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躍踴回答


1.《十一種孤獨》 理查德·耶茨

只能說孤獨的人寫孤獨的書。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揚·馬特爾

很多人看了電影就不再看原著,沉迷於派的故事到底有幾個版本,幾種寓意。李安導演拍得很好,但不妨看作原著基礎上的另一種創作,建議看完電影也可以看看書,如果喜歡的話。

「你很快做出了草率的決定。你打發走了最後的同盟:希望和信任。瞧,你打敗了自己。恐懼只是種印象,卻戰勝了你。」

3.《當我在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村上春樹

以前讀《挪威的森林》看不懂,只從大師的作品裡看到色情猥瑣,一度對村上無感。讀完這本書不光撿起好感,懶癌晚期最大運動是散步、持續性不喫早飯的我開始早起晨跑,雖然只堅持了幾個月。orz

「跑長於平日的距離,讓肉體更多地消耗一些,好重新認識自己乃是能力有限的軟弱人類——從最深處、物理性地認識。」

「隔在健康的自信和不健康的輕慢心之間的那堵牆,非常薄。」

4.《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

初讀平淡,越到後面越能理解這本書的經典,讀完之後還能久久回味。如果世界是荒誕的,那麼無動於衷也許是最好的自我保護。然後可悲是,連這無動於衷也要在荒誕中被毀掉,

「他很生氣地走了。我真想叫他別走,向他解釋我希望得到他的同情,而並非他的強硬辯護,如果我可以說的話,也就是自然而然、通情達理的辯護。」

5.《逃離不平等: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起源》 安格斯?迪頓

這本書的縱深感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這本書我讀得很慢,當你站著人類發展的高度去看待時代的浪潮,去看待不平等這件事的時候,實在是一種宏大的美學和悲憫。

「當一部分人從貧困、匱乏、疾病及死亡中逃脫之時,另外的人則繼續停留在這些漩渦之中。」

「實際上,在前現代社會,這種生活改善的進程突然被某種致命威脅扼殺的例子不勝枚舉。對於今天的成就,我們當然可以慶祝,也應當慶祝,但是,我們沒有理由盲目樂觀。」「逃離苦難是人之天性,但是這種欲求卻經常無法實現。」

以上。


我很少在讀書之前,刻意去想,這本書是不是特別好我才會去讀。只是覺得,讀書這件事,切不可功利化,以一種消遣的態度,有時反而會讓你更加篤定和有收穫。

純屬個人愛好吧,著迷於《麻衣神相》,睡前總會翻那麼一兩頁,久而久之,竟也發現自己在相學方面的「天賦」,有事竟也可以為他人解些迷惑。

這樣的讀法,自覺有趣。


一本《紅樓夢》《且聽風吟》《霍亂時期的愛情》《葉凱捷琳娜大帝傳記》和隨時翻閱的《千家詩》《納蘭集》《詩經》,都是非常喜歡的書。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總鍾情於北島那句: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現在真的感慨萬千,想想曾經鍾愛過,遺忘過的那些,現在拾起來,無不承載著過去的種種美好。就如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內涵,重拾昔日美好。


《圍城》《我們仨》《邊城》《白鹿原》

最近在無意中讀了儒爾凡爾納的《神祕島》,才發現小時候就讀過他的書,那時候超級超級迷戀海底兩萬裏,只是那時不關注作者是誰。嗯,對我來說凡爾納的小說我認為就是十九世紀的三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