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是突破拐點以後的spacex。其實這個公司是2002還是2003年成立的,最開始幾年的發射記錄簡直慘絕人寰,一直到falcon9 1.2版以後才算站穩腳跟。與此同時,美國許多民營航天公司已經死在沙灘上了。一個所在行業有雄厚技術基礎、經受淘汰考驗、突破瓶頸的公司,進入快速發展期是很正常的。

同樣是一個老闆旗下的tesla,2003年成立。第一代產品roadster研發失敗,公司瀕臨破產,導致musk和真正的創始人決裂,後者被趕出了公司。一直到model s上市,才撿回一條命。同時期,不少新能源汽車公司也掛了不少。


航天需要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零件每一種加工工藝都具有大於99.9999%的可靠性。不然就隔三差五天上放煙花。

幾乎每一個分項的每一種零部件環節,美國都有領先中國20-30年,有的更多的老牌牛逼。

哪怕是倒閉了的老牌牛逼企業的下崗再就業人員,那也是比中國領先20多年的老牌牛逼。

(我覺得這算是廢話,但好像真的有人不知道,我國1970年第一次太空探索、發射人造衛星成功的一整年之前,1969年美國都已經載人登月成功了。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2002年楊利偉要比1961年蘇聯尤里·加加林、美國阿蘭·謝潑德 晚了42年)

NASA並沒有向空叉轉讓技術。因為技術本來就屬於NASA供貨商。美國模式,ZF出錢,讓企業研究,研究成果歸企業,ZF再下訂單出錢買產品。談什麼國有資產流失就滑稽了。

空叉 可以購買NASA供貨商的產品。但大多數情況下 空叉 都選擇從NASA供貨商那裡挖人,或者把倒閉的原NASA供貨商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召集起來自研更好的解決方案。

NASA對 空叉 最大的幫助是在早期發展階段就提供了巨額合同。但這是誰都有的待遇,美帝世紀初幾十家民營航天,拿著訂單也造不出東西來交貨最後倒閉的是大多數,最後也就 空叉 和藍源 算是熬過來的。

實際上空叉的技術淵源關係最大的是TRW(天合火箭)。TRW過來的Tom Mueller是空叉的二把手。

柯林頓時代提出的Space Launch Initiative,NASA發包讓TRW造低成本可復用發動機。TRW就立項了低成本針栓發動機計劃,其中包括氫氧的TR-106和煤油的TR-107,TR-106總工就是這位Tom Mueller。項目進行得很順利,發動機已經成功試車,結果項目布希政府給砍了(整個SLI都被砍了,給911後的反恐戰爭讓路)。

TRW受此重創,被迫賣身給諾斯羅普。諾斯羅普格魯曼併購TRW以後也不重視沒有項目支撐沒有錢途的TR-106和TR-107項目。Tom Mueller很失望,這才去了SpaceX。

整個SLI被砍,大批人才被下崗了。(不止TRW,包括波音、諾格在內整個產業鏈,其他承擔SLI項目的公司,也都紛紛下崗了一大批人)NASA自己也下崗了一大片人。

很多空叉的人其實就是這波下崗以後,為了夢想去空叉再就業。

同期冒出來的幾十家美國民營航天企業,大多數也是這樣相似的背景。SLI計劃倒閉的下崗之後再就業、創業而已。可惜沒有Musk這樣的又懂技術又有錢的人撐著,大多數都死在黎明前了。都沒人能記全他們的名字了。

但即便名字都沒人記得了,他們的從業人員也還是比中國領先20年啊。更何況空叉這十幾年開發探索還是很成功的。 空叉從未落後,談何幾年就超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