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卑微的2019研一新生的提問,目前的方向是,鈣鈦礦發光薄膜。現在很迷茫在這個坑裡,要不要讀博,要不要出去工作……


生化環的情況我不是很清楚,材料我比較熟。

越是普通的材料也就越是工業上常用的材料,比如鋼、鑄鐵、鋁合金、工程塑料之類的。高端點的碳纖維就得去要求高的地方找,比如航空航天領域。

這些基礎材料發展了好多年,從高校的角度來看,已經不太好挖掘「發文章的點子」。我本科畢設做了6061鋁,研究生面試的時候老師會問:怎麼選的題,這玩意都研究爛了。

後來我果然搞了納米。

但是畢業之後我根本找不到能與我的課題對口的工作,我想靠材料混口飯吃,還是得跟這些「破銅爛鐵」打交道。

這就是材料專業的現狀,所有學校里搞得如火如荼的「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它縱然有一萬個優點,到了工業界也會因為一個致命的缺點而不能用。而這個不能用的原因paper里永遠不會說,說了文章也不好發了對吧。

材料產學研脫節的現狀如此,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到改變的。


只談個人看法和所見所聞,不對任何人進行人身攻擊。

首先說一下什麼是「坑」,生化環材的「坑」主要指不好就業、就業環境差(畢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以材料為例,將「坑」概括為五個性質:歸零性、枯燥性、內卷性、危險性、偏僻性。

歸零性:畢業後你所學的專業知識歸零。

我認為歸零主要指兩方面。

第一點指專業課的屬性問題。就拿材料專業來說,它是工科里的文科。我給大家列舉一下材料專業大三的專業課:材料物理、材料化學、無機非工學、材料導論、化工原理、粉體工程、精細陶瓷材料、熱工基礎及設備、材料合成製備與加工、材料科學研究方法。在這些專業課里,只有化工原理和熱工基礎及設備涉及到計算,其他專業課全部靠背。考試題型無非是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對於這種主觀題型,只要你考試前天晚上背了一部分,卷子上寫了字,就不會掛科,甚至還可能拿獎學金。但是,考試結束一周後,你又能記得多少呢?把時間再拉長一點,畢業後你會記得多少?你還會記得水泥的製備過程嗎?(我只記得兩磨一燒)你還記得貝氏體轉變嗎?你不會記得,這是知識儲備的歸零

部分專業課課本

第二點涉及到轉行。我記得弗蘭克楊(勸退前輩)曾經說過:學化學懂點法律,學法有用,學法律懂化學,學化學沒用。當你轉行到其他行業(我就算你記得不少東西),你的專業知識對你所轉的行業的作用為零,也就是說:所學的技能不具有遷移性。拿我自己舉例,我在大三參加了大創項目,在實驗室待過一段時間,期間我學會了壓片、燒爐子、使用球磨機、測試電池電化學性能、使用origin作圖,當我想轉行其他行業的時候,這些技能對我的幫助幾乎是零。但如果你學的是計算機(考公務員吃香)、法律、英語、商科等,學的技能具有遷移性,對你轉行有幫助。在這一點上,我也將其稱之為歸零。

枯燥性:主要指專業課、實驗報告、實驗室

對於一個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大量背誦的專業課是枯燥的,這一點在「歸零性」談過了,就不說了。說說實驗報告,拿材料專業來說,本科的實驗課有大化實驗(ⅠⅡⅢⅣ)、物理實驗(ⅠⅡ)、材料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做本科的實驗並不枯燥,枯燥的是抄實驗報告。做實驗之前,老師會檢查預習情況,他會將你在實驗書上抄寫的文字認定為預習,但究竟懂了沒有不做關心。抄實驗書是極其痛苦的,每次實驗前都要抄寫幾千字,枯燥乏味。在這裡講個小故事。曾經,啟航教育的王吉(一個考研政治老師)來我們學校宣講,他說他有個疑惑,為什麼我們學校的學生在模擬考試的時候寫字非常快,這時候教室里笑聲一片,大家回答:「抄實驗報告練的」。

實驗報告

再來說說實驗室,拿我的大創經歷舉例。我大創的課題是有關瀝青、石墨烯和電池的,這個課題是研究生學姐畢業論文的一小部分。我之所以對材料實驗感到枯燥,主要是因為耗時太久炒菜(這是實驗室學長告訴我的,他說他在實驗室里就是各種嘗試,也就是窮舉法,同時他還說,做的實驗沒有創新性,隨便換個人都能做,當然,這有點誇張)。耗時指實驗中一些步驟很費時,你需要等著,比如:球磨8h、燒爐子4h、手工研磨2h(當時磨瀝青的時候把我磨崩潰了,實在無聊只能邊看電影邊磨)、酸煮2h等,這些步驟得一步一步來,很費時間。

