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真的很不好看啊,太假了吧


說說我身邊所發生的、跟這三位作者相關的事情吧。

1、一個同事看了張嘉佳執導的《擺渡人》哭成淚人,而我看了那電影想睡覺。

2、我那跟我同歲的堂弟,非常喜歡大冰,家裡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而我看了大冰的書名就不想翻開。

3、因工作關係,親眼見證了劉同的粉絲羣體多麼龐大,而且以女學生(包括中學、大學生),或職場新鮮人為主。而我卻只聽說過劉同發過一本書,叫《誰的青春不迷茫》。

4、我老婆在大學和剛畢業時,也買過劉同、張嘉佳的書,還放在家裡,不過我沒把他們搬進書房,之前認為這些書跟我書房擺放的《資治通鑒》《毛選》等嚴肅文字格格不入,暫時放在角落裡喫灰。

仔細看看這羣喜歡三個作者的羣體,可以總結為幾類(簡單來個讀者畫像):

1.處於青春迷茫期的年輕人,如學生、職場新鮮人。

2.學歷不高,但又喜歡看書,尤其是直白的小說或散文。

3.比較感性、敏感,有文藝範,以女性為主。

我曾經的看法也是,覺得這些讀者很膚淺,怎麼看這些QQ簽名似的文字,矯情而無實質內容,思考不夠深刻,有點無病呻吟。

大丈夫,讀書應該《資治通鑒》《史記》《毛選》《白鹿原》《萬曆十五年》……

直到我那天因為工作關係,支持了劉同的簽售會。在讀者互動環節,有一個粉了他十年的女孩,跟他表明心跡。對他說,同哥,我從初二開始讀你的書,你的文字給了我很多指引和力量。之前我只是讀了中職,後來我經過努力考上了本科,過程中想放棄,但你的文字給了我很多的鼓勵。謝謝你。(大體意思如此)

那一刻,說實話,在感動之餘改變了我對這些作家的偏見。

我們很多時候都陷入自我的偏見裏,顯得傲慢。

其實,是陷入了一種狹窄的視角里,獨自驕傲。

這些迷茫的青年不就是我們以前的樣子嗎,只是我們長大了、成熟了,就反過來嘲諷他們幼稚膚淺?而劉同他們與我們不同,始終是以過來人的身份,以青年人的視角,向他們娓娓道來,學業、愛情、職業等等的迷茫,應該怎麼面對和處理。這不比我們這些自認為高級的、深刻的人,崇高多了嗎?至少他們開放、坦誠和善良。

另外,不是每個人都讀的懂史記、讀的進去白鹿原。有人用他們接受的文字和風格,去說明一些深刻的道理,教會他們人生的態度就夠了。中國有本科學歷人數僅佔總人口的5%不到,學歷低的羣體,也自然平等地享有獲取知識,認識人生的權利和機會,至少有這麼些人願意把時間花在讀書,而不是網遊、賭博上,不也挺好的嘛,至少開卷有益嘛。

我覺得自己雖然不會成為他們的粉絲,也不會去沉迷讀他們的書,但是完全理解他們的讀者所處的階段,也尊重他們喜歡這些作家的權利。


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出名、能出書,能上電視,能說幾句會流行的俏皮話的人,都是名人,都是著名作家,都是可以崇拜的。

很多人,並沒有選擇接受的權利和拒絕的權利,或者說意識。

然後,他們會認為你並沒有評價和非議的權利,因為你不夠人家出名、你不夠人家有才,你不夠人家粉絲多……

反正你沒有干涉人家喜歡的自由的權利。

比如,對於一年也不一定有一個人考得上清北的縣城的中學生而言,「北大最帥雙胞胎」苑子文、苑子豪,簡直就是夢幻偶像。

畢竟這哥倆是北大的啊,雖然知乎上清北的一大堆,但對於廣大的中國而言,清北依然是絕大多數人考不上的存在,不是每個人都能親身接觸過他們的。

反正,如果你不是清北的,沒有少年成名,沒出過什麼書,敢嘲諷這哥倆,很容易被人當作酸和嫉妒的。

當然,如果你有更高級的偶像、品位和愛好,處於鄙視鏈的更高層的話,你會對有些人不屑一顧。

但沒辦法,這世界人太多了,不是每個人都有很高的資質和品位的。

有些人,你看不慣、或者看不上,有時候也很無奈啊。

再爛的人都有人粉,

你看起來是坨shit,沒準人家覺得是蛋糕呢。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各取所需吧。


知乎現在以反大冰反雞湯為主流,誰要是說喜歡大冰劉同的書那就好像暴露了自己幼稚可笑沒審美。何必呢?

他們的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了年輕人在某個時間段上的心境。人逐漸成長,壓力不斷變大而自己還沒準備好承受,又自尊心強,沒臉跟別人吐露這種彷徨惆悵,這時候劉同他們的書就是一個懂他的作品,為他解語給他打氣,陪伴著度過這個青春尷尬的時期。他們的書受眾也基本都是二十左右初成年的年輕人,這比較能說明這個問題。

人長大了成熟了,會避免提起年少時自己的矯情與淺薄。可這些書卻還保留下來,所以書就成了被嘲諷的對象。其實你們看不起的是那個愛狗血劇愛瑪麗蘇愛明媚憂傷愛暴躁瘋狂的幼稚的青年,那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或長或短經歷過的青春尷尬期。

年輕迷茫的人一批接一批,所以受眾一直有。我們這代已經長大了,不愛看也就不看了,何必再回頭罵呢?


我喜歡張嘉佳,還是高二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就喜歡他的文字,怎麼說呢,可能非主流一點?大學以後就很少看了,甚至不想,因為無病呻吟。個人觀點,不同的勿噴


四個問題,直白的告訴你他們好不好!

他們好不好?

不好。

但是有沒有愛過?

有愛過。高中時候愛不釋手,這個不可否認。

那為什麼不愛了呢?

大學之後看了一次餘華,進去了嚴肅文學的世界,那種感覺就是跟以前看書的感覺不一樣。這個還需要裝嗎?這不是全民共識嗎?

『有人會說哇,你為裝13也太拼了吧!是不是嚴肅文學就是高端文學,是不是嚴肅文學就是陽春白雪呢?

『那我沒辦法,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有心者硬要將我對文學的敏銳性當作陰謀論,我為沒得辦法

為什麼嚴肅文學帶給人的就是感覺要深呢?

這個可能就是人家寫的好吧,看了平凡的世界,他們的愛情,再看看郭敬明,他們的愛情。這個需要跟風嗎?

我讀完,這種差距感是油然而生的,並不是人人說他們不好,我才覺得不好。

我覺得,不客觀的評價,就是所謂的跟風的前提是,沒有看過就瞎說,沒有體會就發表。

但是我不是,這種真實存在的差距感是什麼也頂替不了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時期不同然後感受也不同?

這個也是對的,但是並不妨礙當我覺得他們不好。相比較於,震撼感,還是後者帶給我的要強烈的多的多。

對於我來說,這個真的沒必要跟風。

並不是浪潮沖向你的時候,你逆流而上就是明智,你看透世俗去用自己的心思猜本質,就是真實的。

也許對於部分人來說,確實是跟風,你踩我也踩。

不過我想,作為品味過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學,我想我有資格討論一下,我對於這兩種不同的文學類型的評價!

當然並不是否定他們的文學價值,即便是網文,也是有文學價值的,我覺得我不配否定他們。

就像小時候,數鴨子就是最棒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