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時,我嚮往北京、上海的繁華大氣。

30歲時,我嚮往青島、杭州、廈門、南京、蘇州、成都、大連的自然人文歷史和繁華共存。

40歲時,我嚮往威海、泉州、漳州、煙臺、丹東、北海、大理、黃山、紹興這樣風景人文經濟都不錯的地級市。

現在的我,嚮往林芝、榮成、伊春、寬甸、集安、梅河口、二道白河、泰順、伊寧、都江堰、騰衝這樣的小地方,基本上只剩風景了。

有沒有看出為什麼?

我越來越窮了。


謝邀。

國內比較大的城市基本都去過,也曾在杭州、成都常住。如果要選一座「最喜歡」的城市,我或許會選擇青島。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可笑。

青島的確沒有煙雨西湖的秀美,沒有春熙路太古裏的風騷,沒有阿里網易大廠加持,也沒有川菜火鍋風靡街巷。

山東難以洗刷的官僚風氣,青島市區高攀不起的房價都可以成為不喜歡青島的理由。

但這依然不影響我——從一個浪漫主義者的角度,愛上這座屹立在山海之間的城市。

這座從膠州灣漁村成長起來的城市,坐落在嶗山腳下,黃海之濱——遙望是山,放眼是海,晨霧中的山海渾然一體。

海洋賦予青島包容的胸懷,大山則給予青島仗義的品行。「山文化」和「海文化」在這裡碰撞,在這裡生長。

1897年的青島,是德國殖民者打造的樣板殖民地。各種樣式、各種風格的建築在這裡交融——新羅馬風碰撞了德國青年派,拜占庭建築融合了巴洛克風格。

思維和信仰的碰撞在這裡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所有的建築都風格迥異,耐人尋味。

與此同時,青島市區的丘陵地勢,使得這裡的建築羣落連綿起伏、高低錯落,營造出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層次感。

而建築之間的梧桐、槐樹、銀杏等景觀喬木,和青島的早期建築融為一體。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奠定了獨屬於青島的城市美學。

進入新世紀以後,青島的城市美學迎來了再一次的提升。優美曲折的海岸線身後,是緊湊緻密的城市建築羣落。「紅磚綠樹」的舊城和高樓林立的新城,碰撞出一個全新的青島。

從奧帆中心遠眺,可以看盡青島夜景的繁華。初秋的晚風,迤邐的霓虹,絢爛的煙火,足以讓人愛上這座城市,在新世紀的動人景緻。

我不喝酒,但依舊感受到青啤在青島人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社區裏、菜市場、小賣部,裝扎啤的大酒桶隨處可見,客人直接用塑料袋盛滿一袋便直接帶走。

喝青啤似乎是一件不需要理由的事情,不需要節日、不需要聚會、也不必拘泥於正餐或是宵夜,它早已融入到青島人的生活中。

海洋賦予青島包容的胸懷,大山則給予青島仗義的品行,而啤酒則賦予青島人熱情好客的性格。

來青島旅遊的遊客問一句哪家店的啤酒海鮮好,路邊的大爺便會操著一口只能聽懂一半的口音,給你指出三五家店來。

坐在計程車上隨口誇一句「我覺得青島這座城市可真不錯」,司機師傅的興緻便被激起來,能夠滔滔不絕地和你聊到下車為止。

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座城市,讓老青島人、新青島人都為之感到驕傲。這種驕傲是隨性的,也是毫無保留的。

生活在這裡久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沾上這座城市的味道——溫暖,包容,時代感夾雜著人間煙火——也便是我喜歡青島最重要的理由。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圖侵刪)


