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然地震哪個方向對對數理不敏感的孩子友好點兒?是不是學大地構造,震源機制這些偏構造地質的方向好點兒?

2.雲南大學讀地物能去石油系統發展嗎?雲大好像很少有做人工地震的

數理不太敏感要勸退一下題主嗎哈哈哈


我覺得讀地球物理的研究生必須要有一種精神,就是重塑自我、克服恐懼、戰勝困難的精神。如果一時間沒有這種精神,也要在讀研的過程中培養這種精神。擁有了這種精神,你才能拒絕平庸,擁有從困難和危機中走出來、從地上爬起來的能力,然後學會節約時間和精力,更有技巧性和邏輯性地思考、推導、建立模型並解決實際問題,把每一步進展都永久性地、規律性地記錄下來,形成經驗分享給他人,之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難倒你。如果你不分享……你最後會發現儘管你搞了很長時間的地球物理,最後還是原地打轉。如果沒有業內人士對你進行批評,你就不知道哪些東西其實已經落後時代很久,而你還把它當寶。當然,這並不全是你的錯,而是整個環境就是這樣,藏著捂著,各種不規範。每個人都不分享,那麼很多事情就白做了,就得一次又一次從頭再來。就像奴隸一樣,把辛苦攢下的贖身的本錢,揮霍掉、浪費掉。

整個國家總體的高等教育水平、自主科研能力和科研環境,至少在地球物理領域的表現,說實話就是差強人意的。所以我們很難自己取得什麼真正的開創性的進展,全都是在老外在某一方向上的進展基礎上修修補補,包括我現在做的東西,一樣。明知道是垃圾,但還是得儘力地去做,往上努力。因為我們的基礎太差,資源太匱乏,思想太功利,而不是因為我們腦子笨或者不夠努力。誰願意仰著洋人的鼻息做學問呢?可是現實是,你要是不仰著,最後逐漸逐漸地你就和那些中醫沒什麼區別了。

搞地球物理學研究的人不是獨行俠,不像託爾金一樣你一個人憋三十多年雕琢出震古爍今的現代神話,名垂青史。地球物理學家是狼。獨行狼死羣聚狼生。離開了狼羣,你逐漸逐漸地就變成狗了,變成狗了之後面對狼根本就沒有機會取勝。

如果總是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到,害怕這個害怕那個,希望走一條相對容易的路,那我建議不要讀研。如果讀了研之後總是在擔心自己能不能按時畢業、畢業之後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而不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讀研會非常痛苦。

害怕數學、害怕物理、害怕計算機,很正常。很多人學了這些之後忘得基本上一乾二淨,因為不會代入實際問題去思考它們的意義並應用它們,就像學英語沒有口語交流環境,那就最多隻能看文獻,而永遠無法流利地說英語。

但是不是說你數學物理計算機外語底子不行,你就做不好地球物理,而是在很多時候,只有你真正接觸到了地球物理和其它深度的理工科實際問題,你才能深刻地明白數學、物理、計算機、外語的重要性,以及解決這些問題對社會的、國家的乃至你個人的重要性,你才能看到我們這個領域國內和國外水平的差距,以及我們思維方式的混亂和知識儲備的極度匱乏。然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重新學習、裨補缺漏,說白了,就是你究竟是想做,還是想混。

想混沒什麼。但只有想做才能成為英雄。英雄從來不僅限於烈士,英雄更是那些能夠戰勝困難,把路走活的人。英雄把那些看似最可怕的東西毫不留情地消滅掉、控制住、降伏住、日復一日地削弱它並壯大自己。最後那些東西反過來能作為自己所憑恃的最強大的武器,使得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也相形見絀。沒有這樣的武器,憑什麼去討回你失去的一切?憑一次又一次地妥協、憑一次又一次地退而求其次?

做人當然要現實,要講利益驅動。但現實不等於盲目妥協,不等於只顧眼前不顧長遠。我見過許多人隨波逐流,匆匆忙忙,看似每一個抉擇都很聰明,沒有喫虧,但實則庸庸碌碌,跟著風水轉而不能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一直到老,都不知道自己這輩子是怎麼過的。生活的目標就是讓人服從命運,認清自己的位置,它往往能夠成功,但是它最害怕人奮勇前行、持之以恆,它會千方百計地進行阻撓,想盡辦法讓你出昏招自毀前程,讓你跌倒之後爬不起來。你不能就這麼屈服。

而做人應該學習黃大年。他其實並不像鋪天蓋地地宣傳的那樣多麼高大偉岸,他是一個非常樸實謙虛的人,而且主意很正,回國回到長春地院之後,他在地質宮頂樓開了個咖啡屋,這是沿襲英國作風,一邊喝咖啡一邊和各位教授嘮嗑,交流探討(現在那個咖啡屋已經是不見了)。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才最好,所以他做事迅速、專註、投入、熱愛,不喜歡繁文縟節,別的啥也不管,只管加速,最後遺憾地倒下了。


