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可以看成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過渡呢?


謝邀哦。emmmmm……首先,思考了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在理論層面來說,是對立的關係。

浪漫主義是人文精神的升華,強調的是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它可能是實物,也可能是虛無縹緲的。

現實主義則是對客觀世界的表述,強調的是觀察,邏輯,形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發生的是必然存在的。

而理想主義,是基於現實基礎,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也可以稱之為 烏託邦主義。然而理想嘛,又是以精神層面為核心的,與信仰有關的。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它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過渡吧!

這是從過程中分析,或者是理論層來看,倘若從結果來說,現實主義絕不會認同浪漫主義,理想主義也不會與現實主義站隊。所以,理想主義再怎麼過渡也不可能變成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從這點來說,我覺得它也不算過渡了。

話外,我覺得這個話題挺有意思,哈哈,反觀自己,平時做事我覺得我不是個理想主義者,我不追求完美,現實主義嘛,我覺得還行,起碼說起事來,必須是有理有據。浪漫主義算不上。可能我是個自由主義。哈哈哈


毛姆的小說中都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 但理想主義的背後是懦弱和無奈


命運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 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類的歷史就是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經歷苦難,英勇鬥爭的歷史,人類以之一路走來,必將以之勇往向前,這是歷史必然性(或稱天命,天道)。歷史必然性決定了人性(或稱人道)的取向,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能動性,人性是歷史和時代賦予人的使命和擔當,只有全身心地投身社會,肩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使命和擔當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必然性。

從根本上影響我們,引導我們走向自強不息的是這樣的人: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熱情,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柔和畏威,靜守恬和,他們能將和氣,愉色,婉言推己及人,沉著,進取,專一;他們是擁有愛,信念和自由的人,獨立的,沒有被金錢和外物異化的人,是達到生命本質的人——真正的人;他們的是我們生命中的生命,是道德和文化的傳承者,時間距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生命中的生命更加偉大,崇高和莊嚴。如果把道理解為順承,創造新生的過程,那麼德就是孕育,養護新生的能力,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道育德,德護道,改變我們命運的必然是道德的力量,深沉厚重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

當妄念和誘惑襲來,當我們面臨利慾和驕傲自滿的漩渦,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杜絕和遠離,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道德經》「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聖人去除走極端,去除奢侈,去除耽於安逸。)孔子曾問道於老子,老子諄諄告誡:「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聖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即以告子,若是而已。」《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最謙虛的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最有進取心的。毛主席說過:「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首先應該從戰士作起——為爭取美好的新生活英勇鬥爭的戰士,我們向普通的勞動者學習的還很多。

中國有千百萬畢生勤苦,不恥勞辱的勞動者,中國有最優秀的工人,這就是大道之源,大道之基。《禮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道者,聖人行之,賢人順之,仁者愛之,智者從之。《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易經》:「君子以果行育德。」只有行,才能知道,只有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作人才能明白。天下大事做於細,天下難事做於易,做事首先要克服眼高手低,莎士比亞說得好:「有一類遊戲是很喫力的,但興趣會使人忘記辛苦,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堅苦卓絕的精神忍受著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

行就是勇於實踐,毛主席在《實踐論》中引用列寧的話指出:「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行就是腳踏實地地奮鬥,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告訴我們:「 只能永遠把艱辛的勞動看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穫的指望,也心平氣靜地繼續耕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是《道德經》所說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思想始終落後於現實,在實際鬥爭中生活和勞作的人們永遠是平凡世界中的無名英雄!


理想主義是思想,當被思考是時還沒有什麼力量,即使是被最執著和最有熱情的人所思考,那時理理主義的並不純粹,不堅定,只有一個人的具備純潔本質時,與這些思想和信念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拒不可擋的力量


看你想用這個概念界定什麼,如果是作品風格,更多是「傾向於」,沒有太分明的標誌,也大可不必這樣劃分。作家更不用這樣打標籤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