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依鉍_元先生有著詳細的考證,我就只在這裡簡單說說了。秦國和楚國有著常年聯姻的傳統,譬如最近很火的羋月傳就有涉及這話題。羋八子時代和華陽夫人時代楚系外戚的實力都是異常強悍的,嫪毐之亂時候,領銜帶兵平亂的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來自楚國的外戚。昌平君熊啟更是一個傳奇人物,最後成為末代楚王,戰死在抗秦戰爭中。華陽夫人死後,作為秦丞相的昌平君的權力逐漸被有滅楚之意的贏政收回,最終起兵叛秦,和楚軍合流,後來被項燕擁戴為末代楚王。但是,光看昌平君在贏政親政前後能領銜帶兵討平嫪毐一事,就可以看出楚系外戚當時強大到什麼程度,畢竟楚系外戚真正的領銜人物,先後是羋八子和華陽太后。

  在這種情況下,扶蘇作為楚國公主和贏政所生長子(李開元先生的具體考證不貼了,簡單的說,贏政大婚時候掌握秦國實權的是華陽和昌平君等人,而且從昌平君能輕鬆鎮壓嫪毐來看,贏政之父異人需要認華陽為母才能獲得繼承權來看,楚系外戚的實力一直遠高於呂不韋嫪毐等外來暴發戶。),是有著很強根基的。昌平君加入楚國抵抗運動後,秦國宮廷內楚系勢力的精神領袖,就成了扶蘇,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陳勝吳廣會詐稱自己是扶蘇軍隊的原因。另一方面,扶蘇與軍方的實力派蒙恬,朝臣中的實力派蒙毅等人關係良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定義扶蘇的地位,實在是一個讓秦始皇棘手不已的問題了。

  如果把扶蘇當作繼承人培養,那麼就意味著會給他巨大的軍政資源,加上扶蘇在楚系宮廷勢力以及楚國故地的影響力作為穩定基本盤,以及他和蒙氏兄弟的親密關係,這位強勢皇子一旦能確立繼承人的地位,其實力完全足以直接和秦始皇分庭抗禮的。到這個地步,秦始皇就要覺得這兒子尾大不掉了。可能大家覺得,扶蘇仁孝,肯定不會和秦始皇爭權,勢力大點又怎麼樣呢?這種想法未免太輕視權力的魔力了。另外一方面,就算扶蘇有心守本分退讓,他一旦擁有威脅秦始皇權威的能力,也會讓秦始皇惶恐不安的。

  說到這裡,我們先說兩個後來的案例。漢武帝的戾太子劉據,據說也是仁孝溫和之人,但是他和他背後的衛氏家族的實力太強大了,所以漢武帝不惜先用各種藉口殺掉了包括衛青之子衛伉,衛青的另一個姐姐衛君孺在內的許多人以削弱他的基本盤,到最後更是讓江充這樣的酷吏步步進逼,只不過江充玩的比漢武帝期望的都大,結果劉據忍無可忍起兵叛亂,釀成了長安城全面內戰,幾萬人死於非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劉據在衛伉等自己一系的人物都被翦滅之後,仍然有在首都長安發動幾萬人級別叛亂的能力,漢武帝對他的實力感到不安也是正常的。近似的情況還有同樣被稱為仁孝的昭明太子,他也是實力太強了,所以梁武帝各種猜忌他,只不過他死的及時,保住了聲名和政治遺產,而昭明太子這一系後來在梁帝國實力依舊是非常靠前的。可見,強勢的皇子,再仁孝守禮,也會「匹夫無罪懷壁其罪」,因為在權力鬥爭中,人性永遠要為利益讓路的。

  既然如此,把話題回到扶蘇這裡,他的實力既然已經強大到尚未被立為太子就有賢名,在楚地有巨大人望(他死後楚國的民變都打他大旗),又和蒙氏兄弟這種帝國軍政界最核心的人交好的地步,本身就已經對皇權構成威脅了。而在這個時候,扶蘇又在施政方針上公開和秦始皇唱反調,所以秦始皇就更不願意立扶蘇為繼承人了。

  表面上用童話角度看,彷彿因為秦始皇信奉法家的暴政而扶蘇信奉儒家的仁政,所以兩者起了衝突。儒家和法家的優劣本身在這裡就不多討論了,在此要看到的是,秦始皇並不是因為政見不同決定讓扶蘇去北方督軍。許多時候君主之所以能高高在上,只是因為反對他的力量無法有效的串聯集結起來。既然扶蘇有著強大的基本盤,如果再公開在權力中心的鹹陽豎起大旗的話,那麼各種對秦始皇施政措施不滿的大臣和利益集團都會紛紛靠攏到他旗下,這樣下去扶蘇的力量就更不是秦始皇能控制的了。

  如果此時秦始皇要立扶蘇為太子而又要控制得住他,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扶植另一個強勢親王來平衡,這一套後世的君主很常用,連《琅玡榜》裏的虛擬人物都用上了,然而縱觀當時秦國的王子們,除了扶蘇之外都是弱勢親王,哪怕秦始皇刻意扶持,短期內也並不會有和扶蘇互相牽制的能力。

  所以,扶蘇在秦始皇生前是不可能成為太子的,至於秦始皇臨死前究竟希望誰繼位,事實上完全是無頭公案了。下一節要說的,就是關於沙丘之變到秦帝國滅亡期間秦國權力的繼承,交接與轉移。

如果秦始皇生前就要確定繼承人的話,無非是兩種:第一種是選擇強勢皇子扶蘇,前面說過,扶蘇有自己穩定的班子和基本盤(楚系外戚,蒙氏兄弟等),而且已經公開在朝堂上就施政方針和秦始皇唱反調,一旦確立他的繼承人地位,那麼就會進一步加強他的實力,變得尾大不掉了。第二種則是選擇一個弱勢皇子立為繼承人,這樣的話這個繼承人暫時不會對秦始皇構成威脅。但是如果給這個繼承人足夠多的軍政資源並且為他配置班底的話,未來他仍然會成為像扶蘇那樣的強勢皇子而無法控制。如果把一個弱勢皇子立為太子但是不給他足夠多的軍政資源,自然不用擔心這個皇子來威脅皇權,問題是,等秦始皇死了,如果強勢的朝臣或者其他實權人物起來威脅皇權時,沒有資源光靠繼承人的虛銜,恐怕很難應對。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中,秦始皇選擇了暫時擱置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秦始皇大概從來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這麼早,所以直到他臨死前,都沒有明確的定下繼承人。

  秦始皇死後的真正遺詔到底是什麼樣,恐怕沒人知道。他選擇強勢皇子扶蘇或者弱勢皇子胡亥都是可能的,甚至從蒙毅的說法來看,秦始皇想立胡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秦始皇想立扶蘇為繼承人然而被篡改遺詔的傳統說法,最早不過是六國復國主義者加強自己正統性的宣傳,因為胡亥是篡位者的話,詐稱自己是扶蘇軍隊的叛亂者就能有很大的政治優勢。只不過後來六國復國主義者取得了全勝,秦皇室被滅絕,所以這種宣傳文字就成了唯一剩下的說法了。

