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很迷茫


都有,單純靠任意一方面來維持的關係都是不牢固的。

比方說朋友,如果只靠利益維持友誼,那麼就只是酒肉朋友,表面兄弟,當一方失去了利用價值,關係就會徹底瓦解。若只談感情,就意味著雙方都不為彼此付出,也無法從對方身上獲得任何有意義的事物,那麼這樣的朋友要來又有何意義?

鄙人認為,最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感情為主,利益為輔。雙方都願意相互為彼此付出,又不會在一方失去給予另一方利益的能力時被無情拋棄,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和子女關係維持的方法。小時候父母撫養我們,即是為了將來自己老去時孩子能夠照顧自己,更是因為父母對我們與生俱來的愛,也正是因為這種感情,哪怕日後我們沒有實質性的報答父母,這段關係也會因為和父母間的感情依舊牢固。同理,哪怕你父母曾做過傷害了你的事,但你也很難完全捨棄這段關係。

以上純粹本人愚見,希望對問主有些幫助。


利益

孔子有雲「人來人往,皆為利攘」(大概是這樣,大概是他說的)

即使在感情中也有利益息息相關,都需要滿足彼此間心靈的需要,同樣是有利想圖。所以,關鍵在於自己的態度吧。你若對利益維繫的關係感到失望,那你將很痛苦,因為朋友,親人,愛人之間都有利益摻雜。想想你對父母,朋友,愛人是不是都有要求?同樣他們對你也是。在彼此需要滿足的情況下,就已經聯繫到了利益,因為你總是情不自禁的比較付出的多少,而忘了最初想要的是什麼。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本性沒有錯,錯誤的是自己的態度。看簡單點,擺正心態就好了。

呀,回答完感覺自己都開朗了許多,哈哈。


某一次工作中,與項目的同事在交涉過程中,同事問了我幾個問題,都是關於工作的正常的問題,但是我卻異常生氣,差點沒拍案而起,為什麼呢?因為這位同事與我共事已有一年半載,所謂日久生情,在心中早已是朋友關係,正因為在心底就把對方當成了朋友,才讓這個工作摻雜了几絲感情,從而產生了不該有的期待,當時的心理是:我們一起工作這麼久了,你竟然還問這種問題,我感覺你不信任我。問題本身沒有過錯,問的也很得當,沒有過界,失衡的是我自己的心態,問題的關鍵在與把感情和工作摻雜了在一起。

某一次和大佬聊天的過程,大佬提到一個做生意的規矩:錢就是錢,朋友就是朋友,如果要談錢,那就要先把朋友的感情放到一邊,不然很可能生意沒談好,朋友也丟了。其實這個規矩的本質就是利益與感情要分開來看待,與利益相關的事情不可以感情用事,這個「感情用事」不僅僅是不要隨意生氣,更是不能被友情/愛情/親情所迷惑了自己的決策行為。今天想和大家談的話題是:感情與利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1.朋友 人脈的本質是資源互換,你能夠提供別人所需要的東西,從而去別人那裡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平時大家為了拓展人脈,往往積极參加各種局拓展自己的關係鏈,擴大自己的圈子,但是這種擴大的基礎是提供「有用」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錢,顏值,幽默,知識,資源等等,如果說你的價值沒有展現出來,就會發現拓展的人脈都會變成泛泛之交最終消失在朋友圈。

2.合伙人/同事 不管是合伙人還是同事,本質上都是屬於同一利益體下,處於本意或者違反本意而進行合作的雙方/多方。公司的同事可能時候最普遍的一種形式,這種合作的形式往往是以利益為基礎,並且十分明顯,但是也在不同的形式摻雜了感情。比如合作多年的同事會產生一種同事的友誼,這種友誼有時會成為工作的助推器,比如大家互相感情好,同舟共濟,干起活來配合度也特別高,但是同時也可能導致公司內部各成「黨派」,不同小團體之間進行合作比較困難。合作人也是如此,大家在創業初期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因為對於這些關係比較近的人往往比較熟悉,有一定的友誼基礎,同時也知道對方是否有資源與專業基礎,但是現實往往會揭露殘酷的一面,那就是朋友做合伙人最後往往合作破滅,朋友也沒有了。

3.婚姻 大家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往往是因為婚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掩埋了曾經的花田月下,海誓山盟。那麼美好的愛情究竟是什麼?愛情是性與愛的結合,其中性佔一小部分,愛佔到了大部分,愛情更多的是一種情感,是一種思念與付出,從這個角度來看,愛是一種極其偉大的情感,付出比得到更加的快樂。而婚姻則是一種基於現實的制度,在封建時代這往往是一種經濟制度,包辦的婚姻是為了財產更好的留存與增長,這種存粹的利益關係下,感情自然好不到哪裡去,畸形的制度產生畸形的思想「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明代理學家朱熹的思想就是主張消滅個人的感情慾望,以遵守理學道德為重。而現在婚姻更像是一個契約,是夫妻雙方的感情,性,財富的結合契約。愛情很多時候與物質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婚姻往往摻雜著愛情與利益,這就導致了一旦處理不好其中的關係,就很容易導致婚姻關係的破裂。

