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歷史記載就


鼎又不是全都非常重,司母戊鼎重達832.84千克,是已知最重的鼎,但這也只是少數罷了。

像大克鼎,重201.5公斤;大盂鼎,重153.5公斤;毛公鼎,重34.7公斤……

項王舉的鼎可能就是在大盂鼎和大克鼎之間,150公斤到200公斤左右,而這個重量級是有可能做到的事,它並沒有超出人類極限。


鼎在上古只是一個很常見的器物,大小不一,不是非得舉按噸算的大傢伙。

那句「力能扛鼎」,只是說他力氣大,就像有人誇你——這體格,能扛大包——不是說你乾沒幹過扛大包的活,單純就是誇你力氣大。

當然,無論你有沒有幹過搬運工,這輩子總搬運過幾回類似「大包」的東西。

所以,項羽這輩子雖然不怎麼長,但搬過幾次鼎應該怎麼樣也是幹過的。


首先,大多數鼎不是現代人想像的那麼重。一般就100多斤,已經算大的了。

第二,古代沒有特別重的其他東西,並且是優雅的,來形容。總不見得說這個人能扛幾袋麥子吧?這還是貴族形象嗎?貴族肯定要用貴族的器物來形容啊。

所以,力能舉鼎,只是形容力氣大,至於是否舉過,所有力氣大的人應該都可以舉起。


記得應該是看 @渤海小吏 講歷史的時候提到。史書中記載的「力能扛鼎」並不一定是這個人真的扛過鼎,而是在說這個人德行不好。

因為從九鼎出現之後,鼎就代表著天下。說一個人力能扛鼎就說說這個人能把整個天下的德行都扛在自己肩上,但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幾乎不可能的;而那些真正能夠撐起整個天下德行的人並不會去做扛鼎這件事。所以史書上評價一個人力能扛鼎時並不是誇這個人力氣大,而是說這個人沒有德行。

順便安利一下 @渤海小吏 的公眾號,是以戰爭為脈絡來講歷史的。

看了之後收穫很大,腰不酸腿不疼一口氣能上七樓了


力能舉鼎是個形容詞 九鼎是國家政權的象徵 在形容這人力氣大的同時 暗示他是要爭霸天下的英雄 一種修辭手法 總不能說他力能搬磚 力能挑水吧


無法考證。

史記裏記載就一句話,力能扛鼎。

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鼎這玩意分大小,而且越大的鼎越尊貴,所以不論商周都會拚命在鼎的重量上較勁。因為這是一個國家鼎盛的標誌。

我無法從史料裏查到項羽舉鼎的記錄,同樣,對於那些動不動說項羽舉起千斤鼎甚至單手三起三落的人。

我想問,你知道千斤鼎意味著什麼不?

這玩意是國家之重器,不是馬路邊得垃圾桶,項羽就算真的舉起來,那他得先能找的到!

這玩意就算有,那也得在鹹陽,如果說項羽進鹹陽為了炫耀武力舉鼎我還信,在他進鹹陽前,我特想問,他從哪找的鼎?


沒有。史書記載就是簡單的力能扛鼎四個字,這四個字並不是說項羽真的舉鼎過,只是形容力氣大。

別的關於項羽舉鼎的記載大都是描述他在鄉下一位頗有名望的人家裡,舉起了一口千斤鼎,技驚四座,從此眾人拜服,跟他建功立業。但是大家仔細推敲一下,當時還是秦朝,一位連皇親國戚都算不上的鄉紳,家裡竟然能擁有千斤鼎,他不怕被殺頭嗎?李斯家裡也不可能會有千斤鼎啊,這種重器只可能被天子置於廟堂之上,怎麼會在百姓家裡。


項羽之前還有一個舉過鼎的人叫贏盪,這個比較慘。

可能項羽舉的鼎沒那個那麼重?


這個問題已經不可考究真實性了。因為司馬遷的史記自問世以後就被人多加註解,甚至有人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喜好奇聞異事,不喜歡平平記載,其中還有些是司馬遷自己註明不可考究,但自己也不能把握是假的。

然而這也沒辦法,因為司馬遷是在監獄裡完成史記的。大多數資料是由父親與兄弟之類的人在外幫忙收集。而南方在唐朝以前就一直盛行項羽的崇拜文化,到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跟兒子李世明都喜歡曹操,纔在國家推崇三國崇拜文化,南方的項羽崇拜文化就此落於三國時代的諸多人物故事之後。

很可能當時司馬遷的家人在南方接觸到了項羽崇拜文化纔有了霸王舉鼎這個故事。畢竟古人吹噓一個人戰鬥力強大的基礎要不是力氣大、就是智商高。

當然,我們也不能全怪司馬遷。畢竟資料是別人收集的,他本人也離楚漢戰爭時代有幾十年的差距,多數故事也只能藉由後世資料撰寫,如果真的不足也只能腦補。


其實項羽到底有沒真的舉過鼎,這個真的沒那麼重要,只不過是想凸顯項羽的力氣大這一點而已。而我個人的傾向就是項羽未必真舉過鼎,畢竟人沒事舉那玩意幹嘛?前一個舉鼎砸死自己的墳頭草還在飄呢,項羽雖然是個莽夫,但也不至於閑的沒事幹跟個鼎較勁。