你要讀研選方向,心裡真的討厭哪個方向,覺得它就是垃圾或者乾的就是忽悠人的事情,你就不要去選。你真的喜歡哪個,你就去持之以恆地做。

如果你拿不定主意,我建議你就選你最害怕的那個,能令人害怕的事物它也是宏大而清晰的,能令你害怕的也能令許多人害怕,戰勝了它之後,你的機遇和道路選擇會更多。混亂懵逼的東西則通常讓人討厭,而且越走越窄。我見過學地球物理的人成為國之重器,也見過學地球物理的人最後走火入魔研究老莊周易。

盡全力掌握至少一種數值計算方法並能進行應用,盡全力學習連續介質力學的至少一部分(如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流體力學等),盡全力掌握至少一種程序設計語言並具備編程能力,盡全力掌握最優化方法並進行應用,盡全力學好英語,盡全力參與岩石物理實驗相關的內容……但做這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關鍵是要把眼光定在地球深部,但立足點要基於現有的前沿,從中找到一個科學問題和研究方向。這需要有人來進行啟蒙,就像仙人蘸水往你腦門上一點,之後你就逐漸透亮。我很幸運遇到了這樣的啟蒙。


我認為地震學已經是地球物理學的細分。

一般來說理論地球物理(理學)分為固體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

國內現行的本科教育中大部分是沿用地球物理的稱謂,但往往只教授固體和空間中的一個方向,當然也有例外。

如果你提的地球物理學指的是理論地球物理(理學)而不是勘探地球物理(工學),那麼地震學包括的天然地震學即為理學,人工地震學則屬於勘探地球物理的範疇。

據我所知,地球物理學無論哪個方向(重磁電震,近年來還有地熱)對數理的要求都很高。當然不會高過物理專業。

除此之外,地球物理學者數值計算的能力也很重要。

答主即將大四畢業,必須承認在這門學科面前仍然是個小學生。因此非常樂於見到有識之士指摘討論,希望能共同進步。


地震學是地球物理的分支。一般來說固體地球物理分重力、地磁、地電、地震四大方向(所謂重磁電震)。地震學分天然地震學和勘探地震學兩個大方向。

勘探地震學以去石油或者油服公司為目標,少數留在院校從事科研。具體就業情況和你畢業時的油價狀況息息相關。如果從事研發會舒服些,但是一般要求博士畢業。如果在油田現場,一般比較苦--不過如果是外企,去油田現場補貼相當可觀。

天然地震學以從事科研工作為目標,一般是在地震局和院校工作,博士起步。去石油界也有一些,畢竟天然地震的方法和勘探地震學的基礎知識類似,數理訓練也還比較足夠。尤其是頁岩石油氣產業中的水壓裂地震基本就和天然地震學共通了。

天然地震學一般又分震源和結構兩個大方向。震源研究地震的物理過程,比如地震怎麼產生、破裂等問題。結構是研究地球介質的性質,一般是使用各種成像方法。國內後者似乎是比較主流,而且很多是為構造地質服務。震源機制屬於震源研究類的,不過因為指示了大地應力分佈情況,所以也可以為構造地質服務了。

初級的天然地震學其實對數理的要求還好,只要知道信號處理、反演理論等知識就差不多了,對寫代碼的要求反而比較高,因為數據處理很多。所以其實學天然地震學還有個常見的出路--轉碼農。當然你不能天天只跑別人已經寫好的程序。

雲南是個研究天然地震的好地方。雲大現在的師資力量相對還比較薄弱,不過我覺得未來可期,畢竟雲南坐擁這多小地震和複雜的地質結構。


是什麼想不開讓你來石油發展……


地震學已經是地球物理學的一個方向了。

震源和構造對數理要求很高的

具體什麼方向要看你讀研院校的導師做什麼方向,每個學校每個科研院所,每個課題組都不同的,老實說其實沒有哪個方向更香一些,都差不多。


看了一下長安大學的,不知道李貅老師退休了嗎……

天然地震的都很少去油田的,可以考慮去油儲地球物理,好像中石油和斯倫貝謝也都開始招人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的天然地震做的挺多的了,但是現在都是跑野外布臺,真正搞震源機制的老師也不多。


建議轉專業

因為地球物理下的地震的方向

目前有三個主要的方向

第一 本科畢業轉行

第二 碩士畢業轉行

第三 博士畢業轉行

不能拿100個人裏有1個成功取得教職就說就業形式很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