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在這個書店買書嗎?


看是不是好的書店了吧,合胃口隔三差五就回去,那種賣文具賣教材的就基本不會去了……


幾乎不會去,可能會去參觀一下。基本上在線讀書。


謝邀哈哈哈。

這個問題真有趣。對我來說,這個問題去掉「如果」才成立,因為我就是在一個有一家圖書館,一家租書屋,兩家可供閱讀的書店的小區長大的。

圖書館我就先不談了,書比較舊。所以我常去的是那三家書店。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就是:頻率是每天都去,一放學就去。我在這些書店買過書,但數量遠遠少於被我在那看完的書就是了。

但我不得不承認,那時是最好的歲月,老闆們都是有情懷的小青年,不單不介意我「白看」,經常還會推薦,並偶爾慷慨地送書。我再感激不過。

貼幾段我之前談這幾家書店的話(原載於我沒人看的公眾號):

談談我判斷一個城市是否值得留駐的重要標準:書店的數量與質量。我不確定二十一世紀初,即我的小學年代是不是廣州的書店黃金年代,但那段時間,成長的重要階段,樓下不足百米範圍內的三家書店的確給我帶來非常重要的正面影響。那三家書店,一家專註教輔和各類「青春文學」,一家專註傳統文學作品,一家是租書店,現在回想過來那家書店的風格是明顯傾向於小眾文化的,有齊全的音樂和影像CD,日本漫畫和來自各個國家的雜誌。

我最喜歡泡在第三家,可能是老闆是那個總是笑眯眯的大姐姐,也可能是因為當時店裡放的那些音樂對一個小學生產生了深深的精神衝擊,也可能是那些設計精美充滿我看得懂跟看不懂的內容的雜誌是那樣迷人,也可能是因為我每次付兩塊錢一本的租書費時,姐姐都會笑眯眯給我拿來另一本書,「我剛才看到你想了很久哦,既然兩本都想看,那就兩本一起借吧。這本當我借一送一啦。」我在店裡借的第一部電影CD是《十面埋伏》。不知道是不是受當時的大環境,廣州整體都被香港的文藝輸出籠罩,那時家庭氛圍是如今回想起來的最美好,每月至少一日會是家庭電影日,《獅子王》之後,那次終於輪到我選片。我跑到店裡,跟老闆說我要租電影,是跟家裡人一起看的。她想了一想,拿出《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演的什麼?我早忘了。十面埋伏演得好不好?我真不知道。從頭到尾我就只記得那場樹林里的詩一樣的床戲。當周五的晚上,一家人正正經經坐在電視前正津津有味看我挑的電影時,當屏幕里劉德華把章子怡的衣服撕開時,我想穿越回去幾個小時前,把那個毫不猶豫把老闆推薦的拿過來一拍桌子說「就要這個了。」的自己掐死。我僅透過屏幕光,看著大家的反應,發現大家其實沒什麼反應,臉發熱心跳加速的人好像只有我……好吧,雖然我只有九歲,但可能的確太大驚小怪了呢,我這麼想。很奇妙的,我家對我的性教育,居然是從一部從租書店裡租來的電影開始的。

老闆同時給我出租了兩張音樂碟,一張是張信哲的愛如潮水,一張是個唱英文歌的樂隊。因為當時聽不懂,也沒把名字記下。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情是打開DVD,把碟放進去,然後心無旁騖聽一陣子音樂,才開始慢悠悠地掏出作業來。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我在彈吉他的朋友工作室里看見他的CD收藏,我指著其中一張說:我小時候聽這張專輯聽了好久!對方也用莫名的眼神看了我很久,他拿出來,過了這麼多年我才知道,那張專輯是Pink Floyd的那張著名的live音樂專輯《Pulse》。也許是太早接觸,我卻在這許多年之後才真的感受到這些音樂的沉重與偉大。

在一個尋常的日子裡,我又跑去借書。這回老闆說,喜歡的都借走吧,慢慢看。我當然是很高興的,抱著一堆書離開的時候,卻又突然有些茫然,當然喜悅還是很快衝淡了這些茫然,我快步往家裡走。因為書很多,課業也忙,我很久沒有再去那家書店,我再次登門已經是好幾周之後,遠遠沒有聽見常放的音樂聲,走近一看,裡面只有許多空空的紙箱,其餘便是一片狼藉。玻璃門上貼著大大的兩個字:轉讓。我再也沒見過那個姐姐,也再也沒遇見過這樣的一家書店。如同我們再也回不去那個黃金般的省城年代。不久那家專賣傳統文學的書店也倒閉了,我常坐在陽光下的木板上看書。那時零用錢不算多,而想要的書又實在太多,我就這麼厚臉皮地經常在那裡一看就是一下午,看得多買得少,老闆也從來沒表現出任何不滿,後來還專門給我在有陽光的窗邊準備了一張小凳子。這種日子結束了好像一下子被扔到了荒漠。我近來回到這個從小居住的地方,看見第一家店居然還在,名字也沒變,賣得仍舊是教輔和「青春文學」,由此看出這兩種的市場跨越了十幾二十年還是需求動力充足。


取決於有哪些書,這意味著會不會遇到和我有某些共同喜好的人,我去那應該不是主要看書,因為這種地方應該不是理想的讀書環境,(一個人一個空間看書最好)而是去找志同道合者吧。


我去的次數,是由我第一次去看的情況決定的。

我感覺這又是一道情懷題。

這個問題的標籤上有一個是獨立書店,我不清楚你是想在小區開一個獨立書店還是什麼。

但是我覺得你可能解決了書店的一個大問題,也就是房租的問題。當然,也是看你是什麼小區。

獨立書店的存在意義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要立住所謂書店的根本,那就是書的問題,一方面還要有相當的特色,可以吸引客流入店。

我前幾年做過獨立民宿,裡面有結合書店的模塊,但是最後失敗了,從失敗中我發現了很多難以忽視的問題。

1,環境問題,你住的小區,是什麼樣子的,是一個大型的社區?還是高檔的商住小區,還是老居民社區,還是別的什麼,越低廉的小區,成本核算越低,但是環境非常糟糕,治安,清潔,鄰里有好程度,所謂潛在客戶的質量等等,鄰居的素質這些問題有可能你覺得是毛毛雨,但是後面發展開了,足以決定店鋪的生死。

2,內容提供,獨立書店要求你提供的書籍有相當得閱讀價值,可以上心靈雞湯或者午夜情感,但是一套書你進多少貨,開多少樣,是否滿足大家的需求,滿足了基本需求,你還要突出特色,如果你只是拿著出版社的推薦單,網上的100top去進貨,那這書店可能會沒有什麼存在價值。

3,營收平衡,這個問題主要你說的是免費看書,書這個東西,每個人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的營收點不在書上,那麼我覺得你店裡的書,可能不會那麼有「價值」,這種書一般人看看書脊,可能都沒有興趣抽出來讀一讀。

所以我說,我進你的店,掃一下你所有的書名,大概就能確定開店的目的,才能確定要不要繼續光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