  沙丘陰謀絕非簡單的一個徹底的壞人趙高說服另一個壞的沒那麼徹底的李斯,一起幫助性格軟弱的弱勢皇子篡奪皇位的童話故事。簡單來說,無論秦始皇想立扶蘇還是胡亥,這事情其實已經不是臨死的皇帝自己的意志能控制的,讓誰繼承秦始皇帝位的問題,將由宮廷系統(內廷)和朝臣系統(外廷)的利益集團們共同商定。而李斯和趙高,某種則是這兩個集團推到前臺的利益代言人,當然站到前臺意味著風險和回報都會倍增。

  首先顯而易見的,沙丘的陰謀不是趙高和李斯兩個人的實力能搞出來的。李斯只是左丞相,地位還低於右丞相馮去疾;而趙高在秦始皇的內廷中地位也不如蒙毅。如果秦始皇真的打算立扶蘇為太子,以蒙毅在秦始皇身邊近乎頭號親信的地位,聯合馮去疾等人發難的話,李斯趙高兩個人恐怕得當場翻船。相反,蒙毅臨死前對秦二世的上書中還說,秦始皇幾年來就一直打算準備立胡亥,自己哪裡敢對立太子這麼敏感的話題說三道四。所以,積極策劃執行沙丘陰謀的自然是趙高和李斯,這兩者也成為最大的獲益者,但是秦始皇的外廷(朝廷)和內廷(宮廷)勢力絕大部分成員,恐怕都是支持或者至少默認他們這個做法的。如果只是李斯趙高小圈子內搞的陰謀,以蒙毅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聯合馮去疾、馮劫這樣的大佬,加上在外手握重兵的蒙恬,李斯趙高兩人是幾乎完全沒有勝算的。甚至在扶蘇死後,如果有著足夠影響力的某權臣如馮去疾擁立另一個皇子打出「李斯趙高私自篡改遺詔,謀殺合法繼承人扶蘇」的旗號,那麼李斯趙高也很有可能喫不了兜著走的。

  從後來馮去疾、馮劫在李斯下獄後仍然聯手幫助李斯對抗趙高來看,在秦始皇死後,大部分朝臣也都是站在李斯這邊的。既然如此,蒙毅實力再強,也無法改變胡亥上位的既成事實了。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的內外廷兩套班子為什麼會達成這種擁立胡亥上臺的默契呢?

  很簡單,扶蘇作為一個強勢皇子,擁有自己的嫡系班底,而這個班底除了蒙毅之外的大部分力量都並不在中樞。如果扶蘇能繼承皇位,在秦帝國常委排名上,以蒙氏兄弟為代表的扶蘇嫡系都會獲得更高的位置和權力。這些位置和權力哪裡來?自然是秦始皇自己的嫡系騰位置了。趙高勸說李斯的時候,正是這麼說的。而如果扶持一個弱勢的皇子,後者基本上只能以傀儡的形式存在,那麼秦始皇的嫡系自然繼續能把持和分享秦帝國的實權,而且比起超級強勢君主秦始皇的時代來權力要大的多。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的嫡系,除了蒙毅等少數同樣也是扶蘇嫡系的人之外,都不會希望扶蘇繼位。

  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的宮廷和朝廷嫡系聯合,擁立胡亥為君主。通俗讀物常常把胡亥寫成一個稀里糊塗的二貨青年,那麼下面一節,我們就來討論下這個新皇帝胡亥。

如果帶著廉價的優越感去看歷史,很容易覺得,胡亥因為自己的貪慾,加入了李斯和趙高的密謀集團,然後又不能勵精圖治,導致了秦帝國的滅亡。在我看來,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很多,胡亥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傀儡,他的個人品質如何都是無足輕重的,後世的傀儡曹髦有曹操的聰明果敢,東魏末代君主元善見被譽為孝文帝再世,結果都是無力迴天,死於非命,那麼我們苛責胡亥又有多大意義呢?

  首先,李斯和趙高來要求胡亥加入密謀集團,接受擁戴成為皇帝並且派使者賜死扶蘇時,如果你是胡亥,會怎麼做?表面上看,你是有選擇的,然而實際上,你除了接受之外沒有任何選擇。如果你深明大義,或者害怕風險,因此拒絕加入,那麼只有死路一條。秦始皇剛死,消息還沒向天下公開,李斯和趙高就敢去殺強勢皇子扶蘇,你區區一個毫無班底的胡亥,難道他們就不敢殺你了?殺了你之後,再擁立另一個皇子,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啊。扶蘇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李斯和趙高都準備殺掉他們,毫無根基的胡亥又有什麼能力說不?在他面前,只有配合和去死兩種選擇罷了。

  胡亥大概是歷史上最奇怪的傀儡之一,說他奇怪,是因為作為一個成年人,他繼位時候到底多大年紀,竟然有相差迥異的兩種說法。

  胡亥繼位時的年齡有兩種說法:二十一歲和十二歲。兩者竟然都有許多證據支持,最離譜的是,太史公自己的書中也自相矛盾的同時記載了這兩種說法。我個人是更加傾向於十二歲繼位說的,因為胡亥通常被視為秦始皇的「少子」或者二十個兒子中的「第十八子」,如果二十一歲,就說明秦始皇從三十歲之後幾乎沒有新的子嗣,顯然不大可能,而且關於二世的負面記載更像一個無知而貪玩的小孩子而不是一個荒唐殘暴的昏君。但是兩者應該都有可能,對於胡亥的年齡問題在此不做延伸討論了,對於「胡亥繼位年齡有兩種相差迥異的說法」這一事實本身,卻非常值得討論。

  首先,一個皇帝繼位的時候年齡幾歲這種事情能成為一個歷史之謎,而且兩個選項中一個是小學畢業的年紀一個是大學三年級,相差如此離譜,本身就意味著這個皇帝的實權相當小,露面的機會也相當少。雖然秦國皇室和朝臣的絕大部分在胡亥時代的內訌和關東諸侯聯軍入關後被滅絕性屠殺了,但是總有見過胡亥的人活下來呀,譬如章邯這種多次直接向胡亥彙報過工作的人肯定不少。顯而易見的,如果是一個正常的君主,身邊見過他的人很多的話,是不會有這種烏龍的。據說胡亥上臺後不久,趙高就告訴他,皇帝必須有神祕感行蹤隱逸才能讓人感到畏懼,所以胡亥就去後宮玩樂了,見到他的人越來越少。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什麼原因讓胡亥的年紀成了千古之謎,恐怕這個傀儡皇帝的實際權力和作用都相當有限,很多時候很可能是隻見詔書不見真人。如果二世實實在在的活躍在朝堂上三年,無論勵精圖治還是作惡多端,都不會留下這種奇怪的烏龍的。

  其次,胡亥的年紀到底多大,其實和當時歷史的走向並沒有什麼關係。假設胡亥只有十二歲,那麼他再聰明,在沒有實權派監護人扶持的情況下,這麼個小孩子又能做什麼?胡亥如果有二十一歲呢?他沒有自己的班底,權力都被內廷和外廷分割把持了,他除了老實做一個橡皮圖章,又能幹嘛呢?

