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成名的巔峯。中國瓷器向外輸出的黃金年代,從漢代一直綿延到了晚清,全世界的商路上都能見到瓷器這種神奇的工藝品。

中國瓷器在古代世界能遠銷海外成為獨佔市場鰲頭的名器,主要原因就是唯有中國的工匠掌握了燒制完美瓷器的技術。

中國瓷器先行一步,又能長久保持壁壘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為什麼中國瓷器擁有如此耀眼的歷史。

素瓷雪色縹沫香

何似諸仙瓊蕊漿

自從發明陶器之後,東西方文明在液體容器這條科技路線上分道揚鑣,進化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高級器具:瓷器和玻璃器。中國,正是古代世界瓷器的代言人。

瓷器其實脫胎於陶器,其原理是一樣的,都是通過高溫加工使得原材料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形成堅固、緻密的形體。但瓷器遠遠比陶器看上去美觀、高級,不僅自身的顏色豐富,而且在漫長的工藝進化過程中出現了在其上繪製圖案的功能。這纔是中國瓷器的真正獨到之處。

是誰把瓷器設計成這樣的?

實現陶器到瓷器的進化,有兩個條件是必須的:足夠高的爐溫和特殊的原材料。

燒製陶器的爐溫只要600~700℃即可,人們使用一般的爐子就能完成;而燒制瓷器則需要高達1300℃,並非技術落後的古人可以輕易掌控的。

福建古窯遺址

中國人在漢朝時就通過對爐具的改造,讓爐溫超過了1000℃,這為瓷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而對於其他地區的工匠來說,燒制器皿的爐具始終只能把溫度維持在700℃左右,這個溫度只能燒陶器和玻璃,跟瓷器基本是無緣的。

當然玻璃也不是隨便能做的

你去吹一個試試

瓷器的另一個決定性因素是原材料。

中國人可能都清楚,對瓷器的產生影響最大的原材料是高嶺土這種礦產資源。這是一種由多種礦物質混合而成的礦產,質地潔白細膩、可塑性強。用這種原材料代替普通的陶土做器皿,才能產出完美的瓷器。

乍白的高嶺土礦山

從世界範圍來看,高嶺土的礦藏資源並非只有中國纔有。美國、巴西、烏克蘭等國都有很大的高嶺土礦藏。

但是這些國家在古代畢竟不是人類文明的主舞臺,具有工藝潛力的西歐和中東國家都缺乏這種原材料,複製瓷器當然也就有困難。

來看看中國的高嶺土分佈

贛閩一帶為最多

工藝和原材料都要達標,古代史上中國人佔到了這份地利,著名的景德鎮更是箇中強手。高嶺土這種礦產的中文名字便來自於江西景德鎮高嶺村,景德鎮也因為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成為了世界瓷器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顆明星。

燒窯和看火候都是真功夫

不知道AI能不能學會這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輕旋薄冰盛綠雲

隋唐時期,景德鎮憑藉背靠高嶺土的優勢已經開始了瓷器的研製,但由於爐具改造需要的時間和當時中國南方的開發程度仍然有限,景德鎮的產品還沒有進入最高統治者的法眼。

到了宋代,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景德鎮瓷器也迎來了大發展期。景德鎮的工匠們把高嶺土和高級爐具的配合做到了極致,研發出了一大批巧奪天工的瓷器。

青瓷、白瓷這類純色的高級瓷器是景德鎮當時的工藝巔峯,也為後來的瓷器奠定了工藝基礎。

恭喜中國勢力

解鎖成就

「把瓷器做出玉器的光澤」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景德鎮瓷器逐漸成為了皇帝們的掌中寶。不僅用來進貢到宮中作為皇家的珍藏,還變成了體現皇帝個人品味的試驗田。

從明朝開始,各朝的皇帝想到了給瓷器上打上年號款,並要求官窯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瓷器。歷史學家們從各代瓷器產品的形式和花紋上,甚至能分析出皇帝們的個人性格,讓具有藝術價值的瓷器隱隱散發著歷史氣息的光澤。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年代瓷器,當屬明憲宗成化年間出現的成化鬥彩瓷器。

鬥彩瓷器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顏色跳出了元代瓷器以青花為主的框架,在青花之外加上了更加豐富的其他顏色。各種顏色在瓷器上爭奇鬥豔,別有一番風味。

