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展現更好的表達能力


很好的問題,答案是理解力。如果你表達有問題,很可能是因為理解力的問題。有些人表面表達力很好,比如我媽,其實她用一直說來逃避聽人說話的挑戰。因為她理解力很差。

  • 如果感覺自己大腦昏昏沉沉思維緩慢記憶力衰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差怎麼辦?
  • 發現自己語言組織能力比較弱,應該如何鍛煉這種能力?
  • 怎樣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不會表達不會有大問題,而且某種程度上,還是好事;可理解出了問題,有時會致命的。

比如盲人和啞巴。啞巴有什麼大事呢?可盲人就不同了。只是舉例說明。


都挺重要的


兩者都重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表達的更清晰,如果沒有理解,也無法把意思表達出來!然而如果表達能力不好,理解能力好也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我表達不行,但我理解很強。

通常一起聽某人說話,我能用很簡便的語言重新跟小夥伴解釋一次。

而上臺等表述時,我需要想清楚我想講什麼,哪怕就一個中心思想。要是什麼都不想就上臺,我一個字都蹦不出。


有理解才能表達


理解了之後才能表達。


相輔相成,表達到位,理解才能到位。


個人覺得,理解能力比表達能力更重要。主要有以下原因:

1.表達能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表達,但是理解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把事情理解。就舉一個例子吧,人為什麼要張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呢,很明顯是需要我們多用耳朵去傾聽、去理解,而不是一味的表達。適度的表達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如果一味的表達,對方可能當時嘴上默認贊同,但心裡是無法接受的,這就強調了理解的重要性。

2.表達能力是一個人成熟度的體現。往往越成熟的人表達的越少、越凝練,把更多的表達機會留給別人,自己則用來思考,說出來的話入木三分、直擊重點,沒有車軲轆話、廢話。你看,往往越愛表現、出風頭,搶著發言的人,表達的卻越不好。我清晰的記得,在某次政府的十三五規劃項目評審會中,各個專家都發言完畢後,主持人邀請各個科室負責人發言,某個科長,滔滔不絕,比專家的發言還多,被領導多次打斷,讓精簡發言,結果從那以後,其他的項目評審再也沒見過這位科長了。

3.理解是愛與被愛的基礎。愛與被愛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這並不需要用多少話語來闡述表明,一句「我理解」就包含了所有的愛與被愛。假如夫妻兩人一直都強調錶達,沒有相互的傾聽與理解,那絕對會一直處於爭吵中,無法找到語言的交集點,最終感情走向破裂。

綜上所述,表達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理解能力是促使事物更好發展的直接動力。


其實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共同的

表達能力強,是因為腦海里有思路,思維敏捷,從而從嘴裡說出來。

而理解能力強,也是因為思維敏捷,腦海里有思路,從而能聽懂看懂。

哪個重要呢?兩個都重要,因為兩個是共通的,表達能力強,理解能力也強。

表達能力,可不是滔滔不絕就是表達能力強,有些人話很多,但是自己的邏輯自己都捋不清,有些人只顧自己說話,而不去理會別人說的話,自說自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