內卷性:大學培養的畢業生多於社會需求,這是「坑」的癥結所在

教育部設置了十三個學科門類,110個一級學科,而生化環材均為一級學科,學校每年流出這麼多的畢業生,社會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研究人員嗎?他們何去何從呢?沒辦法,大部分人只能選擇讀研,讀研的人中大部分都是隨波逐流,根本不清楚讀研的目的,不知道自己去羅馬是為了什麼?我曾經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就聽學校里的老師、導員說:「材料專業的深造率高,」我當時沒有分析為什麼深造率高。只知道:哇,大部人都要深造哎,高學歷哎。其實,所謂的「深造」不就是被內卷逼出來的嗎?

研招網截圖

關於內卷的另一點就是高校任職的內卷,關於這一點,我了解不多,不進行講述。

危險性:材化類專業的有些實驗很危險,有些工作崗位很危險

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實驗事故,身邊的朋友也沒有經歷過,我的這方面認知來源於新聞報道和老師。我第一次感覺實驗危險是聽說北交大實驗室爆炸事件,當時那件事轟動還是挺大的,學校當時還開展了實驗室安全教育。從老師那裡聽到最慘的事故就是輻射患癌而死(據老師說,這是很久之前的事情),還有就是反應裝置炸裂導致一個女生毀容。實驗室的另一些危險就是有毒氣體,據我了解,高分子專業是吸毒氣最多的。

近些年來,化工廠的接連爆炸讓人膽顫,從我最開始了解的天津港,到陳家港……,再到幾天前的連雲港,一起接著一起,讓人觸目驚心。之前我媽了解到化工廠爆炸事件後還問過我:「你畢業了是不是要去化工廠?那裡太危險了,」我就回答我媽說:「我學材料的,不用去化工廠」。(其實化工廠也招材料生)相比於這些事故,坐在電腦前面得頸椎病算什麼呢。

2020年4月21日連雲港化工廠爆炸
揚子醫藥閃爆,操作工當場死亡

偏僻性:這一點指就業環境差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一點是大三開學認識實習的時候,實習的企業幾乎都是郊區的工廠,有天津武清區的一家汽車零件廠,有做馬桶的東陶,還有做耐火材料的工廠。當我去看了這些工廠的時候,我不禁在想:「這會不會是我2年後工作的地方?這種機器的轟鳴聲我能忍受得了嗎?這些粉塵我能忍受得了嗎?爐子旁邊的高溫我能忍受得了嗎?我會不會也變得想這些技術人員、工人一樣面容獃滯?

大四開學需要生產實習,學校安排我們去了河北保定易縣的水泥廠,那裡的環境更加惡劣,巨大的機器轟鳴聲讓你無法正常談話,水泥爐的熱浪讓你不能長時間停留(水泥爐旁邊的水泥地是可以煎雞蛋的,這個一點不誇張,因為那天下雨,只有水泥爐旁的地是乾的,光腳在上面會燙腳),在水泥廠的食堂旁邊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噪音、粉塵引起的各種職業病,還寫著怎麼去防護自己,但是,如果常年累月待在這裡,真的能防護多少呢?這裡打一個問號。在和水泥廠的技術人員聊天時,他和我們說了實話,他說「就算是一些專科生都不願意來這裡工作,更別說你們這種211學校,你們還是考研深造吧。」反觀經管專業,他們實習是去事務所,反觀通信專業,他們實習是去中興。

生產實習的水泥廠

接下來談談本科畢業工作情況。我舉一個學長的例子,這位學長是我的老鄉(我在大三的時候,為了了解本科就業情況,主動聯繫了他)。他本科畢業去了一家防火材料公司,地處北京房山,他說他沒有住在公司安排的地方,自己租的房子(郊區房租便宜)。然後我又問他本科就業情況,他說:「班上大部分人考了研,剩下直接工作的人中,只有一半左右從事本專業,」我想:」這才畢業一兩年,若干年後,可能從事本專業的更少。」製造業就是這種情況,地處郊區。

其實還有一點——麻木性。但這好像不是生化環材的特產,我沒放在裡面。麻木性指在校生對實習、就業沒有認真想過或者根本就沒有想過,在學校里舒服的待著,不知道實習的重要性,不知道就業的嚴峻性。很多人研究生畢業可能都沒有認真實習過,尤其北方學校搞一些小學期(關於小學期,我是真的深惡痛疾,它完全就是把學生在學校關三個星期,上一些無聊的課和實驗),小學期佔據了暑假的三分之一,很多人小學期結束後就直接回家了,哪裡還想到實習。另外據我了解,大部分材料研究生是沒有實習機會的,特別是一些老師想評什麼職稱、學者,就更不會放你出去實習。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個鏈接——導師評價網,看看實驗室的一些內幕。

