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譬如世有人 聞有寶藏處

以其可得故 心生大歡喜

如是大智慧 菩薩真佛子

聽聞諸佛法 甚深寂滅相

聞此深法時 其心得安隱

不驚亦不怖 亦不生恐畏

大士求菩提 聞斯廣大音

心凈能堪忍 於此無疑惑

自念以聞此 甚深微妙法

當成一切智 人天大導師

菩薩聞此音 其心大歡喜

發生堅固意 願求諸佛法

以樂菩提故 其心漸調伏

令信益增長 於法無違謗

是故聞此音 其心得堪忍

安住而不動 修行菩薩行

為求菩提故 專行向彼道

精進無退轉 不捨眾善軛

以求菩提故 其心無恐畏

聞法增勇猛 供佛令歡喜

如有大福人 獲得真金藏

隨身所應服 造作莊嚴具

菩薩亦如是 聞此甚深義

思惟增智海 以修隨順法

法有亦順知 法無亦順知

隨彼法如是 如是知諸法

成就清凈心 明徹大歡喜

知法從緣起 勇猛勤修習

平等觀諸法 了知其自性

不違佛法藏 普覺一切法

志樂常堅固 嚴凈佛菩提

不動如須彌 一心求正覺

以發精進意 復修三昧道

無量劫勤行 未曾有退失

菩薩所入法 是佛所行處

於此能了知 其心無厭怠

如無等所說 平等觀諸法

非不平等忍 能成平等智

隨順佛所說 成就此忍門

如法而了知 亦不分別法

三十三天中 所有諸天子

共同一器食 所食各不同

所食種種食 不從十方來

如其所修業 自然鹹在器

菩薩亦如是 觀察一切法

悉從因緣起 無生故無滅

無滅故無盡 無盡故無染

於世變異法 了知無變異

無異則無處 無處則寂滅

其心無染著 願度諸羣生

專念於佛法 未嘗有散動

而以悲願心 方便行於世

勤求於十力 處世而不住

無去亦無來 方便善說法

此忍最為上 了法無有盡

入於真法界 實亦無所入

菩薩住此忍 普見諸如來

同時與授記 斯名受佛職

了達三世法 寂滅清凈相

而能化眾生 置於善道中

世間種種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無所動

諸業從心生 故說心如幻

若離此分別 普滅諸有趣

譬如工幻師 普現諸色像

徒令眾貪樂 畢竟無所得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無性亦無生 示現有種種

度脫諸眾生 令知法如幻

眾生不異幻 了幻無眾生

眾生及國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無餘 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 及象馬牛羊