  胡亥繼位之後的大清洗更是證實了胡亥的實權相當有限。秦始皇除了胡亥之外的所有子嗣,都在這次大清洗中被集體屠殺了。如果說這種屠殺對於胡亥的地位鞏固還有好處的話,殺蒙毅肯定是不符合胡亥意志的。從史記原文中各方的口徑來看,胡亥是希望留下蒙毅的,可能他們關係還不錯,但是李斯趙高這些實權派覺得蒙氏兄弟是個威脅一定要剷除,胡亥也只好聽從。

  在這裡要單獨談一下扶蘇。許多人覺得扶蘇太傻了,因為一個使節的命令就直接自殺了,如果自己穿越回去,就聯合蒙恬起來對抗鹹陽搏一把,怎麼也比這麼窩囊的死了要強。這未免又把歷史當童話了。要知道,秦始皇當初深知扶蘇和蒙恬私交很好,如果不對他們聯手起來反叛的可能做好預防性措施的話,秦始皇還配被稱為千古一帝麼?很明顯,扶蘇和蒙恬只能擁有這支軍隊的日常管理權,而不會有真正的所有權:

  首先,扶蘇蒙恬手裡的邊防軍雖然強大,但是其補給體系全部是掌握在關中朝廷手裡的,一旦關中的秦帝國中央政府切斷這支軍隊的補給,其補給便無法長期維持下去了。

  其次,軍隊裏的中上層軍官,以王離為代表,都是直接效忠於中央政府本身而不是扶蘇蒙恬私人的。這就意味著,一旦扶蘇蒙恬要利用這支軍隊對抗中央政府本身,大部分軍官還是會效忠中央的,就像鍾會征伐蜀國時候手下的軍官和士兵那樣。

  所以在這種局勢下,扶蘇和蒙恬要想對抗完整的繼承了秦始皇權力基礎的秦始皇嫡系班底,勝算是很小的。而扶蘇自從十幾年前昌平君歸楚戰死昌文君被殺(公元前224年莫名其妙的一個「卒」字)後,地位和權力一直在下降,此時更是心灰意冷,直接自殺了。

  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秦始皇搞一些分封,譬如扶蘇為楚王,公子高為趙王,並且給他們當地的實際軍政大權,雖然他們某種程度上會對中央形成威脅,但是李斯趙高還敢這麼肆無忌憚的屠殺皇族麼?淳于越的預言不幸全部成為了事實。

  歸根到底,秦始皇死的時候秦帝國中央和地方上的權力格局失衡了,這種失衡對皇室很不利,纔是以李斯為代表的外廷和趙高為代表的內廷一旦聯手,皇族成員便毫無抵抗能力慘遭屠殺的原因。

本來已經打算繼續寫下去,但是寫到扶蘇和秦始皇其他子女的命運時,未免會感到悲哀。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死後自己的子女們所遭遇的命運,卻悲慘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千載以下,當我再次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仍然可以體驗到那種深深的絕望感,甚至會被這種絕望感所感染,乃至有種被浸透的感覺。

  扶蘇的早年可以說是典型的含著金鑰匙出生,作為楚國王女的兒子,他從小在父母的疼愛和強勢外戚的羽翼下茁壯成長,朝中權勢最大的華陽太后、昌平君熊啟、昌文君等人都是對他期待有佳的長輩,可謂一帆風順。然而隨著他父親在華陽太后死後逐漸收回大權,昌平君、昌文君等人相繼從權力中心出局,他的地位不再那麼固若金湯,而是越來越取決於父親的好惡了。當他感受到來自父親的種種猜忌時,也難免會感到心寒的。更重要的是,隨著他因為施政方針的緣故和父親公開對立而被變相流放出權力中心,這種疏遠感更是顯得公開化了。正如前文所分析,秦始皇作為一代大帝,肯定不會把整個北方駐屯軍的所有權交給私交很好的扶蘇和蒙恬,而是會安排大大小小的王離、涉間、蘇角們來控制他們的權力範圍。在這種局勢下,扶蘇擔任北方駐屯軍監軍(政委)的時候,回憶起童年和青年時代在鹹陽的幸福生活,心裡的落寞和悽涼也是可想而知的。

  許多時候,失望本身並不會讓人絕望,落差造成的失望感卻會有著極其可怕的殺傷力,也會讓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扶蘇在被秦始皇逐漸疏遠的過程中,恐怕也慢慢的對自己的前景看不到希望了,這也是為什麼他在被賜死的時候任何反抗都沒做就奉詔自殺的原因吧。不然,以他的實力,雖然反抗其實也看不到什麼結果,但是總比直接自殺坐以待斃要好。

  其他錦衣玉食的皇子公主們就更慘了,運氣最好的應該是公子高,能有一個體面的死法。(自殺為秦始皇殉葬,家人得到賞賜)但是從原始記載來看,他非常怕死甚至考慮到逃亡,只是為了保全家眷才留下來就死的,其中心情的矛盾可想而知。當然他的自我犧牲只是讓家族多保持了兩三年而已,諸侯聯軍入關後,這種秦始皇嫡系後代肯定在劫難逃。公子將閭等三個皇子(應該是同母兄弟)死法就明顯慘的多,他們能留名下來是因為他們的無罪申辯流傳到了後世,但是這種申辯絲毫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同樣悲慘的是其它皇子和公主們,他們連名字都沒留下,歷史上對於他們唯一的記載就是他們被集體屠殺了。感謝太史公的記錄,能讓我們能透過歷史的迷霧看到這些人絕望的掙扎,雖然這些掙扎終究毫無用處。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陷入絕望,在政治舞臺前排和權力場核心附近的人們更是如此。許多時候,一個曾經享受過命運優待的人被打入低谷,看上去真的輸得一無所有時,是很難再爬起來的。但是,無論最終成敗如何,總有一些人在完全陷入絕境中仍然能保持堅韌的內心,或者散發出高貴的人性光芒,讓人動容。在這裡,突然想用一點文字額外的談一下我很欣賞的兩個歷史人物。有趣的是,他們都是傳說中的「中山靖王之後」。

  劉備的大半生,幾乎就是在不斷的失望中煎熬,然後一次次的重新燃起希望,咬咬牙繼續在這種重燃的希望中向前奔跑。不止一次,劉備恐怕是徹底陷入絕望的。特別是在官渡之戰前被曹操閃擊丟失徐州投奔袁紹那次,連關羽都被曹操俘虜,張飛都在亂軍中散失了,劉備在投奔袁紹的途中,心底肯定會泛過陣陣絕望感。劉備之所以是劉備,就是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能很快恢復過來,並且重新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奮鬥。