之前知乎上有材料專業的朋友問我考研和就業的事,他是一所985的本科生,他和我說:「他身邊的同學都想考研,身邊的學長沒有啥實習的,」 這一點也證實了麻木性。

導師評價網 ? 主頁?

mysupervisor.org

導師評價網截圖(211材料專業)

雖然我自己反感材料,吐槽材料,但我身邊有幾個人可能真的對材料感興趣,他們幾乎每節課坐在第一排,聽課聚精會神,課下問老師問題,這些人也許真的想從事科研,我祝福這些同學。我也了解到學校的一些老師真的把科研成果應用到工業界,真的解決了問題,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對於這樣的老師、教授,我尊敬他們

作為一名科研逃兵,我希望他們一切都好!


現在已經分不清四大天坑了,嚴格來說這是一個統一的深坑。

有同學學的藥學,學的生物醫藥,學的光學工程,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材料模式,做實驗水論文,而且我們從來不考慮研究的意義(只在論文裡面寫一些國內外現狀背景,互相編意義吧)。其實很多人是不認同藥學生物醫藥等等也是天坑的,那麼我講仔細一點:現狀是藥學,生物醫學等專業已經出現了大批的材料模式,如果有人學了這些專業覺得一點不坑甚至很舒服,那其實是恭喜你的,學院跟導師都是好人啊。我認識的前輩乾的活可跟材料一摸一樣,評論區有人發來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也給不了判斷啊,你應該自己問問學長學姐他們平時在幹嘛,也去找找有沒有相關崗位和對標企業吧。

後來我開始對這個專業產生懷疑,得到了一個結論:勸退學科的問題就是這個學科本身對學生毫無意義,各種意義上。

1.毫無創新性,一般都是一個實驗的老師發現一個方向,比如鈣鈦礦啊,納米啊電沉積啊新能源器件啊,一篇論文做出來,往後能吃四五年,換個表徵方向,換個溶液濃度配比。。。。。

2.機械重複的勞動,除了提升了你的英文閱讀和辦公軟體(做個電池圖,PS什麼的都得會)使用能力外,毫無意義,如果非要加一條,我想應該是抗壓和耐心?

3.看不到未來,同時閉塞了眼界。說出來很恐怖,天坑專業都是狂熱於實驗室和考研的,一個「上進」的材料學子應該是每天忙於各種實驗室項目,背各種專業課的名詞解釋和簡單題,追求保研。保不了研?那就考研啊。集體主義洗腦下,你大一可能還明白,你讀大學是為了就業,等到大三估計已經勵志衝擊名校生化環材了吧。211往985沖,985往c9擠。我周圍很少有人會主動尋找實習,因為早就忘了這會事兒了,「材料是一門研究型學科,本科不好就業,需要讀研才行」真的可笑。

由於最近轉行等原因,我對勸退學科的視角從一個坑裡的學生轉換成坑外的旁觀者(雖然我還在坑裡,哭了),看到了許多材料前輩們的簡歷,有機會了解到他們畢業後的全部工作經歷和工資現狀,在進行了幾十分鐘的電話溝通後(首先是工作的原因,後面我說我是你的學弟,最近也面臨擇業的問題,學長有沒有建議),以下的事例情節是完全真實的,如果有合理的地方其實是我做的修改整理,畢竟這是隱私,需要匿名化。

張同學是2003進入某學校的材料專業的,全國的建材行業遍布著該學校的校友,於是在專業分流的時候他以專業前三的名次選了XXX專業,開始了水玻陶的研究,他的導師經常說「我們學校的水泥是全國第一的!我當年在M國留學的時候(後面都懂吧)」張同學聽著導師的演講漸入佳境,不禁感覺到自己確實不夠努力,在科研上下的功夫不夠啊,每天除了認真背誦期末考試要考的名詞解釋以外,就是去實驗室做實驗,但是因為學術儲備不夠,師兄說他還不能獨立開展工作,「上周澆築的水泥樣塊還在倉庫,你一會把他運到測試中心吧」」這周的水泥料還沒混合,明天你去攪一下「作為剛入實驗室的萌新,見師兄如同見導師啊。這一切吩咐張同學都照辦了。

