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烈酒行業,認為裝填次數較少的橡木桶不適合做過長陳年,已經是定論了,我認為沒必要多解釋。每家酒廠、酒莊對於過長是多少,定義不一樣。不過大概會在35年到45年之間。干邑/雅文邑對於陳年較長的烈酒,會移到bonbonne中繼續儲存,一方面是保護酒精度不受損;另一方便則避免木桶對桶陳產生副作用。移入bonbonne的時間點,各家酒莊擁有自己的判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國外網站上看到超高級調配白蘭地時,其所附說明一般是原酒蒸餾於189*、191*年,而不直接交代桶陳年齡。對於一些存在的、桶陳年齡高達80年、100年的酒,白蘭地商家更多選擇少量該樣庫存,結合35-45年的中堅存酒進行勾兌調味。當然了,近10年來Chateau Laubade出過一些桶陳超過105年的Vintage,我尚未喝過,不多下評判。在單一麥芽這個類別上,如果我們去探尋20年來的各種大獎,都會得出一個結論:出色的單一麥芽,其桶陳年齡基本集中在20-40年之間,而40年以上的單一麥芽得獎...有誰能提醒我一下嗎?我確實沒想出來有啥。

法國二戰殺傷力最大兵器: brandy in bonbonnes

說到陳年時間,我認為是沒什麼必要做研究的。威士忌(指蘇格蘭單一麥芽,下文同)的情況比白蘭地複雜。它只有僅僅100年出頭的記載歷史,其中信史不到70年。僅僅在這六十多年中,它經歷的也是劇變。就蒸餾工藝和其產品給我帶來的普遍認識,其中有50年代初的波本桶崛起(除麥卡倫和格蘭華格以外的幾乎所有酒廠)、70年代末的泥煤酒廠大崩塌(明顯的是Bowmore/Ardbeg)、80年代中期的雪莉桶事件(斯佩賽各大雪莉廠集體轉向波本)、90年代中期的短暫和之後的雪莉桶復興/過桶工藝的引入,導致這個類別產品連貫性被完全打亂。但隨著蒸餾、選桶、調配工藝愈加市場化、成熟化、系統化,90年代中後期至今的生產水平,我認為放到半個世紀後,不會比60年代差。可以說60年代是威士忌的1982,而現代則是威士忌的2009/2010。

靈魂作畫: 威士忌蒸餾時間與質量的大致關係

拿著這樣產出的穩定性去探究陳年時間的關係是比較搞笑的,到今天為止威士忌的信史中尚且不存在任何一個工藝穩定無變化的完整30年——第一個這樣的30年,也許會在不遠的2024年到來。但就現在,我們還沒有控制變數的條件。過去的70年,威士忌的生產方式和產量時時刻刻都在受政治、經濟所影響的市場供給與需求擺布,那陳年的好壞,自然也無法進行對比。相對來說干邑的陳年更有探尋的意義,因為這個產區的每個小廠,自1880年代至今140年的原料、生產方式都是連貫的,並且產區從波旁王朝時期產量就已經火力全開,不存在幹擾項了。


實名反對本問題下的幾個回答,從邏輯到常識都完全站不住腳。

一,「好」威士忌就是一個沒有官方定義的概念。什麼樣的威士忌算「好」?你可以說好喝是「好」,可以說性價比高是「好」,可以說收藏價值高是「好」。既然說到從商品角度來看,那「不好喝的」高年份不會拿出來賣就更站不住腳:首先高年份酒拿出來賣和他賣的價格與口味無線性相關而是和稀缺性有關這是共識;其次就算酒廠以好喝與否作為發售標準,也是從生產方的角度來認定,而不是由消費者喝到之後是否認為的「好喝」來倒推。

二,既然說到酒質,那麼好作為入口入胃的玩意兒,我們姑且把「好喝」的威士忌當成是「好」威士忌(雖然這是很大程度上的偷換概念)。那麼,在喝過某一個或者多個品牌的10/12/15年(盲品)後發現都是15年遠勝10年,就得出威士忌是年份越高越好的邏輯是否站得住腳呢?

