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A·諾曼寫的,設計心理學,都說好,想問問大神,好在哪裡?


第一部的一部分讀書筆記

設計的基本概念

好的設計一般有以下兩個特點:可視性與易通性。可視性是指設計的產品能否讓用戶明白如何操作,操作的位置。易通性指的是所有設計的有同一個意圖,並且不同的位置與裝置,都為這個預設用途服務。

設計主要有以下3個領域:工業設計、交互設計和體驗設計。工業設計是一種專業服務,為使用者與生產者雙方的利益所設計的產品、系統以及所對應的概念和規範,旨在優化功能、價值和外觀。交互設計關注人與技術的互動,目標是增強人們理解可以做什麼、正在發生什麼以及已經發生了什麼,使用戶忽的積極、愉悅的體驗。體驗設計則是設計產品、流程、服務以及時間和環境的實踐,整體關注用戶體驗的質量和愉悅度。除此之外,以上設計都有貫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確保設計出符合潛在用戶需求和能力的一種設計流程。

設計的6個原則:示能、意符、約束、映射、返饋、系統的概念模型

示能:一個屋裡對象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和環境間的互動,有些可見,有些不可見;是物品的特性與決定物品預設用途的主體之間能力之間的關係。示能的體現由物品的品質同與之交互的主體的能力共同決定。示能不是屬性,是一種關係。其存在與否取決於物體與主體間的關係。

意符:示能的符號提示功能,預設的用途通常表現為意符,為自然世界的社會活動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告訴用戶可以採取什麼行為、如何操作。意符必須是可感知的,否則無法起作用。

約束:提示用戶操作的範圍

映射:表示兩組事物要素間的關係。自然的映射利用空間類比得到直接理解,控制和顯示契合自然映射,設備容易使用。

反饋:溝通行為的結果。必須是即時的,必須提供信息。過多的反饋可能會比過少的反饋效果更差。設計拙劣的反饋可能是旨在降低成本的結果。反饋需要精心設計,以一種不顯著的方式確認所有結果。

概念模型:高度簡化的流程,告訴用戶事物如何工作。不必完整和準確,有用即可。一件產品或設備,可能有多個概念模型。好的概念模型,可以使用戶能夠預測自己行為的結果。

日常行為的心理學

心裡鴻溝:執行的鴻溝和評估的鴻溝。執行的鴻溝:弄清楚如何操作;評估的鴻溝:弄清楚操作的結果。

行動的步驟:執行動作、評估結果和給出解釋。執行的步驟:計劃、確認和執行。評估的步驟:感知外部世界發生了什麼;賦予它意義;對比所發生的結果和所要達成的目標。

行動的7個階段:目標、計劃、確認、執行、感知、解釋、對比

認知和情感的近似模型:本能、行為、反思

人的思想是潛意識主導的。潛意識有2個層次: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本能層次是基本的處理層次,迅速的、完全潛意識的。行為層次是學習能力之本,咋適當的匹配模式下被觸發,每一個行動都與一個期望相關聯。認知則是反思層次,是意識的認知之本,產生推理和有意識決策的地方。同時人類還有習得性無助,做某事多次失敗,陷入無助的狀態,發展到極限即為抑鬱症。而積極的心理學則是正面思考,並自我覺察良好的決策。

設計師努力減少不當行為的發生機會,利用示能、意符、良好的映射、約束等手段引導用戶行為,用戶做出不當行為時,設計應最大限度使其被發現及糾正。

頭腦與外界的知識

含糊的知識引導精確的行為:知識同時存在與頭腦中與外部世界;無需具備高度精確的知識;外界存在自然約束條件;頭腦中有關於文化規範與習俗的知識。人們依賴2種類型的知識完成工作: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大多為下意識的)。

記憶的結構: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存儲當前最新的經驗或思索的內容。長時記憶存儲過去的內容。設計應多感官即不同模式呈現信息以減少幹擾

