥地為惡;

現起是不退避於造惡;

近因是不尊重自己。

3、無愧(anottappa)

特相是不害怕惡行;

作用是無懼地為惡;

現起是不退避於造惡;

近因是不尊重他人。

4、掉舉(uddhacca)

掉舉(散亂)的特相是不平靜,如被風吹起漣漪的水;

作用是令心不穩定,如風吹動旗幡;

現起是混亂;

近因是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5、貪(lobha):貪是第一個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慾念、渴求、執著與執取。

其特相是執著目標;

作用是黏著目標,如肉黏著熱鍋;

現起是不能捨棄;

近因是認為導致束縛之法有樂味。

6、邪見(di??hi):此見是指錯見。

其特相是不明智(錯誤)地分析事物;

作用是錯誤地認為(行法是常、樂、我、凈);

現起是錯誤的理解或相信;

近因是不願見聖者(ariya),等等。

7、慢(māna)

慢的特相是驕傲;

作用是自稱自贊;

現起是虛榮;

近因是與見不相應的貪。它好比發了瘋。

8、嗔(dosa):嗔是第二個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惡念、生氣、煩躁、惱怒、怨恨。

其特相是兇惡殘暴;

作用是怒燒自己的依處,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

現起是毀壞(身心或自己與他人的福祉);

近因是(九或十種)嗔怒事(āghāta-vatthu)。

9、嫉妒(issā)

其特相是嫉羨他人的成就;

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

現起是厭惡(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

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10、慳(macchariya)

其特相是隱祕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

作用是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現起是躲避(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嗇;

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11、惡作(追悔,kukkucca):惡作是追悔已造之惡(或當行而未行之善)。

其特相是事後追悔;

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惡),以及沒有實行(的善);

現起是憶起時感到後悔;

近因是已造的惡及未行的善。

12、昏沉(thīna):昏沉是心的軟弱或沉重。

其特相是缺乏精進;

作用是去除精進;

現起是心的消沉;

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無聊或怠惰。

13、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滯的狀態。

其特相是不適業;

作用是閉塞(識門);

現起是昏昏欲睡;

近因與昏沉的一樣。

昏沉與睡眠必定同時發生,且與精進對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則有如心所的病。這一對是五蓋之一,由尋心所對治。

14、疑(vicikicchā):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來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學(以及對過去世、對未來世、對過去世與未來世、對緣起有疑心)。

其特相是懷疑;

作用是起動搖;

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以上都是會讓人產生諸惡言,惡業的惡意,得自己凈化掉。


簡單來說,就是犯五戒和犯十戒的事不要做.

最低標準是要能持五戒:

1.不殺戮。

2.不偷不搶。

3.不追求非法淫慾。

4.不詐騙。

5.不喝酒。

相關經論供參考:

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凈;自凈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

——《增一阿含經》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自調伏其心 是諸佛聖教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毗奈耶獲得正信,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能斷滅;於善說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學屍羅律儀。

彼由三相奉行諸善。謂善住屍羅,守別解脫清凈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

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複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學學果,顯自聖教不與他共。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瑜伽師地論》


就是離七種惡:離殺生,離竊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多做離惡的法就是善,漏盡者圓滿此善!


百度轉摘:

十善業道經,中文版本,北宋施護所譯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慾、瞋恚、愚癡。離此十種惡業,就是修行十種善業。十善業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因此大乘佛教視此經為基礎教材。


執著,自私,有為之心。所以你要普渡眾生,已經是惡了。這個普渡太有為了。所以金剛經講菩薩沒有度眾生,而度眾生。心裡不度,就度了。就像我們世間有些人信風水命運一樣,他就這麼普普通通,也沒啥大智慧,也沒啥怎麼努力,但是好事情都會降落到他身上,升官發財,就這麼順順利利。就是這樣,沒刻意發財,就發財了。不得不相信命運。

所以菩薩就這麼普普通通的生活,接觸到的人,就這麼普普通通都被度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