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測題主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並沒有仔細區分電影的形式部分和內容部分到底是什麼定義、有什麼區別,

狹義的「電影內容」主要說的是電影的人文表達,是電影故事的整體表達,很多作者電影特別在意這種人文表達,比如賈樟柯、婁燁他們的電影,比如某些電影展現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或者通過一部電影展現一個時代變遷等等,這都是人文表達,也是一部電影的內容核心

但在我看來,人文表達只是電影內容的一部分,而電影的形式上的東西也是內容的一部分,因為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涉及到表演、攝影(動態)、構圖(靜態)、美術(服化道)、音樂、剪輯、人文表達等各方面的藝術形式

舉個例子:比如很多人說張藝謀的電影形式感重,其實是說他的電影裏的美術部分過於整齊劃一,尤其對於畫面色彩的統一要求,道具顏色和人物服裝顏色的統一性,這其實都是電影美學的一部分,可以給人一種美感,而這些色彩同時也為電影敘事服務,角色穿不同的衣服展現體現不同的心理狀態,而畫面顏色的不同也對應著各個故事模塊的真真假假,形式和內容在張藝謀的電影裏達成了不可分割的統一。

所以在我看來,電影不單是形式藝術,也不單是內容藝術,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在一起發生化學反應的綜合藝術


都有吧,電影一種綜合藝術~

拍片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看看實驗藝術,它探求的形式風格不定,有些是簡單的探求電影的不同表達方式,可是不管方式怎麼變化,它都是在表達作者的想法以及對某些事物的探究。

我五月份剛好去上海看了一個關於電影的藝術展覽,也挺有意思的。

藝術家利用幾個屏幕,放映同一部電影,電影片段的時差不同。

這拍攝就簡單的拍攝了,主要是看人物的表現,傳達給我們的內容了~

日常生活裡面,我們看的電影的話,像馮小剛之前拍的《我不是潘金蓮》,以圓形畫幅的形式,完成了電影的百分之80,形式也有,內容也有。而且拍片的形式太多了,最早期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作品,《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簡單直白的拍攝,再到後來蒙太奇的手法多種運用,以及梅里愛的「銀幕戲劇」,再到後面一個個電影藝術家在拍攝手法的不斷探索,以及科技的不斷發展,電影屏幕的大小不斷改變,清晰度,3D,VR等手段的多樣性,本質上這些形式都是為了更好的傳遞電影的內容作出的改變,大眾審美也在不斷變化,要求也在不自覺的提升,滿足觀眾需求也是市場需求,所以,單個看電影是形式藝術還是內容藝術的話,我個人覺得形式服務於內容,兩者共存。


我認為他是兩種的混合,所謂的形式藝術更多強調他的技術 ,比如推拉搖移跟跟升降,構圖,景別等。所謂的內容更多強調他所要傳達出什麼樣的價值觀,對於觀者或者說社會帶來哪些思考,或者影響。影視史上是否能夠留下足跡。留給後來的觀影人或者研究者去思考。


形式和內容都是藝術的一部分,小孩子才做選擇


既是形式藝術也是內容藝術。有些電影偏向形式,比如《布達佩斯大飯店》《俄羅斯方舟》,有些電影偏向內容,比如《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

而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鳥人》,我覺得其形式和內容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全片採用一鏡到底的偽長鏡頭方式,內容也具有很強的深度和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強烈推薦。


這個問題的問法有點奇怪。因為「形式藝術」或「內容藝術」並不是常見的學界辭彙,題主也沒有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一些必要的闡釋,可能對大家理解問題造成一定的障礙,建議修改。

這裡將問題解讀為:究竟是電影的形式,還是電影的內容使得電影「藝術化」——成為一種藝術了。

開始回答:我認為二者皆有。

因為藝術是人的思維過程、情感體驗等要素的表達,而電影中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籍由媒介性質,是「人工化」的,經過了所謂「藝術加工」的。內容需要經過人的意識去篩選題材、撰寫文本……,形式上人工的剪輯、配音等工作則必不可少。

這裡指出個人認為最貼近題主意思兩種流派: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傾向於題材(內容)表達,相對不太重視技法;而形式主義電影的根基則是「電影藝術源自外在現實與電影現實的不同[1]」,「導演利用媒體的限制製造出僅在有限條件下類似真實世界的模擬世界」

形式和內容就是一體兩面,電影作為一種表現手法和題材表現都十分重要的藝術形式,是不可能被這種二分法歸類的。

參考

  1. ^《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提,焦雄屏 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