記憶的2中重要類型:隨意的記憶、有意義的記憶前瞻記憶:記住為了某個時間要從事的一些活動。未來記憶:規劃能力、想像未來的能力。存儲與外界的知識具有自我提醒功能。存儲與頭腦的知識使用高效,但需要學習才能存儲。

自然映射最後的模式是控制組件直接安裝在被控制對象身上,其次是控制組件盡量靠近被控制對象,最差的控制組件與被控對象的空間分佈一致。

約束有四種:物理、文化、語義和邏輯。物理約束:物理結構上的侷限將可能的操作方法限定在一定範圍內。文化約束:每套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社交行為準則,文化行為準則以範式(知識結構)在腦中呈現。語義約束:利用某種境況的特殊含義限定可能的操作方法。

強制功能:物理約束,在行動受限的情況下,出現在某個階段的錯誤不會蔓延,能夠防止產生進一步的後果,互鎖、自鎖、反鎖是3種典型的強制功能。互鎖:促使行動按照正確的次序進行;自鎖:保持一個操作停留在激活狀態;反鎖:防止某人進入危險區域或阻止事情發生。

打破慣例需要重新學習,當各方面都有問題時,採用標準化的設計。擬真即是將過去的、熟悉的概念加到新技術上,實現過度。

拙劣的設計

對出錯進行根本原因分析:五個為什麼

差錯類型:失誤和錯誤。失誤包括行為失誤和記憶失效,錯誤包括違規規則、缺乏知識和記憶失效。錯誤是發生在設定目標時,產生與意識行為之下;失誤發生在執行計劃時,是下意識的行為。

失誤的潛意識分類:擷取性失誤、描述相似性失誤、功能狀態失誤和記憶失效性失誤。擷取性失誤指的是曾經的某個動作取代了需要發生的動作。功能狀態性失誤指的是設備有不同的狀態,而相同的控制項有不同的含義。

行為模式包括:基於技能、規則以及知識。基於規則的錯誤則包含:錯誤的理解了規則;採用了正確的規則,但規則本身有問題;採用了正確的規則,但不正確的評估了行為的結果。

檢查清單:可以增加行為的準確性和減少差錯,特別是失誤和記憶失效。瞭解差錯的基本原因,通過設計以盡量減少這些誘因;進行合理性檢驗;設計出可以撤銷操作的功能;讓人們易於發現一定會出的錯誤,以便容易糾正;不要把操作看成一種差錯,幫助操作者正確的完成任務。

解決差錯的設計方案:差錯發生前設計預防措施;差錯發生時如何控制並糾正。增加約束以減小差錯的發生;差錯信息的確認:使正在操作的對象更加顯眼、讓操作可逆;撤銷;合理控制;減小失誤。瑞士乳酪模型:設計額外的差錯預防機制。冗餘設計和多重保護:減少失誤、錯誤或設備失效的機會,為系統中不同零部件設計完全不同的運行機制。

應對差錯的設計原則:將所屬的操作知識存儲在外部世界;利用自然和非自然的約束因素,利用壓迫性功能和自然匹配原則;縮小動作執行階段和評估階段的鴻溝,執行階段讓用戶容易看到哪些操作是可行的,評估階段把每一個操作的結果顯示出來。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是指花時間確定真正、根本的問題所在,找出更充分的潛在方案,最後得出新的建議。工具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雙鑽(發生、聚焦)設計模式

雙鑽設計模式:發現和定義,確認正確問題的分散和聚焦過程;開發和交互:制定正確方案的發散和聚焦過程。

以人為本的設計流程:觀察、激發創意、打樣和測試。觀察:初步瞭解問題的本來面目,包括設計調研和市場調查。激發創意:產生可能的解決方案,激發足夠數量的創意、創意不受限制以及質疑每一件事。

以活動為中心的設計:讓操作方式來定義產品和結構,任務是活動中較低的層次。成為什麼——行動目標——執行目標

故意製造的困難:隱藏關鍵部位,是用戶看不出相關操作;在任務的執行階段利用不自然的匹配關係,是控制物與受控物的關係不相稱;增加操作的物理難度;要求把握非常精確的操作時機和操作步驟;不提供任何反饋;在任務評估階段利用不自然的匹配關係,使用戶難以理解系統狀態。

