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說是脾氣暴躁,但一生氣,被惹惱的時候會有想「殺死」對方的想法。「殺死」成了一種精神上的泄憤方式。(希望不要被我嚇到。)

被惹惱、被刺激或者是想起討厭的事件/人(傷害/影響到我的事,比如家人因為小事突然生氣發怒 罵的場景)

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但我想也並不能輕視它,因為在被激怒的時刻,腦海里主要剩下惱火以及「殺死」對方的願望,我本不會做出如此舉動,但上幾次,我卻於憤怒的某個瞬間在腦海中產生拿起刀揮砍的構想。(也不是砍對方,就是更傾向於精神泄憤,但終點落在「殺死」二字,現在看來大概「殺死」是唯一讓那種行為消失的方式...)

我童年的恐懼可能是 突如其來的(對我來說)發怒/意外,我也不確定暫時也想不起來是什麼,希望能得到提示...


我暴力分析下,想殺死對方的想法和攻擊性是有關係的。

就好像是,面對一個令人生氣的人時,殺死是唯一的願望。

如果脫離開題主的問題,面對一個令人生氣的人時,我們可以有很多辦法——逃離這個人,嘲諷這個人,激怒這個人,和這個人打一架,或者,徹底消滅這個人。

也可以是轉向自身的攻擊性——自責,覺得討厭別人是自己的錯,自己不應該討厭、生氣。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只剩下「殺死」這個辦法呢?

或許是沒有學會別的辦法。

或許是題主的成長環境裏,當人與人產生衝突的時候,只能是殺死和被殺死的關係。在一個衝突中,必定是衝突的一方消滅了衝突的另一方。因此沒有其他可能性。

這可能就是題主說到的童年的恐懼——突如其來的發怒。人的發怒、生氣這些情緒對童年題主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就好像是在童年攝入了很多無法消化的憤怒,在成年後以類似的方式浮現出來。


恐懼和憤怒是共存的,可能當時更強烈的是恐懼,你主要感覺到了恐懼。

看了你的描述,我感到一種極度憤怒,似乎又不能或者不能很好的的表達出來,攻擊出去。在你的精神世界所發生的,好像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消化和引導你的憤怒


很想知道,在過去的這段時間、這個問題是否曾經不存在過?或至少情況比較沒有那麼嚴重的時候? 也很想知道,如果「也不能說是脾氣暴躁,但一生氣,被惹惱的時候會有......」這個問題解決了,你注意到的第一個差異會是什麼?如果你願意真心為改變自己的這種想法而努力、你可能做的第一件小事會是什麼呢?


你所說的兒童心理狀態,其實並不是與成年人的心理狀態完全分離,孤立存在的。人的心理狀態如同樹木花草一樣都是從種子發芽慢慢長大的,所以人長大了,兒童時期的心理狀態並不是被替換了,而是成長了,升級了。


這種心理並不是病,每個人遇到情緒極大變化的時候,都有過這種體驗,尤其是在青春期。在青春期,情緒激蕩與父母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也會出現殺死父母的邪念,出現這種想法並不可怕,而是出現這種想法後的處理卻非常重要。比如,青春期一旦出現殺死父母的念頭,立刻正面而來的卻是對父母愛的深刻覺醒,內心深處會深刻思考父母與孩子這種至親關係到底是什麼意義,進而引發出對生與死的思考,進而引發出對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思考。殺死父母,與父母的決戰,是走向自我獨立的必經之戰,許多孩子從此走上了真正的自我完善之路,懂得自我覺察、自我糾錯,對自己極端的行為逐步建立起自我管理的能力,極少數孩子或因此出現問題。

這種青少年的成長模式是我們長大後面對社會問題的最原始的行為動機,當我們憤怒的那個瞬間嘴巴或腦海里說出來想乾死對方時,絕大多數人腦海里同時會出現不能這麼做的警鈴,從而迅速使自己情緒理智下來,這個過程是健康的人格。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後者,殺死念頭同時而來的不能這麼做的警鈴,這個警鈴機製成熟起來,隨著年齡的長大和心理的進一步成熟,殺的念頭逐步就消失了


心理發展及其成熟有其自身的規律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挫折 造成創傷 所以心理成長會出現固著現象 就是心理的某個維度停留在孩子的心理水平 每個人都會有內在小孩的那一面 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何時會出現 以哪種形式呈現的區別


心理成長的過程中在某些節點上「卡」住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