轉眼間兩年過去,張同學已經能扛著飲用水桶和水泥袋上六樓了,實驗室的水泥攪拌工作也得心應手,甚至各種項目也都有機會參與,獲得一個N作。學業方面,張同學來自農村,家庭條件很一般,但是父母本著」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的想法,非常支持張同學讀研深造,好好讀書離開這個偏遠的農村。張同學每每想到這裡就會握緊手中的《材料科學與基礎》,認真背誦,從不放過書本上任何一個可能的名詞解釋和相圖分析。期末考試穩坐班級第一的寶座。也獲得了國家獎學金。大四那年他順利拿到了保研資格,非常感謝他的導師特意留出研究生名額給他。在研究生生涯中,他發表了不少專利和論文,甚至自己擔任項目組負責人。一切都是那麼順利,材料學科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幸福感。

研二那年招聘季,導師告訴他自己的發小在某局工作,是大國企,收入穩定,待遇好,你要不要去面試?張同學一聽不禁感嘆,這幾年的努力導師都看在眼裡啊,有好工作第一時間想著我!毫無意外,他順利入職,獲得了編製,父母辛苦了一輩子,終於供我念完了書!我要好好工作,成家立業報答他們!

一開始入職前他只知道自己是要去到一線工地的,具體的工作內容要在三個月的集中培訓後才能知道,但是管他呢!我好好學習肯定都能學會。三個月的培訓基本把工地建材知識學了一遍,張同學的筆記了厚厚一本。到了崗位分配的時候,他申請了水泥研發崗位,但是最終他的室友王同學獲得了這個崗位,他被安排在物資管理崗位,雖然跟所學專業有差別,但是似乎是一個掌權的管理肥差!想到這裡張同學不禁露出了笑容。

剩下的事情我有點寫不下去了,真的太痛苦。這位學長的第一個項目是挖城市地鐵隧道,待了四年,後來全國各個工地跑,我一想到學長在工地守著一堆鋼筋水泥袋,一會跑去攪拌機那看看砂漿,一會到倉庫數數鋼筋數量,就感覺日子真的難過,現在35歲了,一年15w多,老光棍了,父母在家年紀越來越大,他也照顧不上,早些年攢錢準備買房子,結果千錯萬錯15年沒買,給父母家裡房子翻修花了錢,準備攢兩年再買,16年18年武漢房價兩波暴漲,他已經買不起房子了。職位到了采招經理但是建築行業下行,工資不會有什麼大提高了,一個沒房子的工地人員是相親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自己找?在工地上他去哪找。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他爸的原話,他也不能去租雞青一,居無定所的日子是不能過了,現在急著走出體制,去房地產企業,但是一個物資管理(也叫材料員)有什麼競爭力,公司開的工資都不高。最近買了台新電腦,繼續在工地打他的LOL,閑了看看電影,繼續跟民工兄弟們嘮嗑。他告訴我「我覺得根本沒必要材料的人來工地,你們沒有土木行業知識啊,來這裡也就是個工地看倉庫的,門檻還挺高,要211以上學校畢業,來了能學到什麼,一年不到都要跑路,能留下來的大多數農村孩子吧,因為選錯了一次之後他們沒資本再選一次」戲劇性的是今年秋招春招,我周圍很多同學都是加入這個建築系統,以為自己是個搞建築的,其實連自己的崗位是材料員都不知道(我問了四五個人,都只知道要集中培訓,不知道工作內容)。我也去參加了面試,面試官第一個問題是問我:「你身高體重是多少?」你細品。

還有一大批學長去了車企做工藝流程(高分子材料的尤其多),如今車企的情況我不用多說大家也都知道。在工廠幹了這麼多年,降薪裁員來的太快。好不容易一個月1.3w工資了,最近降薪立馬回到9k,就這你還要拚命表現,不然就是裁員了。大家一起內卷,我只要比同學多幹活,裁員就裁他,我便宜好用,選我!

還有一大批就在化工廠有個別學長已經去世了(這絕對不是胡編亂造啊),每年那麼多人死於化工事故,從來沒見人心疼過被炸死的化工材料同胞, @霍華德 的董學三要素說的好:學生化材,在實驗室搬磚,被導師壓榨,畢業去郊區,騎電動車,吸毒氣,睡木板床,拿五千塊工資。不信的可以去試試,我大三去化工廠實習已經見識到加工PVC有多難聞。女孩子可以考慮一下自己怕不怕脫髮禿頂。