功能蔓延的因素:用戶要求新功能;公司在競爭中維持優勢,給競爭對手壓力;吸引用戶購買新版本。好的設計應專心與佔據優勢的地方,從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而非同質化。


最近正在讀這本書,是10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那本,非最新修訂的4本裝的套書。總的來說,在整個看得過程中,會讓我經常想起的一個場景是本科的一位老師——他在課堂上跟我們說,「他的課程,同學們沒有學好,首先是因為他沒有教好。」

目前讀該書過程中的體會:一件作品給用戶帶來不好的體驗,首先該思考的是,在設計階段就出了很多問題。該書,先從日常操作/行為的一些心理特徵說起,進而引出一些設計中該遵循的原則,比如預設、限制等等。很多地方在讀的時候,會讓人發生共鳴。

喬幫主曾經說過一個案例:一個四歲的小孩,沒有人教,玩弄一下iPad,二十分鐘即可以自己學會在上面玩遊戲。

這就是設計元素的最好體現。

總的來說,它是一本設計界經典的、值得讀的好書。


我讀了這本書至少10遍,某些章節幾乎都可以背誦了。看了這個標題,我認為自己可以有能力來回復。

說這本書經典原因有兩點:1是簡單,普通讀者都可以讀懂,大量例子都是身邊發生的小事情。2是深度,每次讀都有更深層次的收穫。這本書對於我影響很大,一本好書就像一個好的朋友遇上很難得,所以我也準備寫一系列的關於這本書的文章,從各個角度解讀他,珍惜這份緣分。下面就第一篇文章。

每一本書就像一個朋友,遇見也是一種機緣。可能是別人的介紹,也可能是一次偶遇。然後你們就開始了交往,伴隨著一次次的交流,理解也愈加深刻。你們影響著彼此,改變著彼此,於是彼此之間產生了一種情感。

我與《設計心理學》是怎麼結緣的呢?時間太久了,我已經想不起來了。於是我嘗試著在網上搜索下單記錄,可是沒有。所以可能是在實體店買的。已經忘記是哪一年買的了,看著滄桑的封面,我猜測應該好多年了。

也許在某一個週六日的下午,我泡在書店裡。在某一瞬間被封面吸引了並拿了起來。在沒有人做媒前,面緣也是很重要的。就是那麼無意間的一瞥,讓我拿起了它,然後開始翻了起來,然後就買了。現在看著這個封面,我依然還是那麼的喜愛。簡潔的白色背景、清新爽朗的藍色與紅色、捎帶一點設計感的字體,每一次看見它,心裡就會多一絲舒服。

我之所以買下這本書,一定不只是因為封面,封面只是讓我拿起了它並翻開。一定是內容吸引了我。一定是講解設計的角度吸引了我。一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明設計應該怎麼樣做的書。這與我之前看的設計類書完全不一樣。因為我是學平面設計的,看的書籍基本都是是圖片展示型,或是偏重感官感性層面理論知識。這本書也讓我對設計概念有了更廣的認識,關於產品的設計。產品的設計好像更有意思,因為更常見更有實用價值。

現在我拿起這本書,仔細地端詳著這位老朋友。它的左下角不知什麼時候粘了一塊透明膠帶,因為封面的那個角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撕裂了。如果沒有膠帶的底下顏色對比,我還以為封面一直是這種顏色呢。仔細看了才知道原來封面是亮白的顏色。可現在已經融入了一層歲月的灰色,封面已經變成了灰白的顏色了。這是我對它的改變,同時它也已經改變了我。

從書名大家應該可以猜測到這本書的內容,是從心理學角度說設計。為什麼要從心理學角度說設計?因為設計出來的產品是給人使用的。所以產品的好用很重要。怎麼樣可以達到好用?遵從人類心理規律來設計產品,產品才會更好使用。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到人類心理規律與相關的設計方法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在這本書裏到處可見我們生活中使用產品的場景。作者通過一個個生活中小例子來說明一個個設計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幾乎都遇到過,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經過作者這麼一說,我們才明白使用這些產品時候出現問題的原因。能夠把這些複雜的設計學與心理學理論,通過一個個生活中的例子說出來,並讓我們瞬間明白,這就是大師。

