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性」與「陽性」的表述常見於對某些體徵和實驗室生化結果檢查的描述。就體徵(也就是醫生通過觸/叩診、視診、聽診的方式得到的就診者的身體狀態信息)而言,@NTT說得沒錯,對應的就是「有」或者「沒有」,比如看到「毛細血管搏動徵」的現象就是「毛細血管搏動徵陽性」,否則就是陰性。有時陽性程度還會分級,比如脾肋下未及記作「脾(-)」,若存在脾腫大,則根據相應的腫大程度記錄為「脾(+)/(++)/(+++)」。

實驗室生化檢驗而言,檢驗方式是身體所採標本所含物質與化學試劑的反應,而反應牽扯到試劑的靈敏度、物質濃度(忽略環境因素)等因素,因此,就算用同一個標本不同實驗室得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這也是醫院之間不全採信彼此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原因之一),所以,這個「陰性」或「陽性」就是在說「測得」或「未測得」。就算「測得",也不一定」真含有「,因為會出現「假陽性」,比如標本混入幹擾反應的雜質;就算「未測得」,也不一定「不含有」,因為會出現「假陰性」,比如化學試劑失效、身體物質失活。為了盡量減少假陽性(提高檢驗特異度)、減少假陰性(提高檢驗靈敏度),醫學檢驗學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研發合適的試劑,可是,這種問題還是始終存在的。

所以新開了一個答案。應該還有不全之處,請小力批判,咱們繼續討論吧。謝謝talich老師~

醫學檢查中,應該也是用各種試劑和試紙做檢查吧,應該是:

陰性,表示與試劑沒有發生反應(negative),表示體液中不存在相應的抗原。

陽性,表示與試劑發生反應(positive),表示體液中存在相應的抗原。

wu changwei指出 :

1、太過狹隘,醫學檢查不僅包括生化檢查,也包括一些體格檢查,如果按照你所述,就沒涵蓋;2、對陰性、陽性醫學意義的判斷不是特別準備,就生化檢查來說,有些陽性檢查結果不好,如HBsAg、尿糖等,但也有部分結果是好的或需根據具體進行判斷,如HBsAb、抗丙肝抗體等。如果是體格檢查等則多為不好的結果,如移動性濁音,諸多病理性神經體徵等。感謝指正,希望有助於樓主的理解!


陰性 = negative陽性 = positive

個人猜測:

陰性和陽性對應的 negative 和 positive 是統計上的那個 negative 和 positive。

negative 就是說,樣本(sample)和對照組(control)之間區別不顯著,後者一般是正常個體/野生型。而 positive 就是說樣本和對照組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區別。

又,經 @Luxenius 指出,在具體醫學檢查時,已經不是在研究階段時的對比實驗,而是經實驗得到的具體的判別指標(統計裏的分類器),來對檢查結果進行分類。分類所用的類別,就借用了統計實驗裏的陰性和陽性的說法。


簡單理解,即為「有」或「無」的意思。
檢驗裏常有陰性 陽性之分 一般是對化驗指標結果的判斷 例如某種抗體陽性(陰性)某種成分陽性(陰性) 但要判斷陽性陰性的好壞是由你所檢測指標的參考值決定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