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可以看成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过渡呢?


谢邀哦。emmmmm……首先,思考了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理论层面来说,是对立的关系。

浪漫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升华,强调的是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它可能是实物,也可能是虚无缥缈的。

现实主义则是对客观世界的表述,强调的是观察,逻辑,形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发生的是必然存在的。

而理想主义,是基于现实基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可以称之为 乌托邦主义。然而理想嘛,又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与信仰有关的。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它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吧!

这是从过程中分析,或者是理论层来看,倘若从结果来说,现实主义绝不会认同浪漫主义,理想主义也不会与现实主义站队。所以,理想主义再怎么过渡也不可能变成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它也不算过渡了。

话外,我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哈哈,反观自己,平时做事我觉得我不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不追求完美,现实主义嘛,我觉得还行,起码说起事来,必须是有理有据。浪漫主义算不上。可能我是个自由主义。哈哈哈


毛姆的小说中都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 但理想主义的背后是懦弱和无奈


命运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类的历史就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经历苦难,英勇斗争的历史,人类以之一路走来,必将以之勇往向前,这是历史必然性(或称天命,天道)。历史必然性决定了人性(或称人道)的取向,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能动性,人性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人的使命和担当,只有全身心地投身社会,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必然性。

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引导我们走向自强不息的是这样的人: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热情,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柔和畏威,静守恬和,他们能将和气,愉色,婉言推己及人,沉著,进取,专一;他们是拥有爱,信念和自由的人,独立的,没有被金钱和外物异化的人,是达到生命本质的人——真正的人;他们的是我们生命中的生命,是道德和文化的传承者,时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生命中的生命更加伟大,崇高和庄严。如果把道理解为顺承,创造新生的过程,那么德就是孕育,养护新生的能力,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育德,德护道,改变我们命运的必然是道德的力量,深沉厚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当妄念和诱惑袭来,当我们面临利欲和骄傲自满的漩涡,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杜绝和远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道德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圣人去除走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耽于安逸。)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老子谆谆告诫:「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即以告子,若是而已。」《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最谦虚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有进取心的。毛主席说过:「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首先应该从战士作起——为争取美好的新生活英勇斗争的战士,我们向普通的劳动者学习的还很多。

中国有千百万毕生勤苦,不耻劳辱的劳动者,中国有最优秀的工人,这就是大道之源,大道之基。《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道者,圣人行之,贤人顺之,仁者爱之,智者从之。《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易经》:「君子以果行育德。」只有行,才能知道,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作人才能明白。天下大事做于细,天下难事做于易,做事首先要克服眼高手低,莎士比亚说得好:「有一类游戏是很吃力的,但兴趣会使人忘记辛苦,有一类卑微的工作是用坚苦卓绝的精神忍受著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

行就是勇于实践,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引用列宁的话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行就是脚踏实地地奋斗,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告诉我们:「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思想始终落后于现实,在实际斗争中生活和劳作的人们永远是平凡世界中的无名英雄!


理想主义是思想,当被思考是时还没有什么力量,即使是被最执著和最有热情的人所思考,那时理理主义的并不纯粹,不坚定,只有一个人的具备纯洁本质时,与这些思想和信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拒不可挡的力量


看你想用这个概念界定什么,如果是作品风格,更多是「倾向于」,没有太分明的标志,也大可不必这样划分。作家更不用这样打标签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