這其中有兩個問題:

1、倖存者偏差。這麼說吧,拿某菲迪12/15/18年舉例,無異於比較10塊錢、15塊錢、20塊錢的蘭州拉麵哪個好喫,本質上無非是要麼加兩片肉要麼加二兩面的區別,我盲品靠肚子撐不撐就能判斷,並由此推斷所有花20塊錢的食物都比花10塊錢的好喫,說得通嗎?那還要米其林和黑珍珠幹嘛。

2、個人喜好。威士忌愛好者有個很喜歡用的詞叫百人百口,某種程度上為這種歷史短且工藝不穩定的烈酒提供了一時的免死牌。為什麼說是一時?因為即便是在缺乏定式和權威的威士忌世界中,也還是存在著那麼一些由部分「權威」和更多大多數飲家大量飲用經驗總結出來的約定俗成的。在這個前提下,隨便找出三個樣本+某酒評人的意見說15年肯定比18年好,那你的結論就輕易被我們推翻,糾纏下去就變成誰能拿出更多更有說服力的樣本的「你別走等我喊人」遊戲。

三,「因為30年比18年貴,所以30年一定比18年好喝,不然為什麼拿出來賣?為什麼賣的貴?」僅以我個人有限的飲酒經歷來說,同品牌高年份酒比低年份酒難喝的比例不少於20%-30%,而據我有限的觀測,全世界最大威士忌wiki上的,低年份評價高於同品牌高年份的酒款多到可以另建一個網站。

四,「今年搞了一千桶新酒,過十年,嘗嘗味道,有50桶有陳年潛力,繼續放,450桶口味不錯可以裝瓶成阿貝10,剩下的不太行,那拿去做調和吧」這種單一豬圈似的養豬邏輯更可笑了,真是這樣,單一麥芽酒廠的調配師傅們全都擺設了,光留下嘗味的就行。以及,大多我們能喝到的阿貝10也都是調配出來的,放了10年就裝瓶賣的是單桶,以阿貝來說,質量和價格肯定遠勝一堆本廠20年+。

威士忌雖然是個小眾愛好,但也不是像做做加減法似的那麼直球。尤其千萬別「雖然我沒喝過,但是按理說......」,我們這些外行可不會說,雖然我沒幹過,但是按理說身價300萬的演員和導演就應該比身價100萬的好,不然為什麼要請他們呢?


您說的陳年,也叫Aging,通常分兩種情況。

-熟成(maturing)。

一般說的熟成是指酒液從酒廠蒸餾(冷凝和過濾,並非酒廠這樣做)後,置入酒桶,改善酒體,等待期達到最好的狀態。

-瓶陳。

就是威士忌已經裝瓶,買回在家放著。

雖然,有不少高酒齡酒,品質優異,風味優雅。但對於大部分酒而言,並不一定熟成越久品質越好。陳年除了增加成本外,品質有可能會變糟。

可以肯定的是,大不部分威士忌酒齡越高,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不過,一些酒廠低酒齡的酒款反而比高酒齡價格高,例如lagavulin 12。


關於熟成和時間的關係

並不是所有威士忌都有長時間熟成潛質,好比並不是所有人歲數大了都能變成熟一樣,也許就老奸巨猾了呢?

威士忌酒廠有個職位叫master blender,他(大酒廠有一個團隊)負責監測和記錄所有庫存在庫存車間的熟成狀況。有熟成潛質的酒,留下,沒有趕緊處理掉。

熟成的原理,簡單說,就是物質交換和氧化作用,使威士忌的風味優雅,越來越好喝。如果酒物質交換效果不佳,或氧化過度,例如讓人喝了一嘴木頭渣子味,這酒就沒啥價值了。

當然,如果熟成不足,酒液也會有許多刺激性氣味,例如有些酒桶使用多次,無法起改善酒質的作用,有時我們會嗅到硫化物。

有長期熟成潛質的酒,畢竟是少數,即使是同一批次出品,品質也不盡相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酒廠喜歡出單桶的原因之一。

威士忌的99%的構成是水和酒精,決定其熟成風味的,就是不到1%的風味物質。

對於沒有熟成潛質的酒,例如單一麥芽酒廠,一般會在熟成滿3年後,根據實際情況儘快脫手。可用於勾兌無年份標示,銷售給調和酒廠或賣給獨立裝瓶商。總之,儘快剝離不良資產,打包回籠資金。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酒廠也會把不那麼好的高年份熟成酒和優秀品質的酒勾兌在一起賣,提高整體收益。這時候,就有酒評人出來呵斥了,雖然也沒啥用。

關於瓶陳和熟成的關係。

其實瓶陳和熟成沒啥關係。

威士忌一旦灌裝入瓶,大部分品質在短期內保持不變,長期看,退化衰退的可能性較大。

主要決定因素在於酒精含量和儲存條件。

1. 酒精含量。

如果酒精度數較高,例如超過50%abv,相對而言,酒體強大,更容易儲存,酒體不會很快坍塌。而低度酒,極其容易收到貯藏環境影響,隨著酒精揮發,酒液會變酸,風味物質平衡破壞,變成一瓶沒有品鑒價值的酒。