來看看鬥彩杯子

如此精美的工藝品當然製作方法也很複雜,工匠先要在無色的素胎上用含鈷的青花顏料繪製圖案,然後上釉高溫成型,再在青花瓷上用彩色顏料上色,再燒制一次。由於需要兩次燒制、兩次繪製,這種瓷器的成品率很低,只有盛世皇帝才能享用。

明憲宗成化皇帝最喜歡這種瓷器,也因此讓鬥彩瓷和成化這個年號產生了密切的關聯。

成化鬥彩瓷的形制一般比較簡單,花紋圖案也清爽大方,即使按照現代人們追求簡約的審美來看,它也是很美的。

成化鬥彩嬰戲紋薄瓷碗

有一種現代古風品宣的氣息

這一點和成化皇帝的個人性格和經歷不無關係。

成化皇帝早年的經歷並不順暢。在他還是太子期間,父皇英宗御駕親徵,被瓦剌人擄走,朝中無君。于謙等重臣擁立英宗之弟為景帝。太子的日子當然不好過,甚至還被一度廢掉。

儘管後來英宗還朝,憲宗恢復了太子身份,但早年的這種陰影還是讓他一生都不能像秦皇漢武一般恣意,喜歡的器具也偏小巧精緻,人稱「成化無大器」。

看似心寬體胖的成化皇帝

其實喜歡小隻的

除了簡約之美,成化鬥彩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圖案上經常會有

2014年,一隻鬥彩雞缸杯拍出了2.8億港元(2.3億人民幣)的高價,一下子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個私藏的杯子和北京、臺北故宮收藏的成化鬥彩雞缸杯一樣,都繪有兩組共十隻雞。和成化鬥彩之間又有了密切的聯繫,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臺北故宮收藏的雞缸杯

和拍出2億多的雞缸杯是同款

工人莫獻天機巧

此器能輸郡國材

關於明憲宗對瓷器上雞圖案的偏愛,有許多種解釋。其中不少還帶有一些花邊新聞的色彩,也這和這位皇帝的感情生活很有關係。

不同於濫情的大多數皇帝,明憲宗是一個癡情的男子。他一生中最寵愛的妃子,便是大他19歲的萬貴妃。這位所謂的貴妃並不是豪門富戶之女,其實只是成化皇帝幼年時的保姆。

在太子身份被廢期間,成化皇帝遭到軟禁,和當時還是宮女的萬貴妃朝夕相處,產生了牽絆一生的濃厚感情,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場姐弟戀。

這個萬貴妃也太妖了點

難怪迷住了皇上

據此,有人認為成化雞缸杯上的母雞和小雞,是萬貴妃和成化皇帝這對姐弟的寫照。

這種解釋充滿對皇帝的人(gou)文(zai)關(ba)懷(gua),但畢竟沒有嚴格的史料證據,只能作為笑談。

其餘的解釋也各有道理,比如有人指出,成化元年是一個雞年,這纔是皇帝喜歡雞的原因;但也有人認為,雞可能是討一個「」的諧音口彩。


中國陶瓷古老而無活力,無法從老祖宗的光環中脫穎而出!


中國最早發明瞭瓷器,是瓷器真正的故鄉。


我是王健華,來自故宮博物院,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做古陶瓷的保管和研究工作。


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國古陶瓷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一共有 37 萬多件瓷器,時間跨度從近萬年的磁山文化到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民國時期。收藏範圍遍及神州大地的各個著名窯口,可以說故宮的藏品的豐富程度完全可以囊括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品種,可以貫穿整個古陶瓷發展的歷史。現在我精心從這些藏品中遴選出 25 件最有代表性的藏品,把它連成一條線,由器物來印證歷史。每一件藏品一次講座,帶領大家分析和欣賞,希望能拓展我們的學習思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看我們國家發現的最早的陶器。上個世紀 70 年代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江蘇溧水仙人洞遺址發現了人類居住和生活的痕跡,當時出土了一件高 18 釐米的陶罐和幾片有拍印紋的粗陶陶片,據硅酸鹽研究所的多次科學檢測此陶片的最晚生產時間是一萬一千年左右,也就是說我國的先民最晚在 1 萬一千年以前就已經使用陶器了。中國最早的耕種稻米也是在仙人洞遺址附近發現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定居生活,耕種土地,陶器中的三足器是用來煮東西喫的,也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開始熟食。陶器的需求是大量的。