  我更喜歡的一個人物則是劉琨。劉琨的早年是相當荒唐的,先和賈后的親戚賈謐等人整天花天酒地互相吹捧,然後在八王之亂的內訌中助紂為虐。但是,隨著北方蠻族的大舉入侵,劉琨內心的貴族精神被喚醒了,他沒有選擇像其他士族一樣南渡,而是一路向北,來到蠻族勢力包圍中的幷州(山西),在野蠻人的汪洋大海中如同一葉扁舟,頑強的進行著抵抗。災難和厄運一次次降臨在他身上,最終將他連同他的事業一起完全的毀滅,但是他身上那種高貴從容的精神並沒有半點衰減。比起那些嗑藥清談之輩,這纔是真正的魏晉風度。所謂悲劇,正是痛苦借著詩歌的力量升華成的快感,從而在生活的不諧之音中奏響和絃。最後以劉琨那首著名的《重贈盧諶》裏的幾句話為這一節作結,也為贏秦皇族的悲慘命運感慨一下吧:

  功業及未見,夕陽忽西流。

  時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

  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

  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輈。

  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從賈誼的《過秦論》開始,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就被各色人等拿來討論。在我看來,秦帝國的滅亡可以分成兩部分看,東方六國新徵服地的丟失和關中秦國故地的淪陷,某種程度上,這兩者是互相影響並且互相促進的,最終導致了秦帝國的徹底滅亡。

  對於東方六國的復國運動,我在後文會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在多談其明細,簡單來說,由於秦帝國沒有投放大量資源在關東六國故地(分封親王,配置班底和駐軍。分封的問題開篇已經講過了,駐軍方面,秦帝國的野戰軍大部分都在北疆,南方趙佗等人的軍隊基本都是徵發的民兵),秦帝國委派到六國故地的官吏必須通過和項梁、張耳、蕭何、英布這種地頭蛇的合作才能實現有效統治,這些地頭蛇許多在六國時代就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了。秦帝國對六國故地的統治,除了搞了些基建外,也就是定期收稅和徵發勞役,而這些工作基本都是依靠大大小小的地頭蛇們合作實現的。

  顯而易見的,這些六國故地的大人物們對秦帝國不會有多少忠心可言。如果秦帝國在關中的中央政府仍然能把資源有效投入六國故地,仍然有著完善的組織和行政能力,那麼彈壓六國故地民變的難度要比戰勝動輒六位數的六國正規軍低得多,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原先六國的故土重新被大大小小的六國舊貴族和軍閥控制,而秦國重新回到秦始皇之前固守關中的局面而已。然而很不幸的,關中的秦國中央政府內訌到如此的程度,以至於其力量被過分削弱,最終連關中都無法守衛了。

  簡單的看,秦始皇身後的主要政治勢力有三支:皇族,宮廷系統,朝臣系統,秦帝國的主要權力就在這三支勢力之間瓜分。

皇族中包括強勢皇子扶蘇和其他弱勢皇子,現在強勢皇子扶蘇和他的主要心腹如蒙氏兄弟,以及大部分弱勢皇子和所有公主都已經被清理出局了,剩下一個年齡都有兩種迥異說法的弱勢皇子胡亥在臺上當傀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遠支,如後來繼位的贏嬰。

第二支勢力是宮廷(內廷)系統,通常認為宮廷系統就是趙高和他的黨羽,這並不符合事實,譬如即將展露頭角的章邯,他的職位「少府」就是典型的只對皇帝個人事務負責的宮廷職位。另外,趙高並非閹人,而是罪犯(隱官)後裔,他的女婿閻樂都能做到首都鹹陽的行政長官,李開元等學術權威做的相關考證就不鋪開了。

第三支勢力則是李斯、馮去疾為首的朝臣集團。在對付皇族和皇族的嫡系力量時,宮廷集團和朝臣集團尚能暫時合作,等皇族基本被剷除殆盡後,這兩股力量因為分贓不均而展開內訌幾乎是必然的。

  最初的時候,宮廷系統和朝臣系統之間為了共同對抗皇族實現了聯合,但是這種聯合是相當脆弱的,發展下去只會有兩種結果:兩個系統之間開始一輪新的火併,決出一個勝利者;或是一方主動退讓出一部分權力,接受另一方的領導。無論哪種情況,都會有一定的導火索來打破最初那種相對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六國故地發生的巨大叛亂,就成了打破這種平衡的決定性因素,從而使得內廷在鬥爭中壓倒了外廷。

  六國故地發生的這次叛亂,有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快。從陳勝大澤鄉起兵佔領陳縣立國到席捲魏趙燕故地,以及齊國復國等事情,都發生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那麼,是陳勝的起義軍太厲害了麼?顯然不是,而是秦國對關東六國故地的控制太鬆散了,這種鬆散並不是秦始皇死後才發生的,而是秦始皇統一後一直如此。

  秦始皇時代雖然遷徙過天下大族到鹹陽,但是這種遷徙並非永久性的要求這些人留在鹹陽,而是類似於「強迫各地大族去鹹陽置業」。就以項梁為例,他作為項燕這種「抗拒統一的昌平君項燕頭號反革命集團主犯」的兒子,在鹹陽顯然有過很多活動經歷,這從他後來殺了人竟然能在鹹陽疏通司馬欣等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免罪就能看出來。然而大部分時間裡,他的活動範圍是在會稽郡,在那裡他幾乎是白道黑道通喫的大哥,會稽郡守都得依靠他的幫助才能展開正常工作,可見秦始皇的強制遷徙和強化對關東控制的努力效果多差。

  項梁都如此,其它舊六國的權貴們就不用說了。齊國末代君主的親弟弟田假就一直生活在齊國,後來一度被找出來擁立。趙國故地的超級地頭蛇張耳陳餘等人顯然在趙國故地仍然有著巨大的資源,這也是為什麼陳勝一起兵,他們就立刻能展現出巨大的力量,並且直接近乎不流血的控制了趙國故地。甚至連張良,他能有足夠的家財去結交倉海君這種高人並且尋訪到刺客,也是因為秦國的控制鬆散。

如果秦始皇統一後搞個鎮壓反統一分子的活動,把這些六國權貴的後裔全部消滅,家產全部充公,那麼項梁項羽叔侄、張良、張耳等人,還會有後來的功業麼?當然,不是贏政不想,沒有這個力量罷了。總而言之,六國權貴的影響力和資源,雖然在秦始皇的吞併戰爭中受到了嚴重損傷,但是仍然在六國故地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潛在的軍政資源。這種情況下,當關中的秦帝國中央政府開始第一輪內訌時(內外廷勾結對付皇族),就連基本的控制力也喪失了。