2.貯藏條件

恆溫恆濕避光最佳,一般人家很難做到。一不小心買了很多酒,除了儘快喝掉外,可以用保鮮膜封好找個櫃子放好,有銀子的可以買個酒櫃。

如果想要收藏的話,也要保護好酒標。

注意乾濕變化,否則木質瓶塞容易斷裂,酒液飛(揮發)的也很厲害。大家都不喜歡水線低的酒。


趣事

雖然酒液裝瓶後,與木桶的物質交換停止,也不能與玻璃交換物質,然而,氧化卻不會停。

在家擱著的老酒會呈現出氧化後的味道,在我們打開酒櫃的時候就可以聞到。有些人很喜歡這種陳年的味道。


首先需要理解一下威士忌的陳年中會發生些什麼,按照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分別是加法、減法以及交互作用。

「減法」部分所指的是除去酒體不成熟部分的過程。以新酒酒體中的硫類風味為例:硫味通常會被形容為點燃火柴的味道,硫味或是肉味。酒桶內部在制桶過程中通過烘烤或燒烤形成的炭化層,可以明顯吸收這一類的風味物質。一定程度上,這一過程可能不完全是簡單的去除,而更像是一種改良,因為這些硫化物在陳年過程中也會被氧化,轉變為風味較弱的其他化合物。由於硫味本身很容易掩蓋其他的風味,減少硫味可以讓其他例如酯類物質的風味顯現出來,從而顯著改變整體風味。

「加法」作用則是木桶賦予新酒酒體顏色,以及各種來自於橡木的特質的過程。通常情況下波本桶會帶來香草、椰子和蜂蜜等風味;而通常所說的雪莉桶,則會帶來水果蛋糕,蜜餞等風味,並且,相應的,更高的甜味。

「交互過程」相對複雜一些且發生得慢一些,其中主要包括氧化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等,一點點的將原始酒體中的酯類、醛類及有機酸等的互相轉化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一般認為這樣一個過程會使得酒體的果香味更重,更為平衡,並且呈現更多的複雜性,同樣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改良的過程。

所以如果簡單地來看威士忌整體風味在桶陳過程中的演變,完全可以理解為原酒風味隨著減法以及交互作用慢慢地變弱而木桶風味隨著時間越來越強。當然,本身原酒風味的強弱以及陳年木桶的特性(還有桶陳的外部條件)會讓這兩根變化曲線本身的形狀或是相互的位置關係都發生變化,例如一個體積較小的木桶由於比表面積較大,其木桶風味特質曲線也會變得更陡峭一些,也就是木桶風味會更快更多地影響整個威士忌的味道,而可以想像的是,因此有些威士忌中來自木桶的風味會在更早的時間佔據整個風味的上風,而與之相反的,在某些威士忌中可能木桶的風味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甚至永遠都壓不過哪怕是削弱以後原酒本身的味道。但在通常情況下,有經驗的釀酒師們都能很好的把握住這其中的甜區,即同時兼顧保留更多的標識酒廠個性特色的原酒風味,又讓來自木桶的風味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空間。所以針對每一個酒廠的原酒,當他與某一個酒桶配對時,理論上這桶酒都會有一個「最佳」陳年時間的範圍,過短是尚顯青澀潛力還沒充分發掘,而過長則可能「喫桶」過深,整桶酒變成「木頭湯」

一批酒如果存在桶陳不足(或是桶陳過度)的情況,在調和威士忌或是常規版本的單一麥芽威士忌中可能還不是很大的問題,廠商都還有機會用另一批狀態與調性與之互補的酒來進行平衡與勾兌,一定程度上,甚至還能增強最後產品風味的複雜度與層次變化。但是如果在小批次或是單桶的單一麥芽產品中,絲毫的缺點都會被放大且難以修補,因此桶陳時間的選擇與把握,也成為了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是的,陳年威士忌普遍酒質更好,不過邏輯是優勝劣汰,簡單來說,比如我阿德貝哥,今年搞了一千桶新酒,過十年,嘗嘗味道,有50桶有陳年潛力,繼續放,450桶口味不錯可以裝瓶成阿貝10,剩下的不太行,那拿去做調和吧,然後一直這樣搞下去。

簡單來說,陳年威士忌基本上都是有潛力才給你繼續放下去,中間伴隨大量的淘汰。

酒質退化的大部分拿去做調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