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兩個悲劇,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這句話的出處我看到了。是溫夫人的扇子劇本中鄧比所說,所以嚴格來說並不一定代表是王爾德的想法

具體說一下想得到的的得到了吧。這句話很明顯地體現了王爾德美學觀念。愛是不會消失的,但愛的載體會變化,當愛的載體發生變化時,載體就不能再承受愛,只能尋找新的載體。所以為了能夠不讓載體變化,王爾德的小說和童話故事都選擇了讓載體死去,這樣能讓愛永存在那裡。而載體沒有死去的例子,可參照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亨利,當他與老情人見面時所表現的無奈和尷尬。當妹子為了道林死去時,亨利表現出了熱情和激動,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纔是真正的美。

然後再說一下別的觀點。慾望幾何學中提到,當主體模仿介體,也將模擬介體的慾望,將他人的慾望當做自己的慾望,結果必然是主體跟他的模擬對象一同追求同一個目標。而如果主體贏了 ,他就失去了一個有力的模擬對象,因此獲得的目標也失去了它當時的魅力。因此想得到的得到了成為了一種挫敗感。


謝邀。正如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所言:「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這段話道盡了人生的悲劇,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去羨慕想得到卻又沒得到的東西,錯過了自己曾想得到也得到的東西


想得到的得不到即是佛法八苦中的「求不得」,想得到的得到了,很快又會有新的慾望及新的想要得到的東西,轉瞬進入新一輪的「想得到的得不到」,個人理解


好多人說過類似的。。。比如

人生就是個鐘擺,在空虛和貪婪中徘徊。。。。


想得到的得不到顧名思義就是求而不得的不甘心,而我理解的想得到的得到了的意思便是比如一個物品所有人為它趨之若鶩而你恰好也是其中一員時這個物品無疑是珍貴且無價的,然而當你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如願以償後,你得到的東西就只是你獨有的,得到以後的滿足感也會隨著競爭感的減少而減少,況且得到了以後你就要承受這個東西帶給你相應的負面影響比如怕它丟失的心情也或許是覺得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惱怒感又可能是你需要為它投入的財力。


我想要這個東西,我沒有足夠的本事將它拿下。我有本事將它拿下了,我又有了其他更中意的東西。

春夏秋冬又一春。循環往複,慾望像血蛭狠狠吸附,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被掏空。等你回過頭來你本來已經得到的東西,也都遠去。一切回到原點,繼續為你心上更想要得到的東西掙扎。


不知道這句話的背景是什麼,但與叔本華的這句話很契合。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是痛苦,得到滿足就是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妻不如妾

妾不如偷

偷不如偷不著。

如是而已


個人理解:想得到的得不到,一生都在追求,一直都在遺憾,所以是悲劇;想得到的得到了,則是一下子沒有目標的空虛感,好像人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求而不得,人生得不到滿足,才會去無限追求。

不求而得,得到了,人生沒什麼意思了,沒有任何再繼續活下去的必要了。

人的一生就是在追隨當中。


求而不得是痛苦

求而得之是乏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