4.親子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常常帶著濃厚的感情,而又因為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文化的殘餘,導致養兒防老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仍然時有存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往往體現了父母對於孩子的無私奉獻與期盼,但是奉獻如同帶著索取的心,那就是投資,期盼帶著回報的心,那就道德綁架。在親子關係中,利益往往會成為影響感情的一部分,如果過於利益化的的看待這段關係,便會導致親情的邊緣化,過於感情化的看待,也會導致愚孝或者道德綁架。

以上四種關係,往往包含了多種角色,人的一生往往要經歷其中數種角色,那麼當我們身處其中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從本質上來說,將感情與利益分開,往往是一種聽起來冷漠但實際上是一個好的選擇,以下4個建議可供參考:

1.談朋友可以,但是談合作的時候,就先把朋友的身份放在一邊。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往往需要去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人脈圈,希望能夠通過一些飯局/酒局/活動加深互相的感情,從而使得合作更好的開展。但是這些其實都是附帶的,或者說作為次要的交易條件,一個大的項目不會因為一次飯局下來的友誼而有所推進,而是因為多方勢力的博弈與利益共識的達成,推進了項目的進展,即使是一個小的生意,也不能因為對方是處了許久的朋友,就改變規則和規矩,規矩變了,就會得罪更多的人,進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損,不如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挑明態度,公事公辦。

2.一起工作可以,但是工作的時候,先把我們的感情放在一邊。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久了,往往會導致大家的關係比較密切,從而在工作的時候,對方可能會省去一些自以為可以省去的環節(畢竟大家都這麼熟了嘛),而這種行為往往會導致某一方工作上的小麻煩。感情的加深會導致對方或者自己認為既然我們的關係都這麼好了,那麼工作的一些小細節我可以不做到那麼標準,這是我該享受的特權。這種「特權」思維的產生,就是矛盾爆發的起點。所以在工作的時候,需要以工作為中心,就事論事。所謂的對事先對人,講的是先了解清楚角色定位與語境,但是工作標準不應產生變化。

3.結婚可以,但是不能把愛情與財富混為一談。現在婚姻是財富,性,感情融合的契約,aa制是大勢所趨,如果因為婚姻而對對方有財富上的要求或者過度的期待,便會導致感情的失衡,從而導致婚姻的破裂。有足夠的感情基礎,性生活正常,靈活公平的財富處理制度,才能保證婚姻的長治久安。愛一個人不代表要把自己的所有財富都要給他,而是不求回報的付出。

4.孝是應該的,但不是順。孝敬父母是應該的,但不必有時間/金錢上的固定的限額,既然是無私奉獻的愛護自己的孩子,那不求特定的回報就是正常的,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同時也是精神上的,父母過度的期待,往往會形成一種道德綁架,從而使得親子關係僵硬。相遇是緣,因為有緣才有親子之間的相遇,父母也曾經是孩子,孩子也終將是父母,我們每個人認真的走完的自己的路,用愛護的心與不強求的態度陪伴孩子/父母走完一程,便是人世間最好的相遇。

我是一個相信緣分的人,萬物的開始都是緣分,因為緣分我們相聚,我們別離,希望在我們聚在一起的這一段路程能夠充滿歡樂,能夠處理好感情與利益的關係,讓回憶定格在美好的瞬間。套用一句多年前流行的網路辭彙「不要和我談感情,傷錢」,利益就是利益,感情就是感情,這兩者可以不摻雜在一起,天大地大,不管我們現在身處何方,當酒杯舉起之時,讓我們充滿感情的一口喝下,感恩我們深厚的友誼,當生活的鈴聲響起,我們繼續純粹的出發。

如果看到這裡,你覺得有所感悟,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心情吧~


首先說答案,是利益。

其實這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你的疑問在於把感情與利益對立起來,其實換個角度,感情的付出與回報也是精神利益的一種體現。這就全明白了。


這世上什麼不是利益?感情也是,我對你好,是因為我希望你也對我好,這不也是一種利益交換嘛。

除了父母。

所以愛父母,對父母好!


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利益和感情的對立統一。量子力學波粒二像性,人的關係也即是感情是利益。


所有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你帶給他好處,同時他帶給你好處,這樣感情才能長久維持下去。再好的哥們,如果借錢不還,他們之間的感情也不會像以往那麼鐵;如果你一直帶給別人好處,別人卻什麼都不會回報你,再好的感情也不會再維持下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