但是項羽力大無窮以及武力過人這一點,應該是無可爭議的,一方面他的戰績放在那,另一方面打一輩子仗基本都是硬仗還沒怎麼輸過,又都是親臨第一線指揮的人,應該是相當有本事的。項羽最後一戰的百人斬個人傾向於應該還是真的,因為在冷兵器作戰的時候,氣勢有的時候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不用糾結他到底舉沒舉過鼎,知道項羽是中國歷史上勇戰派最後的輝煌,以及是中國歷史上猛將的代言人就足夠了


霸王扛鼎是有史書明確記載的,而且是有邏輯鏈的。項羽如果不扛鼎桓楚就不發兵。很多歷史的關鍵節點上,主角不大發神威是沒人鳥他的。項梁之所以能起兵就是項羽殺了殷通,還單人屠了郡府百把號人,估計項羽也是從此開始嗜殺的。後來項梁被章邯殺了,項羽通過兵變直接殺了宋義獲得兵權,這時候他的地位也是非常不穩的,必須在鉅鹿破釜沉舟以五萬破四十萬,直接幹趴章邯和王離才能穩固地位。漢高祖劉邦舉義也得斬白蛇。

而伍子胥扛鼎則是秦穆公使詐,臨潼鬥寶,實際上是軟禁諸侯想稱霸。結果也是伍子胥大發神威扛鼎,扛得秦穆公無話可說,只能釋放諸侯。也是伍子胥有這威名在前,後來楚平王要動伍家,伍子胥白髮過昭關,轉身帶著吳兵就把楚國滅了。而秦王貌似總是喜歡幹這種公眾場合背信棄義的事情,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傳了兩千年,秦昭襄王還被吐槽「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而秦武王贏盪扛鼎則是本身勇武,找了力士表演扛鼎結果搬不動,自己一時興起扛鼎成功,結果太得意砸傷了腿,不治身亡。

可見不管在哪個時代,扛鼎都是超過寶物的神跡,每次扛鼎都是可以左右人心動向的。而且形容一個人也只是「力能扛鼎」,而真正去扛鼎沒啥人閑著沒事去幹這活,你在家偶然扛起來沒人承認。而歷史上的三次扛鼎估計也有情急之下,主角在大庭廣眾之下小宇宙爆發超水平發揮從而實現的,主角不逼一下也跟尋常人差別不大。。。


不知道,但這個力氣肯定是有的,我都能舉鼎,別說項羽了。


這個算嗎?

力能扛鼎


史書上寫了,力能舉鼎,有些人說是千斤鼎。鄙人認為這個是有可能的。

古代的度衡量單位與如今不一樣。秦朝的千斤如果換算成如今的單位,如下圖

所以,500多斤的一個東西,霸王是有可能舉起來的。至於有些知友說,鼎是國家重器,一般人是沒有的,李斯家可能會有,但各位知友,你們不想想,人家霸王祖上可是楚國皇族,有個千斤鼎不是正常的嗎。

至於說,計量單位與現在的區別,正所謂,漢承秦制,唐襲隋規,百代形式。要不是中國近代被列強撬開大門,如果換成我們去撬開別人的大門,那就是一斤16兩了。


扛鼎是孔武的象徵

扛鼎和舉鼎性質不同

扛鼎是量力而行

舉鼎是自不量力

但凡有過舉重經驗的人

都明白「抓手」的重要性

既便是扛鈴這種專門用來競技的器械

不論抓舉、挺舉重心稍稍偏一點

1933年壽縣楚幽王墓出土「楚大鼎」

通高113釐米,口徑93釐米,重約400公斤

1958年主席參觀安徽博物館時讚歎說

好大一個鼎 · 可以煮一頭牛哇

大力士們完全能扛起這個鼎

但要舉起來是不可能的

太史公司馬談《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籍(項羽)長八尺餘 · 力能扛鼎 · 才氣過人

這一記載有真實性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60,305

秦武公怎麼死的?舉鼎力盡。所以項羽舉鼎可能是真的。不要覺得鼎都是司母戊鼎那種。

家裡的連環畫講項梁起兵,找了一家拉攏對象,結果人家不相信他們能成功。說我們村後面有個鼎你能舉起來我就捨命跟你幹一票。

結果就是項羽不但舉起來了還轉了幾圈,放下之後臉不紅氣不喘。人家就入夥跟著幹了票大的。雖然是連環畫,但項羽要是沒兩下子光憑王霸之氣就讓人投效是不可能的。


不要一想到鼎,就是司母戊鼎!


鼎和鼎又不一樣,誰知道項羽舉鼎是多重的


在那個時代舉鼎是一個類似於舉重的流行運動項目

大力士都喜歡比賽舉鼎

著名的除了項羽,還有秦武王-嬴盪(這個名字好有喜感,但其實那會不這麼叫),因為一次意外的舉鼎運動失誤受傷致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