這本書讀起來和舒服,非設計專業人士初讀也會很容易理解。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它是一本簡單的書。因為每一次讀,都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已經斷斷續續讀了這麼多年這麼多遍,每一次都還有不同的收穫。經典的書應該都是這樣吧,適合不同知識層次的人閱讀,適合一遍一遍地閱讀。

可是讀了這麼遍,讀了這麼多年,我還是沒有完全讀透它,也許是因為我笨吧。所以我準備寫出來,這樣能夠幫助我更透徹的理解。

我打算按照這樣的一個結構,分多篇來寫這本書。

1,從整體上了解。例如:本書的寫作目的、核心觀點、內容組織結構框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從整體認識的方法,是開始理解一件事物最有效的方法。之後再閱讀內部細節時候纔不至於迷惑在細節裏,才更有效率。

2,選取一些核心概念展開說明。更專註地深入地透徹地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識點。

3,結合我的工作,思考當今互聯網產品的交互設計可以從這本書裏學到哪些?


我看的是《設計心理學3》,不知道跑不跑題。這本書可讀性比較強,貼近生活體驗,所以也比較容易引發共鳴,讓人感到有趣。

我正好寫了篇讀書筆記,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強調「人性化」的設計觀,並基於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大概念,闡述了基於人類情感的三個設計層面,即「本能層面、行為層面、反思層面」。本能層面的設計主要「看臉」,起主導作用的是視覺、聽覺等直觀感受。拿建築設計作比,就是看形式是否帶來美的視覺衝擊,空間是否提供愉悅的身心感受,拿找對象作比,就是看對方的外貌身材是否足夠吸引。行為層面的設計看「好不好用」,強調的是技術層面的完善,好比建築功能佈局、流線設計是否合理,好比男朋友是否能做好飯、洗好碗、暖好牀、修好電腦(誤)。反思層面的設計最玄乎,主要靠「悟」。作為設計師,一要深入體察,挖掘使用者的潛在心理需求,二要抽象升華,從上帝視角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引導,三還得會講故事,通過有形的手段把以上內容表達到設計裏。所以上得檯面的建築設計多少都得體現一點憂國憂民的情懷,上升為一種形而上但邏輯完整的哲學(大誤)。所以你知道達到反思境界的愛情應該是什麼樣子了嗎?(蜜汁微笑)理論固然有趣,但本書更吸引我的其實是關於人與物之間互動的細節描寫。比如電影如何引發人的心流體驗,模擬人生裏的小人怎麼在玩家設置的遊戲規則裏自主行動以激起控制者的樂趣,家庭機器人如何取得人類的信任,人類又為什麼總對不聽話的電腦發脾氣,挫折感和恐懼如何幫助機器人實現進化,甚至還有關於未來機器人將如何與人類相處的想像。人其實是一種相當自戀和狹隘的生物,對於外界的一切反饋都只能按照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去理解,同時自作主張地賦予他人和物品深度不一的情感和預期。因而總是充滿希望,時不時也不免失落。有趣的是,不管物品、過程、生活好壞,當你向其注入「反思」,它就總會成為被你馴化的小狐狸,宇宙唯一的小玫瑰,變得可愛起來。

這題我會

em作為入門書今天讀完大概寫了個讀書筆記,希望能幫到你https://www.toutiao.com/i6824415247932064263/


你首先得想信 中信出品 必屬精品


整本書我讀過,還是很推薦的,基本沒有難度,但知識點還是很密集的

還有一本書《設計師應該懂心理學》,也很推薦,短小精悍。


我看的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本,讀的時候很難受。。。全書竟竟然沒有數字標註的二級標題,對平常按章節計劃的讀書黨非常不友好,這算是神作的瑕疵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