屋宅池泉類 園林華果等

幻物無知覺 亦無有住處

畢竟寂滅相 但隨分別現

菩薩能如是 普見諸世間

有無一切法 了達悉如幻

眾生及國土 種種業所造

入於如幻際 於彼無依著

如是得善巧 寂滅無戲論

住於無礙地 普現大威力

勇猛諸佛子 隨順入妙法

善觀一切想 纏網於世間

眾想如陽焰 令眾生倒解

菩薩善知想 舍離一切倒

眾生各別異 形類非一種

了達皆是想 一切無真實

十方諸眾生 皆為想所覆

若舍顛倒見 則滅世間想

世間如陽焰 以想有差別

知世住於想 遠離三顛倒

譬如熱時焰 世見謂為水

水實無所有 智者不應求

眾生亦復然 世趣皆無有

如焰住於想 無礙心境界

若離於諸想 亦離諸戲論

愚癡著想者 悉令得解脫

遠離憍慢心 除滅世間想

住盡無盡處 是菩薩方便

菩薩了世法 一切皆如夢

非處非無處 體性恆寂滅

諸法無分別 如夢不異心

三世諸世間 一切悉如是

夢體無生滅 亦無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見者心解脫

夢不在世間 不在非世間

此二不分別 得入於忍地

譬如夢中見 種種諸異相

世間亦如是 與夢無差別

住於夢定者 了世皆如夢

非同非是異 非一非種種

眾生諸剎業 雜染及清凈

如是悉了知 與夢皆平等

菩薩所行行 及以諸大願

明瞭皆如夢 與世亦無別

了世皆空寂 不壞於世法

譬如夢所見 長短等諸色

是名如夢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無礙智 廣度諸羣生

修行如是行 出生廣大解

巧知諸法性 於法心無著

一切諸世間 種種諸音聲

非內亦非外 了之悉如響

如聞種種響 心不生分別

菩薩聞音聲 其心亦如是

瞻仰諸如來 及聽說法音

演契經無量 雖聞無所著

如響無來處 所聞聲亦然

而能分別法 與法無乖謬

善了諸音聲 於聲不分別

知聲悉空寂 普出清凈音

了法不在言 善入無言際

而能示言說 如響遍世間

了知言語道 具足音聲分

知聲性空寂 以世言音說

如世所有音 示同分別法

其音悉周遍 開悟諸羣生

菩薩獲此忍 凈音化世間

善巧說三世 於世無所著

為欲利世間 專意求菩提

而常入法性 於彼無分別

普觀諸世間 寂滅無體性

而恆為饒益 修行意不動

不住於世間 不離於世間

於世無所依 依處不可得

了知世間性 於性無染著

雖不依世間 化世令超度

世間所有法 悉知其自性

了法無有二 無二亦無著

心不離世間 亦不住世間

非於世間外 修行一切智

譬如水中影 非內亦非外

菩薩求菩提 了世非世間

不於世住出 以世不可說

亦不在內外 如影現世間

入此甚深義 離垢悉明徹

不捨本誓心 普照智慧燈

世間無邊際 智入悉齊等

普化諸羣生 令其舍眾著

觀察甚深法 利益羣生眾

從此入於智 修行一切道

菩薩觀諸法 諦了悉如化

而行如化行 畢竟永不捨

隨順化自性 修習菩提道

一切法如化 菩薩行亦然

一切諸世間 及以無量業

平等悉如化 畢竟住寂滅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願修諸行 變化成如來

佛以大慈悲 度脫化眾生

度脫亦如化 化力為說法

知世皆如化 不分別世間

化事種種殊 皆由業差別

修習菩提行 莊嚴於化藏

無量善莊嚴 如業作世間

化法離分別 亦不分別法

此二俱寂滅 菩薩行如是

化海了於智 化性印世間

化非生滅法 智慧亦如是

第十忍明觀 眾生及諸法

體性皆寂滅 如空無處所

獲此如空智 永離諸取著

如空無種種 於世無所礙

成就空忍力 如空無有盡

境界如虛空 不作空分別

虛空無體性 亦復非斷滅

亦無種種別 智力亦如是

虛空無初際 亦復無中後

其量不可得 菩薩智亦然

如是觀法性 一切如虛空

無生亦無滅 菩薩之所得

自住如空法 復為眾生說

降伏一切魔 皆斯忍方便

世間相差別 皆空無有相

入於無相處 諸相悉平等

唯以一方便 普入眾世間

謂知三世法 悉等虛空性

智慧與音聲 及以菩薩身

其性如虛空 一切皆寂滅

如是十種忍 佛子所修行

其心善安住 廣為眾生說

於此善修學 成就廣大力

法力及智力 為菩提方便

通達此忍門 成就無礙智

超過一切眾 轉於無上輪

所修廣大行 其量不可得

調御師智海 乃能分別知

舍我而修行 入於深法性

心常住凈法 以是施羣生

眾生及剎塵 尚可知其數

菩薩諸功德 無能度其限

菩薩能成就 如是十種忍

智慧及所行 眾生莫能測


這裡的意思是不識自性能生出萬法來,而萬法皆空。

自性本自圓滿具足。當心生煩惱時,會向外尋求解決的辦法,然實無有一法可得,只有回到自性本心,纔是止息。


禪宗所說的自性絕不是阿賴耶識,這個有些人誤解了,自性是大乘所說的如來法身,能生萬法,是如來法身的功德或者說功能之一,在藏傳體系中也稱之為現分。所以藏傳在這個之上建立了現空雙運的觀修法門來次第實證。

南北傳最大的差異就在這裡,北傳的空性、自性、如來法身、勝義諦……這些差不多是一個意思,是南傳所沒有或者說不承認的,但卻是北傳的核心,北傳的解脫煩惱是看透了生滅的虛幻,自然解脫,本就無煩惱,不再庸人自擾。南傳我個人理解,大約是以禪定力量壓制的方式令煩惱不可逆轉熄滅,最終趣向涅槃。


根據敦煌本的六祖壇經,六祖所謂的自性就是指唯識宗的阿賴耶識,或者叫藏識,只不過六祖不懂大乘佛教,所以才會認為他所謂的自性不但能生萬法,而且還能不生不滅,換句話說,他認為藏識不生不滅,而成唯識論在第一卷開頭就明確交代,藏識或者第八識並不是恆常不變的,所以才能把第八識和神我區分開,也就是說把唯識宗的藏識理解為不生不滅是佛法的大忌,這會淪為神我論,因此回歸到題主的問題,如何理解六祖的自性生萬法?答案就是六祖所理解的那個自性,其實是一種神我論,即可以不生不滅,同時又能生萬法,本質上和上帝,梵我,道……沒有區別,你完全可以把六祖所謂的自性理解為這些外道信仰


這個還真理解不了。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楞嚴經》

六祖的這段話是兩個見過月亮的人互相交流所見的月亮,我們這些只見過描述沒見過月亮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請讀機緣品第七的志道僧問,你以為的那個意思六祖自己已經批判徹底了。

所謂自性能生萬法,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自性是可以不障礙義成立因義,是萬法得以成立和流轉變化的基石,而不是說自性是第一因,能親生萬法。關於「因」,請找《瑜伽師地論》裏解說「十因」的部分讀一讀,很有用。

這句話的另一個說法變種,就是《中論》裏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其實六祖自己在壇經後文裏都已經解讀清楚了,不要望文生義,耐心讀下去的話,完全可以自己發現。或許可以怪這句話單獨看起來有點容易讓人誤解,但壇經裏,真的不是指向第一因啊。


你是要問自性能生萬法吧?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也就是說心生萬法,萬法心想生。

大家所接觸到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眾生心所感召的種種業相。

眾生心能造業,見一切事物都有執著妄想,起貪嗔癡,造殺盜淫等業力,後隨業力牽引,輪迴六道受生。

起心造惡業,就感召三惡道的痛苦環境,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

起心要善業,就感召三善道的喜樂環境,有天人,有阿修羅,有人間。

如果起心修佛,唸佛求生凈土,就感召極樂世界的環境,七寶池、八功德水,妙香天樂,依正莊嚴,人人都是無量壽。

一切種種不同的環境,表現出千萬種法,都是由眾生這個心所變現出來的。故說,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