  雖然除了齊國外幾乎所有的叛亂者都打著陳勝的旗號,但是本質上這是和陳勝關係不大的復國運動。以趙國為例,表面上趙國人擁戴武臣為王,但是真正掌握實權的卻是那些軍頭如降將李良,以及戰國時代就活躍的地頭蛇,如張耳、陳餘。從李良一怒就能毫不費力的殺掉名義上的趙王,張耳陳餘卻能提前得到消息跑路並且反擊擊敗李良來看,武臣,以及燕王韓廣這樣的人物,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基本盤,純粹是一桿旗幟而已,因為這種弱勢的君主自保都困難,肯定不會對張耳這種實力派進行削權。所以,武臣其實是趙國的地頭蛇和軍頭們推到前臺的一個傀儡,韓廣同樣如此,魏國當時的君主魏咎作為舊魏王族權力可能大一些,但是作為周市一手擁立的君王,他也必須和周市等人分享權力才能立足。陳勝派出的幾個後來稱王的部下自身都如此弱勢,更不用說陳勝連控制著幾個部下的能力都沒有,所以他更像是辛亥革命後的孫文,名義上好像是南方獨立各省的共主,實際呢,穩定的基本盤不過是陳其美等嫡系在長三角控制住的一小片地方而已。同樣,陳勝的基本盤也相當有限,所以在秦軍的重點打擊下,他的敗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撇開那套「農民起義」的無聊學說,其實秦末天下的混亂,非常近似於另一個秦帝國:苻氏家族的前秦。同樣都是佔據關中的軍政集團快速擴張,吞併了關東地區,尚未能有效消化,就因為一些看似偶然的因素迅速走向了崩潰。秦帝國滅亡的偶發因素是秦始皇死亡後秦帝國因為繼承問題引發了中央政府內部的大火併,而前秦帝國滅亡的偶發因素則是並非決定性的淝水戰役。這兩個秦帝國都是關東新徵服地的復國運動最終使得中央政府對關中的控制力也被削弱了走向了滅亡。

  表面上,由於陳勝的崛起實在太快了,所以秦帝國在關東絕大部分地區的統治兩個月內都土崩瓦解了。當然,我前文中認為這其實是六國殘餘勢力的基本盤保持的相當完好,他們借著陳勝的旗號迅速崛起,並且完成了復國,使得天下恢復到了戰國末年的局勢。

  那麼大家肯定會想,秦帝國的中央政府在幹嗎?為什麼不能第一時間投入大量資源來鎮壓這種劇變呢?我就從自己的理解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秦帝國的資源大量的消耗在新的擴張戰爭(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等)中,而且在這些新徵服地同樣要留大量的駐屯軍。秦帝國南征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民兵級別的,但是在北方則是大量精銳野戰軍。在秦帝國的決策層看來,北方的新領土要面對的威脅的可能遠大於關東六國的故地。此外,秦帝國的公共工程(如馳道,靈渠)和皇家工程(如秦始皇陵,阿房宮)不但需要民夫,也是需要大量現役軍人監工的。因此,在關東六國故地,秦帝國的軍政資源很稀薄,只要各路地頭蛇不再合作,除了少數軍事據點(如滎陽)外基本都是瞬間崩盤的節奏。在這種條件下,秦帝國要想重新組織資源東進,必須做好充分的後勤準備,這已經不再是鎮壓民變了,而是一種重新徵服的國家間戰爭。

  第二,周文軍的西進大大打亂了秦帝國的節奏。這支偏師應該是類似於滾雪球式的流寇作戰,走到哪裡喫到哪裡,所以他們能忽略補給線上仍然由秦帝國控制的重鎮滎陽直接向西,注重後勤的正規作戰很難達到這種效果。於是,已經半個多世紀沒有被攻破過的函谷關都被周文輕鬆佔領了。當然,正因為周文軍完全是忽略後勤的流動作戰,一旦小挫,基本就連戰連敗無法收拾了。但是這次西進作戰,也消耗了秦帝國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並且給了關東六國的復國政權足夠的整合時間。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則是隨著秦帝國皇族被清洗出局後,李斯馮去疾為代表的朝廷勢力和趙高為代表的宮廷勢力之間分贓不均的矛盾逐漸顯現到前臺了,而這個時候關東偏偏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按照李斯等朝臣的角度來看,關東的民變本身就是他們的責任,相當於他們分管的口子出現了巨大問題,這種情況下,對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想方設法的把局勢說的更加輕描淡寫一些,然後想辦法平定這些叛亂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於趙高為首的內廷集團來說,只要秦帝國的統治不崩潰,事情搞得越大對朝臣集團越不利,所以他們要做的只是以靜制動。所以,在這種奇妙的平衡下,無論是朝臣集團還是宮廷集團都個懷鬼胎,對關東的叛亂儘可能的輕描淡寫。我們聽說的二世聽到報告關東亂局的使者帶來的消息大怒把使者下獄,後來的使者都報喜不報憂,也是這種平衡的產物。

  按照朝臣集團的設想,只要能力保滎陽為中心的三川郡地區不失,秦帝國至少能確保關中地區的完整,在這種情況下,哪怕關東其他地方全部丟失了,也不過是恢復到戰國末年的局勢,統一的秦帝國對關東諸國,而此時復國的關東地區各路軍頭舊貴族勢力四分五裂,比秦末都更好對付。所以,李斯的長子李由親自坐鎮,並且把陳勝嫡系的吳广部牢牢的拖住。然而,周文的流寇式作戰讓整個秦帝國大感意外,隨著周文軍攻破函谷關緊逼到鹹陽近郊的戲亭,可以說這一局朝臣集團已經徹底完敗,宮廷集團開始佔據明顯上風了。

  很明顯的,朝臣集團在這個過程中嚴重的失職,導致了周文的巨大勝利,於是從秦二世到大部分沒有明顯站隊的中間勢力(譬如邊防軍的軍頭們),都會把自己的天平倒向宮廷集團那邊。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宮廷集團推出了少府章邯來收拾殘局。正如前文提到,章邯的少府,是隻對皇帝個人事務負責的宮廷職位。很明顯的,現在一切就看章邯的表現了,如果他發揮的不好,那麼大家誰也別說誰了,甚至周文直接佔領鹹陽大家一起完蛋都有可能。然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章邯組織起驪山刑徒,乾淨利落的擊敗了強弩之末的周文軍,並且開始東出函谷關反擊了。當然,因為章邯並非完全的負麪人物,所以他的事蹟才被流傳了下來,但是可以想像,從組織刑徒到後勤補給到調動北方邊防軍配合出關反擊,真正幕後協調資源運籌帷幄的是趙高為首的宮廷集團。趙高自然不是什麼高尚的人,但是從史書第一手資料來看,他是個非常聰明有組織能力的人,所以才會深得秦始皇信任。而章邯的身份,更多是單純的軍事指揮官。