稍後距今 7、8 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非常著名,主要的分佈地區非常廣泛,從青海、甘肅一帶一直到中原地區的河南、山東、陝西等地,因為最初是瑞典考古學家 1921 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的,所以此種類型的文化都稱為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我國高度文明的史前文化。稍晚的龍山文化的黑陶,最有代表性就是在山東省龍山鎮城子崖發現的薄如蛋殼的黑陶,也稱之為蛋殼陶。山東省博物館常設展覽中有幾件蛋殼陶的器物,非常精美,大家有時間可以去山東省博欣賞。此外商代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出土了精緻的白陶,上面布滿了繁密的花紋,花紋圖案與商代青銅器非常相像。商周遺址中還出現不少原始青瓷,原始青瓷是怎麼回事呢?原始青瓷是從陶器演變到瓷器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半陶半瓷的器物,比陶器堅硬,多數有釉,比瓷器疏鬆,沒有完全燒結。它也是從陶到瓷的必然產物,從西周到西漢原始青瓷與陶器並存,春秋戰國時期最為發達。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名字在英文重點發音就是「china」,陶器沒有定論為哪國的發明,但是瓷器發明在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沒有任何人有疑問,因為瓷器發明所最需要具備的原料條件就是高嶺土,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沒人知道。中國最早發明瞭瓷器,是瓷器真正的故鄉。前幾年,在我國浙江德清縣的火燒山就發現了很成熟的青釉瓷器,比之前在浙江上虞小仙壇發現的東漢瓷器早一百多年,但是這些考古新發現還在不斷完善整理階段,沒有寫進教科書,所以我們界定中國瓷器的發明不晚於東漢時期,在浙江燒製成功的。瓷器的發明意義非常重大,在沒有不鏽鋼、沒有環氧樹脂、沒有塑料的古代,金、銀、銅、鐵畢竟是統治者和少數貴族的專利,普通人根本沾不上邊的。瓷器的發明不僅對中國對世界物質文明進程的推動也起到很大作用。


魏晉南北朝青釉瓷器在南方各省遍地開花,得到飛速發展。大地主貴族墓裏經常出土青釉穀倉,表示死後豐衣足食。魏晉時期文人階層開始形成,他們仕途受挫,隱逸山林,賦詩作畫,大量的文房用品和陳設瓷問世,吉祥動物雕塑的日用品增多。北齊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標誌著白瓷的創燒成功。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更加精美細緻,為日後中國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代經濟繁榮,生活富足,是當時世界上的富庶國家,瓷業生產蓬勃發展,呈現「南青被白」的新局面,什麼是南青北白呢?南青北白就是說唐代陶瓷燒造的整體面貌是南方青瓷以越窯祕色瓷為代表,北方白瓷以邢窯白瓷為代表,也就是說唐代青瓷燒造最好的地方在南方,白瓷燒造最好的地方在北方,但是南方也有白瓷,北方也有青瓷,他們同時都得到很大發展。唐代還有著名的唐三彩、唐青花,行銷海外的長沙窯等非常多的窯場遍及各地。宋代統治階級受朱程理學的影響,講究清幽靜謐的單色釉,瓷業生產開始受到皇室需求的直接影響,最高端的產品已經完全被皇家壟斷,著名的五大名窯有汝、官、哥、定、鈞窯。這些名窯曾一度為宋皇室燒瓷,民間不得見。此外還有南北各地的八大窯系——南方的龍泉窯系、建陽窯系、景德鎮窯系、吉州窯系,北方的鈞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等產量巨豐。什麼是窯系呢?就是以中心窯場向周圍擴展的一些規模較小的窯,產品追仿中心窯場的主要品種,形成的同一個品種的系列。


元代政府也十分重視窯業的發展,北京的樞密院下設景德鎮浮樑瓷局,由元政府直接統轄管理,元代瓷器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元青花、釉裏紅燒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卵白釉、元蘭釉、元紅釉、元熗金五彩等優秀品種都為明清官窯瓷器的輝煌開闢了道路。


