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類似的說法還有文字的張力,文章的張力,這裡你提問詩歌的張力!是有共通點的

專業學術方面我講不好

我可以給你形容和分享一下那種感覺

怎麼說呢

你想想跳跳球,心電圖,芭蕾舞,彈簧啥的

就是具有往外張的,但最終都有回歸的,在一段特定範圍內上上下下,撩撥感染你的心的東西

就是張力啦

下面那個回答我看了,他說的挺好,但是強調向心力和回歸,我覺得說反了!張力恰恰是強調離心力的!

就是你小時候吃口香糖,吐在手指頭間一開一合的玩,唉呀媽呀是不是太噁心了?就是你讀一篇文章,甭管是不是詩歌當然也包括詩歌,他給你的心理感覺是,有一個內核在不斷往外蹦,擊打你的心弦,讓你的心臟被撐得變大變空了然後得以接納很多你不熟悉但又非常感到新鮮感和吸引力的東西!這種感覺就是詩歌的張力帶來的!

詩歌的張力也可以說是文章文字的張力,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你的內核也就是主旨,中心思想結實有力,令人深信不疑,無比共鳴!一個是你的表達能力,也就是闡釋這個中心思想所用到的各種辭彙,語法,語意,文字邏輯等等文字相關的一切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誘惑力!

張力是強調後者,但前者是根!後者體現張力,也就是作者的表達讓你好像上天入地了一般,好像離經叛道(中心思想)了,但每次都確實聚焦著!讓你在包裹著中心思想的字裡行間跳起了芭蕾舞的感覺!

我覺得我的形象思維好一點,你看跳芭蕾的,我也小小學習過一點點芭蕾,他們每一個動作都攢著一股勁兒在人體重心,然後向外掙脫著甩著完成了一個個優美動作,那個向外的力道就是張力!

對於文字文學來說,他的張力是給你想像的空間,詞語句子和意義的搭配構築一個具有結構感的東西,你可以在這個詩歌王國自由夢想,酣暢淋漓!

詩人創作詩歌,讀者閱讀體悟詩歌,兩者像是在一起跳了一場芭蕾舞或者什麼別的舞蹈!詩人是帶領者,帶你飛揚穿梭,帶你自由探索,給你一個美好的世界,用文字解鎖世界,你跟著語意意境去到了曾去過或不曾去過的地方,你走出去越遠,就代表越有張力,等你涉獵歸來,感到一份踏實愉悅的滿足感!這個過程你越是驚嘆驚艷,就代表越有張力!

最後打個廣告

請關注一下我的公眾號:水熊貓的小詩畫

http://weixin.qq.com/r/RUivtzDEtG3LrXTU9x1X123 (二維碼自動識別)

裡面有很多詩歌

你可以來看看和感受下有沒有張力


我從一個角度偏頗地說說我的觀點。

我以為,詩歌的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對語言的開拓。這就是說,詩歌要在日常語言和語法之外另有一種表達。這種表達有違常識卻不違直覺。如果達成這一點,那麼在常識和直覺之間所形成的矛盾就叫做詩歌的張力。

試看:「香稻啄余鸚鵡粒,梧桐棲老鳳凰枝」

此句形象生動,令人印象深刻,但仔細分析卻發現這語言「不知所云」。什麼叫做香稻啄余?什麼叫做鳳凰枝。我們說不明白,心下卻有一番印象在。這可看作詩歌張力的一證。

更為經典的是下面這句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這裡我不做分析了,可自行琢磨。

現代詩歌中這種現象有時更為鮮明。試看海子《抱著白虎走過海洋》全文

傾向於宏偉的母親

抱著白虎走過海洋

陸地上有堂屋五間

一隻病床卧於故鄉

傾向於故鄉的母親

抱著白虎走過海洋

扶病而出的兒子們

開門望見了血太陽

傾向於太陽的母親

抱著白虎走過海洋

左邊的侍女是生命

右邊的侍女是死亡

傾向於死亡的母親

抱著白虎走過海洋

你感受到了什麼?印象鮮明,卻「不知所云」,有所表達,卻看不真切。每一句話似乎都能理解,組合起來雖然不懂,卻能感受到一種冥冥之中的微妙情緒。這也許就是詩歌的張力。

宕開一筆,人們常說「詩無達詁」,意思就是說詩歌沒有辦法解釋清楚。那麼詩歌為什麼解釋不清楚呢?我想就在於詩歌的張力:有違常識,不違直覺。因為不違直覺所以並不是胡言亂語,因為有違常識所以難以統一人們的理解,進而造成了在每人心中自成一種風景的「詩無達詁」的現象。

總之,我所以為的「詩歌的張力」至少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為「有違常識卻不違直覺的表達」。


感染力,對讀者情緒的衝擊


什麼是文字的張力??

www.zhihu.com圖標

我只是個純業餘愛好者,這裡有比較專業的解答。


瀉藥。張力在物理學上的解釋是: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往白了說就是物體反抗伸張變形的力。同理帶入到文學中就是欲散而凝而不散,一個中心思想用各種修辭去天馬行空的抹除這個核心思想,但最後只是將他隱藏了起來。鄙人陋見,請指教。


張力,本意就是水面讓水滴凝聚圓潤而不分散的力量。

同樣的,詩歌具有張力,就說明這首詩全篇對中心觀點的凝聚感十分強烈,比如致橡樹通篇圍繞著愛的闡述,這就是具有張力的詩歌。

前些年近現代抽象主義莫名興盛,外行也紛紛效仿,寫的都是驢唇不對馬嘴,所以張力就可以用來衡量詩歌的中心主旨是否明確,有沒有在某些句子中偏離出主題的效用範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