  很多時候最怕的就是對比,朝臣集團乾的這麼差的事情,宮廷集團竟然一下扭轉了局勢。在這種情況下,宮廷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譬如帝國北方的邊防軍在王離等人的統率下也開始和章邯協同作戰。這時候,朝臣集團的覆滅已經成定局了,李斯馮去疾等頭麪人物肯定在劫難逃,下面的小跟班們則要麼考慮換個主子要麼等著被清洗出局。(指鹿為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至於李斯臨死前被趙高的使者戲弄之類的故事,隨便聽聽就罷了,故事背後的事實倒值得注意:趙高已經可以隨意派人拷問李斯,這足以說明趙高取得了決定性優勢。正如前文分析的,二世在內外廷勢力平衡的時候想留下蒙毅都做不到,這個時候能起的作用就更小了。後來趙高直接把矛頭對準二世的時候,他都沒有任何反抗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皇室成員之後,秦帝國朝臣集團的核心成員也被淘汰出局了,表面上看,宮廷集團已經完全控制了朝廷,實現了獨大。然而,宮廷集團坐大的過程同時也意味著秦帝國可以調動的軍政資源總量在互相內耗火併中以及在關東的混亂局面下越來越少了。隨著項羽火箭般的崛起,秦帝國的末日即將到來。

秦始皇時代的帝國權力平衡結構是這樣的:一個強勢的皇帝秦始皇,控制著朝臣集團(外廷)和宮廷集團(內廷)的首腦們,作為一個有效的整體牢固的控制著關中、巴蜀等基本盤,較早征服的韓魏楚三國西部的領土如漢中、宜陽甚至南郡地區(原先楚帝國的郢都)。至於剩下的土地,都是秦始皇上臺後新徵服所得,無論秦始皇有多強的意願來消化這些地方,暫時秦帝國的控制力相當低,主要統治方式是在關中的戰爭機器威懾之下,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吏與當地六國舊勢力合作進行統治。所以,秦帝國對關東六國的統治,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兩大因素:秦帝國中央政府能否作為一個穩固的整體有效控制好其基本盤;秦帝國能否運轉好自己的戰爭機器來威懾關東六國的故地,這兩個因素又是密切相關的。

  所以,隨著秦帝國關中中央政府在內訌中消耗嚴重,逐漸的這個政府不再作為一個整體存在了。從扶蘇和蒙氏兄弟的出局,到近支皇室的被滅絕,再到李斯馮去疾馮劫等人被清洗,再到指鹿為馬這種對中下層官吏的強行站隊和整肅,每次鬥爭都會有一大批人消失,隨之被削弱的就是秦帝國的整體實力。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作為內鬥勝利者的趙高和他的追隨者們此時該如何面對天下的亂局呢?

  站在兩千兩百年後的上帝視角來看,當時秦帝國最理性也是最穩妥的選擇,就是收縮領土,放棄齊、燕兩國全境和趙、魏、韓、楚四國的東部領土,只保留征服較久離關中較近的區域。這個方案其實是相當有利的:秦帝國的實力會比秦始皇統一戰爭前更強大,而關東的局勢更加混亂不堪,各路大大小小的諸侯們展開無序競爭,哪路勢力太大了秦帝國可以重點打擊下,局勢不好的時候退守到函谷關,就像合縱連橫時代一樣。總之,如果能實行這種戰略,秦帝國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問題是,秦帝國作為關中各路政治集團和利益集團的合集,其決策絕對不可能像一臺電腦一樣冷靜。如果秦帝國中央有著秦始皇那樣能控制局面的人,這種方案還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像趙高這樣的人,別說威望根本不夠了,他能凌駕於李斯馮去疾等朝臣之上,就是因為後者在關東的政策完全破產了,這種情況下,趙高敢主動提出放棄先帝時代佔領的征服地而退守關中的建議,恐怕立刻會被政敵或者潛在政敵抓住把柄的。只要其他實力派拿出「放棄先帝的基業」這種罪名進行串聯,趙高的地位就會岌岌可危了。如果其他實力派提出這種保守政策,趙高也可以用同樣的罪名來清洗掉他們。只有關中的絕大部分政治集團和既得利益集團都認為必須退守關中了,這種政策纔可能施行,後來子嬰殺了趙高後去帝位改稱秦王就是這個意思,問題是此時秦帝國中央政府手裡的牌已經都打光了,連退守關中的資格都沒有了。  回過頭來看,章邯擊敗周文後出關東進反擊時的局面實在是好得很。吳广部被消滅了,魏咎周市的魏國連同前來援助的齊國野戰主力以及齊王田儋都被消滅了。當時關東六國復國後真正能和秦帝國進行野戰並且一度佔據上風的也只有項梁部。定陶戰役項梁戰死後,表面上看,關東六國已經沒有能擋得住秦軍的力量了,對秦帝國來說可謂形勢大好。另一方面,帝國野戰軍的主力,也在王離等人的統帥下加入了關東的戰局。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趙高為首的內廷集團的地位才逐漸凌駕在李斯等人之上,成為秦帝國的實際統治集團。這種情況下讓他們採取保守策略,就更沒有可能了。這麼大的優勢,你卻要提放棄關東,這是亡我大秦之心不死啊!然而此時,項羽在楚懷王刻意的壓制下卻突然像火箭一般突然崛起,瞬間讓局勢扭轉了。  對於鉅鹿會戰本身的過程本文不再贅述,至於此戰戰後的形勢我在後文中會有詳細分析。在此單純的說一下,鉅鹿會戰秦軍雖然損失慘重,王離部遭到了殲滅性打擊,但是章邯部仍然基本完好,並且還和諸侯聯軍對峙了整整半年才投降。此時如果章邯軍退守關中,雖然局勢對秦帝國已經很不利但仍然有保存關中基本盤的可能。這個半年之間趙高和章邯之間互相扯皮些什麼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從趙高角度來看,執行收縮戰略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給各路政治勢力一個交代。毫無疑問的,如果章邯把軍隊撤回關中,那麼他不過是一個敗軍之將,趙高可以很輕鬆的把鉅鹿戰敗導致友軍王離部覆滅的責任推給他和他的部將司馬欣等人,找到一個各方面都交代得過去的替罪羊。所以章邯必然不願意撤回關中,於是在這個對峙的半年期間局勢對於秦帝國來說越來越惡化了,到最後趙高通過後勤上卡脖子等方式給章邯施壓時,後者投降了諸侯聯軍。在這種情況下,趙高捅出了比李斯時代周文攻入關中更嚴重的簍子,覆滅也是必然了。  既然如此,趙高為什麼還要殺掉秦二世?篡位之類無釐頭的童話故事就不提了,在章邯投降後,迫切需要改變局面的關中各個殘存政治勢力都成了趙高必須提防的敵人,這些勢力很可能名義上團結在二世這個傀儡的旗幟下,來互相串聯對付趙高,所以趙高決定砍倒這個旗幟。問題是趙高這也是絕望中亂出牌罷了,就算殺了秦二世,毫無根基的子嬰仍然能輕鬆消滅趙高集團,因為隨著章邯的投降,趙高集團已經徹底瓦解了。