生活在澳洲布里斯班,沒有北京上海的繁華,卻更關注自己生活。說幾個自己喜歡的點。

  1. 週一到週五10:00-6:00正常工作,同事之間自覺保持下班後不聯絡的距離,老闆也不會在非工作時間裡打擾你,如果不得已打擾,會覺得非常非常抱歉。

2. 週末一般會和家人朋友去海邊的房子度假,有很多很多的時間陪伴自己愛的人們,或者開車去周邊小鎮閑逛。

3. 356天300天的晴天,平均溫度在20度左右,很舒服。

4. 可以每年接待國內的同學或親戚過來度假,大家都很開心,碰到休年假的時候,租房車環澳旅行。

5. 食物健康,完全不用擔心食品安全什麼的,這點父母很喜歡。

6. 房價便宜,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買到理想的房子,北京上海需要啃老才能完成。


出生在南方。(湖北)

然後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北京打拚就被帶去北京,太小了沒有記憶。後來去了上海,有了一點點記憶,真的很喜歡那個地方。我住的那個地方,真的不發達。是一個閉合的稱不上小區的小區,外婆在給人看果園,我爸爸在廠內上班,我們就在場外租房子。房子只有一張牀,一個小牀單上面是我的玩具,牀尾不到一米的地方是一個電視機。房子側面就是一個塘。沿著廠做的房子都是平房,還有很多平板房。但是我現在經常夢到哪裡,懷念。左右隔壁好像都不是上海人,都是外地來的,只有小區門口的爸爸媽媽是(我的乾爸乾媽,因為小時候不懂事天天叫爸爸媽媽)。每次隔壁的大哥哥家喫飯就喊我,我就拿個碗飛奔的跑,有一次摔了膝蓋褲子都破了。我還是拿個碗邊跑邊哭要去喫飯。大哥哥是東北人,記憶裏他經常喝水就是一大碗一大碗,現在自己也能做到了。再隔壁的阿姨,經常給我串手鏈,回家鄉之後斷斷續續就掉了。真的有很多手鏈,粉色的,很漂亮。媽媽那個時候沒有手機,基本上跟那邊的人已經斷了聯繫,不知道還能不能記得我。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我們這邊鄉下,遇到了那邊的一個阿姨。大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過去了近十年,阿姨認出我媽媽了。給了我媽手機號碼,讓我打電話,因為那個時候很多雜事。我也對感情不深刻,沒聯繫過。現在將近十五年了,可能他們早就忘了我,畢竟我現在連他們的臉也不記得,模糊的印象。

送回來之後,斷斷續續跟著父母去了深圳,廣東,武漢。都不是特別特別發達的地方,我慢慢知道了叫的再響亮的城市也有貧窮的聚居地。

我讀書去了東北,很喜歡。計劃研究生去蘇州,想看看蘇州是什麼樣子。

說這麼多,沒有說最喜歡的城市。因為對那些城市都不是很瞭解,喜歡的理由,也沒有很多。如果自己有能力讓自己過好的生活,留在這個縣城也未嘗不可。如果沒有能力,那就出去試一試,反正還不是一樣的過日子。可能哪天不想動了就回來當個教書匠或者是做點小生意呢

想看的更多一點,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需要什麼。


春天,我想生活在成都,除了因為喫的,可以到處看花海,可以四處踏青,從近郊田野到川西雪山,太舒坦了。

夏天,我喜歡生活在西昌。就是發射衛星的那個地方,就是前段時間山火的那個地方。不被太陽直曬完全不熱,空調幾乎無用。各種應季的蔬菜瓜果太豐富好喫了。當然,最美味的還是各種鮮菌,松茸就幾十元一斤,可以天天當飯喫啊,人間極品啊。喫飽喝足去邛海濕地公園散個步,看個夕陽,真美。

秋天,我還是回成都,就為那大街小巷遍地金黃的銀杏。

冬天,我最愛西雙版納的景洪。除了溫暖宜人的氣候,好喫的太多了,而且非常便宜。那種傣家宴,全套夠十個人喫,還得異常能喫的那種,價格就三百多。傍晚在瀾滄江變散步,週末駕車去幾大茶山看山花選喝好茶,日子賽神仙。

我是成都人,這是我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