明代是中國瓷業空前發展時期,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明初永樂宣德二朝的青花、甜白釉、寶石紅、寶石藍震撼人心,許多新的造型和新的彩釉如雨後春筍蓬勃而出,業內稱此時是中國瓷業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因為明代以後所有瓷器的造型品種都沒有超越過它的範疇。無論你今天走到世界上哪一個博物館或者私人收藏都是以永樂宣德時期的展品為之自豪的,也是顯示收藏水平和實力的器物。永宣青花那種恢弘豪邁的大國氣魄達到後人望塵莫及的高度。之後的所謂空白期,就是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經過近年的考古發掘,實際上並不空白,只是品種產量相對有所減少,但青花瓷器的燒造質量大多保持了宣德的遺風。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除了接續前朝繼續燒制青花瓷之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成化鬥彩,弘治的雞油黃、正德的孔雀藍等,鬥彩在宣德年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遺留至今的數量較少,成化時期這個品種得到極大重視和發展,加上晚明文人筆記中的敘述,成化鬥彩聞名遐邇。明晚期的嘉靖、萬曆二朝景德鎮瓷業呈現「官民竟市」的繁榮局面,主要表現在數量大,品種多,青花色澤濃重,五彩古拙艷麗。明末的天啟崇禎兩朝,景德鎮官窯受到農民起義的激烈衝擊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有官窯款識的瓷器極其少見。


清代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 133 年中,所以我們在學習清代瓷器的時候特別瞭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的成就,乾隆以後多是傳承延續,少見新創新。


康熙青花展現出清新挺拔的時代風格,造型式樣開始標準規範化,康熙青花青翠鮮艷,「獨步本朝」;康熙五彩在明代的基礎上增添了黑彩、金彩和釉上蘭彩增添了繪畫的表現力;雍正時期官窯瓷器更加註重宮廷文化的彰顯,雍正的琺琅彩、鬥彩、粉彩成績突出,單色釉達到 50 多個品種,燒造水平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境地。乾隆朝洋彩瓷器洋溢著歐洲羅可可藝術的華麗繁縟,色調明快,大件的宮廷陳設瓷增加,各種燒造難度大的轉心瓶、轉頸瓶、鏤空套瓶、雕塑人物佛像問世,特別是仿生瓷,模仿自然界的瓜果梨桃,金銀漆器、銅器琺琅等特別逼真,彩釉調配非常到位,燒造技術均達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


乾隆以後中國的官營瓷業開始走下坡路,道光年間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瓷業生產受到很大的衝擊,每況愈下。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當政,為兒子同治皇帝結婚燒制了大批婚慶用瓷,西太后自己的五十、六十、七十大壽的祝壽用瓷,據說都是挪用了海軍軍費,光緒振興實業,瓷器生產出現暫短的復興,仿清三代的大件器皿增加,仿宋代名窯的器物有所增加。宣統年間只有一些餐具和花瓶、祭器還在燒制,宣統三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存續五百多年官窯壽終正寢。


磁山文化紅陶盂及支座:6000 年前的人們用什麼盛飯喫?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08 篇內容

鹽選專欄

品鑒中國藝術史:從故宮國寶感悟中國之美

橘子微課 等 專註優質好課,陪伴你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99.00 會員免費


要說中國瓷器超過兩千年的我不知道,但2000年內的中國瓷器必須得有景德鎮,這個地方絕對是中國歷史陶瓷文化的選擇,從公元1004年昌南鎮被改名為景德鎮後,各地生意人都來景德鎮謀商機,景德鎮形成了26幫派,他們中有徽商,浙商,廣東幫等等等等,將景德鎮瓷器銷往全球,四大名瓷 青花 粉彩 玲瓏 顏色釉 而且隨著朝代更替,瓷器上體現的人文也不同,從早期的山水草木,到後期的人物傳記,甚至有外國人將其家族徽章畫在紙上送到景德鎮,族徽再被畫到瓷器上燒制送到外國,景德鎮瓷器從古至今兼容並蓄 精美絕倫,相信中國瓷器也一樣。若要與外國瓷器比較,景德鎮本地很多瓷器是手工拉胚,手工成型,釉下手繪,72道工序,論精美和種類絕對是景德鎮。但論生產量景德鎮不過過外國甚至國內。


也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根據呂思勉先生的研究,北齊月氏人入中原燒制琉璃,琉璃遂不為珍貴之物,但過了一陣其法失傳。到了隋代朝廷命廣州試燒琉璃,失敗。但琉璃燒制工藝的嘗試卻影響了瓷器製作工藝,瓷器遂在唐代有了極大發展。


世界陶瓷的發源地。其中青瓷的發源地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介福鄉,幾十處古窯址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

傳統陶瓷方面,高端裝備製造,標準化生產,工業化產品設計還有差距。藝術瓷一直是老大,包括各類瓷器畫作,雕塑,藝術釉產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