  此時秦帝國倒想退守關中了,贏嬰改稱秦王而去帝號,就是對外表達這個意思。問題是,隨著野戰力量的覆滅,此時的秦國已經沒有繼續佔據關中的資格了。趙高被消滅前已經開始和劉邦洽談有條件投降的事情,隨著劉邦的正式入關,秦國很快就滅亡了。雖然如此,關中殘存的軍政利益集團此時仍然基本完整,並且和劉邦實現了某種程度的合作。隨著項羽率領的各國諸侯聯軍進入關中,這個集團最終被整體滅絕了。

十有八九是真的,原因很簡單,

很多人說傳統上太子不掌兵,不外放,

依據應該是史記晉世家的這段記載:「十七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裏克諫獻公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率師,專行謀也;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太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率師不威,將安用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誰立。」裏克不對而退,見太子。太子曰:「吾其廢乎?」裏克曰:「太子勉之!教以軍旅,不共是懼,何故廢乎?且子懼不孝,毋懼不得立。修己而不責人,則免於難。」太子帥師,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裏克謝病,不從太子。太子遂伐東山。」

經知友提醒,上文更早的出處見於左傳,那麼下面針對史記的說法可以忽略了:

但提到這點的人只看到了這段話,

卻忽視了以下幾個事實:

1、史記成書於漢朝,而非秦朝或者春秋戰國,

能否準確考證春秋時期的史實,

在經歷過焚書坑儒,火燒阿房宮、

楚漢爭霸幾次文化浩劫以後,存疑。

2、左傳中記載的這段話是裏克的觀點,

這種觀點在當時是否具備普遍性,存疑。

3、歷史上太子外放或者掌兵的先例不是沒有,

比如嬴政的父親異人曾經做過人質,

魏武侯還是太子的時候也曾經帶兵滅了中山國,

而這些人都順利的繼位。

4、秦始皇詔書矛盾很多,很不正常。

賜死扶蘇,可以說是政治理念不同,

不想讓扶蘇繼位又害怕扶蘇威脅新君,

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賜死蒙恬意義何在?

要知道,蒙氏家族是秦朝顯貴,

蒙毅蒙恬是深受秦始皇信用的重臣,

不然也不可能讓蒙恬統帥最精銳的長城兵團,

哪怕要殺扶蘇,也可以讓蒙恬殺,

為什麼要連蒙恬一起殺?

可以說單看賜死扶蘇,或許看不出什麼問題,

但是扶蘇蒙恬一起賜死,

這明顯不可能是秦始皇的意志體現,

而是典型的趙高李斯夾帶私貨的做法,

甚至史記有記載:

「使者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趙高恐蒙氏復貴而用事,怨之。毅還至,趙高因為胡亥忠計,欲以滅蒙氏,乃言曰:「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曰『不可』。若知賢而俞弗立,則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誅之。」胡亥聽而系蒙毅於代。」

可見讓蒙恬死都不是胡亥的想法,

就更別說秦始皇了,

當然,上面說過了史記真實性同樣存疑,

但這其中的邏輯矛盾不可忽視。

所以秦始皇臨終前是否真的傳位給扶蘇未可知,

但賜死扶蘇蒙恬的詔書十有八九是偽造的。

另外,這裡有質疑扶蘇能力的,

按照趙高李斯對扶蘇的看法:

「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拋開缺點,趙高李斯是什麼人?

能這麼評價自己的政敵,

這說明什麼?

扶蘇自殺,用現在的眼光來看,

似乎是懦弱愚蠢,但是2000多年前的時代,

秦律嚴苛,蒙恬又是深受秦始皇信用的重臣,

在未確定秦始皇已死的情況下,

就算扶蘇不自殺,蒙恬敢跟著他去造反麼?

蒙恬唯一能做的,就是跟著扶蘇一起去面聖,

不管詔書真假,這跟自殺又有多大區別?

就算確定秦始皇死了,胡亥繼位既成事實,

秦軍效忠的是秦朝政府,又不是扶蘇蒙恬,

長城軍團作為秦朝最精銳的軍隊,

能放棄對中央政權的效忠,跟著扶蘇蒙恬造反?

身為大將軍的韓信為什麼會被劉邦兩奪兵權?

身為大將軍的年羹堯、皇十四子為什麼會坐牢?

手裡有軍隊,造反不就完了嗎?

這些人都是位極人臣的大牛,會比普通人還傻?

根據評論中出現比較多的疑問統一回答一下:

評論中不少知友在糾結太子不帶兵的慣例,

卻忽視了一個根本問題-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很多事都沒有先例,後世的很多所謂慣例,

其實就是吸取秦的教訓才發展起來的,

但是在秦始皇臨終的時候,

這些所謂的教訓還沒出現呢。

用結果確實可以足夠去否定一件事的性質,

但現在有些人是想連動機都一併否定了,

這明顯不合邏輯。

根據秦始皇本人的相關記載,

可能秦始皇更大概率想的是:

朕能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

立繼承人作什麼...

所以扶蘇可以外放,胡亥可以帶著出遊,

反正天下是我的,兒子也是我的,

聽我的就完了。

但真到了臨終前,

選擇扶蘇繼位有何不可?

鬼知道秦始皇是不是桑野信介這樣的奇葩呢...


由於《趙正書》竹簡的發現,關於秦始皇之死,我們已不能毫無保留地全面信任《史記》的記載了,因此,秦始皇傳位給誰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遺詔的去向


秦始皇到平原津後病倒了,得了什麼病我們不得而知,由於病情不斷惡化,他開始準備遺囑。皇帝的遺囑稱「遺詔」。《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始皇寫給長子扶蘇的信只有十二個字:「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內容非常簡單,但這是皇帝的臨終遺囑,意義重大。


扶蘇因在焚書坑儒時勸諫秦始皇而被貶到北邊的上郡,負責監視指揮修建直道的蒙恬。秦始皇給扶蘇所下遺詔的意思是:「把軍隊委託給蒙恬,到鹹陽與我的靈柩相會,然後將我埋葬。」秦始皇大概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病不可能捱到回鹹陽。如果死在巡行途中,遺體要被送回鹹陽。秦始皇的巡行路線是從北邊的長城經直道回到鹹陽。蒙恬和扶蘇所在的上郡就在這條路線上,讓他們趕到鹹陽與死去的秦始皇相見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秦始皇想將自己的靈柩和葬禮儀式都委託給扶蘇,讓蒙恬將軍的軍事勢力作做的後盾。