另一批學長做了培訓機構的講師,教各個年級和科目的都有。我甚至看到一個學長在某某教育機構做行測講師,天坑專業教社科學生怎麼考公務員?這時候會有杠精或者非天坑專業的人問:怎麼不行?不是有選調生嘛?不是有三不限嘛?我告訴你,湖北省定向選調剔除了材料專業(我當時驚呆了),這是這兩年剛開始的變化,車門焊死是必然,你還想選調?只有走集中選調,那麼基層人民需要你,去山區去小縣城吧。記得三不限也去試試,感受一下

賣保險和做銷售的也不少,我估計現在問他你願不願意去工地,他們絕對是願意的。因為好幾個已經失業半年以上了

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初衷其實是不想有人走前輩們的老路,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我跟我女票在奶茶店,偶然間注意到了 @弗蘭克揚,楊叔對於天坑專業的定義以及系統勸退簡直了 ,直接擊穿我的認知,我發現我長久以來的困擾被解決了。強烈安利大家看一下楊叔的白非立系列小說,我真的看哭過。

勸退的知識其實就那麼多,無奈很多人做起了鴕鳥。如果你不是家境殷實,父母養老絕對穩定的話,還是早點走吧。

(回答已經刪改,我沒想知乎演算法推薦這麼准,被發現了,溜了溜了。本來還沒更新完,但是以後不會更新啦。)


何止是天坑,簡直就是黑洞。

把周圍有關的專業都吸進去了。

醫學就不說了,本來搞科研就是生科院第二分院,現在連材料都進來了。

這幾年,誰要說自己發了篇8分的文章,閉著眼睛盲猜大概率是biomaterials。

誰要說發了篇13分的,不用想,acs nano走起。

啥?發了篇20分的?前幾年可能是Nat genetic,這兩年毫無疑問,advanced material。

甭說啥灌水,醫院就認影響因子和一區啊!你想想發篇10分20分的臨床或者基礎文章啥難度,加上材料炒一炒,瞬間起飛……

這幾年一大批同志靠這幾個材料期刊拿到了主任博導優青傑青長江啥的,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往材料大坑裡沖,還佔了個跨學科合作研究的名頭,簡直不要太美滋滋,盛況堪比當年四大水刊。

其實俺寫了這麼多義憤填膺,就想問一句,有材料大佬能帶我起飛嗎,有經費有臨床樣本……


這兩天看到的曹則賢講座視頻,堪稱官方勸退,學校的數學和物理學科不強,是不會有強勢材料學科的。

材料科學的靈感不在材料科學內。


被困在家裡沒事情,寫點什麼吧

211本科材料大四

大二以來換了三個實驗室,sci論文也發了兩篇。和同儕比起來還算稍微有點競爭力。

高中時候覺得這是國之重器,就報了這個專業,然後又進了一個金屬材料實驗室。從文獻調研到方案設計,說白了就是當一波人肉低水平GPU,然後再走一趟表徵流程。每天磨樣品,看電鏡。一年之後,總覺得這個研究換誰來都可以。

然後去搞二氧化鈦摻雜,又當了小半年GPU。現在在鈣鈦礦實驗室當GPU,誰讓論文好發(實驗環境比較危險,畢業就轉行【苦笑】)現在回想起來,發這些論文的意義,也只能是對個人和導師前途有點影響了。

四年下來,課程靠背誦(理論力學、統計力學考成了背誦課你敢信)實驗靠炒菜。你問我材料的技術壁壘,我認為這個技術壁壘在於萊卡、蔡司、牛儀、FEI的儀器先進程度(畢竟個人單位少有能買得起的)

導師們紛紛勸我讀博,但是仔細想來,我這身體經不住五年的有毒有害藥品的侵害,我還是把有限(值得商榷)的博士位置留給無限的生化環材朋友吧。

學校一直在宣傳國之重器balabala,人才急需balabala,但是四年下來,你問我一個材料經過一個處理工藝後,會有怎麼樣的性能,是什麼樣的結構,抱歉,我不知道。沒經過表徵就可以預測材料性能是什麼樣,這樣的事對現在的材料科學來說還是太難了。曾經以為機器學習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當我發現實驗室對發表數據的有意選擇(挑個大的),我明白了現在的材料學數據基本不能使用,對於機器學習來說也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然,有可能是我水平有限,請那些有能力的研究人員來吧。

就業的話,不是很樂觀。當然如果能夠接受一線工廠工作且溫飽水平收入的話,那也沒什麼好說的了。在北京地區,基本是本科7-10w,研究生12-15w,博士20w起了。對於知乎的計算機朋友來說,這可能就是微薄的工資水平了。當然也可以選擇教職,但是我們學校新招的老師連辦公桌都難以解決,可以想像競爭壓力怎麼樣了。

至於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想申請美帝的master,又遇到了疫情。正在家自學計算機謀求轉行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