喪禮是在棺前舉行一系列儀式,葬禮則是將棺埋入墓穴的儀式。在古代中國,喪禮同時也是太子即位皇帝的場合。埋葬時將棺埋入地下,用版築夯實墓穴,在地上修築墳丘。此前的建設工程是徵發刑徒進行的,下葬則由徵調的士兵完成。秦始皇原本也希望這件事由蒙恬率領的軍隊來完成。


總之,這份遺詔認可長子扶蘇為秦始皇的繼承人。王或皇帝為了防備突發事態,一般會預設太子,但秦始皇一直未立太子。遺詔要用皇帝的璽印鄭重封印好,這項工作要由中車府令趙高來完成。


崩於沙丘平臺


巡行隊伍火速從平原津趕往沙丘平臺(圖 7-3)。他們從平原津向正西方向行進,到達以前的趙離宮,即趙武靈王死去的地方。武靈王是第一位將胡服騎射(穿著騎馬用的筒袖衣服和褲子,在馬上彎弓射箭)引進中原的王。秦始皇寄身此處,迎來他人生的最後時光。


平原津的津是河川渡口的意思。當時河水(黃河)從平原津流過。現在的黃河河道已經南移,從山東省省會濟南附近流過。津和關都設在交通要道上,在國家交通網路中佔有重要地位,比如人們熟知的函谷關和洛陽北面的孟津。平原津是流經戰國時齊趙邊境的黃河上的重要渡口。它位於現在山東省平原縣南面的津期店村,我去踏訪時還能看出兩千二百年前的影子:一條小河在附近流淌,周圍的旱田中隨處可見略呈紅色的黃沙丘,這是黃河流過的痕跡。


圖片

圖片

圖 7-3 秦始皇之死相關地圖


沙丘平臺位於今河北省廣宗縣太平臺,現在漳河邊還殘留了一處小遺址(圖 7-4)。現在的村民大都知道這裡曾是古代帝王去世的地方。我向他們一打聽,他們便指向路邊一個被小麥田包圍的土堆,上面豎著一塊寫著「沙丘平臺」的石碑。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時代

[日]鶴間和幸

中信出版社

¥28.80 會員免費


從目前的各項證據來看,是的。

秦始皇的遺詔必然是偽造的,說賜死扶蘇是擔心他威脅胡亥的皇位可以理解,賜死蒙氏兄弟呢?蒙氏三代都是秦國大將,蒙恬屢立戰功,率領幾十萬大軍駐守邊疆,而無大過。秦始皇病重還派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明明就是親信大臣的舉動。無故就下詔要殺蒙恬,又把蒙毅下獄,這不合情理。如果害怕蒙恬支持扶蘇作亂,大可直接罷免其的兵權,讓王離接手。

其次,有人提到公子扶蘇是被流放的,問題是上郡壓根不是北方一線,而且從上郡到鹹陽其實不算遠,當時還在修建秦直道,從上郡返回鹹陽的速度並不慢。此外,上郡是鹹陽京畿地區的北部屏障,戰略位置重要。另外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建秦直道,三十六年向無定河北大規模移民,同時還在修建長城,這些都要依託上郡或者由上郡來實施,完全是一個刷資歷,建功勛的好地方。再則,長城兵團主將是名將世家的蒙恬、副將也是名將世家王翦的孫子王離,除去記錄甚少的李信,秦始皇時期比較能打的幾個世家小將都在長城兵團。看來看去,扶蘇都是去上郡鍛煉跟搞關係的。如果流放,還不如去巴蜀或者燕地,實在不放心,把他放在鹹陽架空都比放到上郡去好,更何況秦始皇雖然帶著胡亥出去hi,也不會認為自己這次出巡就會死呀。

而且胡亥即位以後,大肆屠殺兄弟姐妹,也是一個非正常的舉動。上一個大肆殺兄弟還是秦昭襄王的時候,秦武王死後,各位兄弟爭位,秦昭襄王並不是大臣們認可的那個繼承者,只是得到了魏冉等人的支持,這引起了公子壯的不滿,並在後來發生了叛亂,於是在魏冉的主持下,把秦昭王兄弟裏有圖謀不軌的都誅滅了。

而且秦王多為嫡長子繼承,哪怕是秦始皇他爹秦異人,也是先成為秦孝文王的王后華陽夫人的嗣子,爾後被秦孝文王立為嗣的。

胡亥的即位,處處都有著不合理性,不是一句秦始皇的喜愛能說清楚的。


一代皇帝居然落得「死後只有鹹魚相伴」的下場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秦始皇最後的下場是死後沒有立即安葬,而是被昔日自己信任的屬下和兒子,放了一車鹹魚一起回的鹹陽。一代霸主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這與秦始皇本人在繼承人問題上的遊移不定有很大的關係。

話說秦始皇在軍事、政治上都有手段,統一了當時的天下。統一之後,他最熱衷的事就是長生不老,所以他四處遊歷,並且養了一大批方士,希望能找到長生不老的葯。但是長生不老這事確實不靠譜,時間久了之後,有幾個方士害怕事情暴露之後沒有好下場,就先逃跑了。秦始皇震怒!下令把當時在鹹陽的儒生方士都活埋,這就是著名的坑儒事件。然後當時的太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就為這些人求情,結果被秦始皇一怒之下發配到軍營裡面去了。

事情壞就壞在這,扶蘇被發配到軍中以後,直接導致了秦始皇死的時候,他是不在身邊的。秦始皇在巡遊到平原津的時候就病倒了,他自己感覺日子不多了,就寫了一封信給扶蘇,讓他回鹹陽安排自己的喪事。這信是給了趙高,趙高是當時掌管皇帝的車隊的,御用司機,非常親近皇帝的人。趙高沒有把這信給扶蘇。而是和當時的丞相李斯以及隨同秦始皇出遊的另一個兒子胡亥密謀,把秦始皇的屍體放在既能密閉又能通風的車裡,讓百官照常奏事,徹底隱瞞秦始皇已死的消息。

趙高、胡亥、李斯三個人密謀,把秦始皇給扶蘇的信拆開,偽造詔書稱皇帝傳位給胡亥,並命令扶蘇和將軍蒙恬自殺。車隊回鹹陽,秦始皇的屍體已經開始發臭了,趙高、李斯就命令人裝了鹹魚在車上,這樣就分不清到底是什麼臭味了。

扶蘇這邊呢,因為此前與自己的父親意見不合,遭到發配,一接到那封假詔書就痛哭流涕,要去自殺。蒙恬覺得這個事情比較蹊蹺,就阻止扶蘇。結果扶蘇說:父親命令兒子死,有什麼好請示的。然後就自殺了。在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因為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的遊移,讓扶蘇也沒法確信,父親其實是想傳位給自己的,所以一接到詔書,就心灰意冷,立即自殺了。

應該說種種事件的巧合,讓趙高、李斯等人的密謀成功了。一代皇帝因自己前面的種種,最終就落得悽慘的下場。

華文通史01·探明:他們的明朝 歷史京東¥ 25.25去購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