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左右,也許更長,也許幾百年,也許永遠不會,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20世紀出現不了廣義相對論幾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愛因斯坦整個人在歷史上被抹除,狹義相對論晚幾年被提出,或者根本沒有人去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形式也總會被人發現。

究其原因,在於洛倫茲變換以及符合洛倫茲協變的理論在20世紀初就是呼之欲出的。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早已發現麥克斯韋方程組不符合伽利略協變,即電磁學規律需要一種新的協變形式作為運動學基礎。洛倫茲提出的洛倫茲變換,形式上足以滿足電磁學規律的要求,但是其他所有理論需要變形以滿足洛倫茲協變。

在這個情況下,若不引入黎曼幾何,以空間曲率描述引力,引力學規律是無法滿足洛倫茲協變的。

到時候,雖然沒有愛因斯坦的貢獻,也會有一大幫人著力建立引力場方程,可能會晚一些出現廣義相對論,但是不會晚太多,20世紀剩餘的九十多年必然是足夠了。

我無法說出具體的名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在我們實際的歷史中,除了愛因斯坦,也有無數人為引力場方程貢獻著自己的努力,只不過他們的光芒不及愛因斯坦,在面向大眾的科普中不會出現而已——但是去查證文獻,一定會發現很多人的名字。

到時候就如量子力學一樣,廣義相對論不是某一個人的貢獻最為重要,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創出的——事實上完全可以理解成我們的位面少了一個愛因斯坦式的量子力學引路人。

回到題目中的假設,如果假設成立,那麼可以肯定的是,20世紀的物理學家們由於某種未知的「降智」干涉,未能提出廣義相對論。但是由於整整九十多年的積累,一旦「降智」光環在21世紀的第一年被撤去,必然有人可以瞬間提出廣義相對論。

綜上,我的回答是:

2001年1月1日這一天,仍在努力尋求洛倫茲協變的引力場方程的某人,突然靈光乍現,醞釀出了廣義相對論。

P.S. 一個小知識:2000年屬於20世紀哦,因為1世紀是公元元年到100年。


愛因斯坦無疑是頂級物理學家,但過分神話也不好。其實同時代就有很多大神級科學家都在做類似的工作,例如龐加萊,希爾伯特。即使是愛因斯坦本人在創建廣義相對論過程中也得到很多同行的幫助和建議。

不要把愛因斯坦想像成一個關在屋子裡埋頭搞科研的怪人。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時代不同,那個時代愛因斯坦已經是物理學的博士,而那時全世界的物理Phd一共也沒多少,而現在是上萬級。

雖然十個大學教授也不一定比得上一個愛因斯坦,但至少每個大學教授都會找個科研課題,那個時代課題數比現在也要少很多。


廣義相對論的應用是很晚纔出現的,直到衛星上天人們才真的在生產活動中用到了廣義相對論。然後在高能粒子對撞機裏也要用到。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的貢獻,那麼廣義相對論要等到衛星上天人們發現軌道上的衛星和地面時間不一致,這需要在衛星上面有精密計時儀器,或者返回式衛星返回時因為時間差異而出問題。然後才會開啟廣義相對論的研究。

至於需要多少時間精力那可就沒法說了,愛因斯坦在沒有實驗的條件下用了十多年思考這個問題。

有實驗條件的話,比老愛差一點的科學家們大概十年左右也能做出來。但是這個實在沒準,因為廣相實在太有顛覆性,如果轉不過彎來,再多十年也不一定能搞懂。


如果是狹義相對論,很快就能研究出來,畢竟電動力學實驗和經典力學的矛盾很早就發現了,然後麥克斯韋方程,洛倫茲變換,相對論都已經打好了基礎。

然後等科學界接受了狹義相對論之後,自然而然的會想把經典引力也引入進來,這裡可能就需要很長時間了。很大可能不是想不出來,而是想出正確方案的人沒有足夠威望去說服大多數。。。


首先,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相對論,都是愛因斯坦在錯誤的假設光速不變基礎上的產物,是不符合客觀實際且誤導人們上百年的歪理。因此,如果沒有愛因斯坦人類就不會走這百年的彎路,更不需要21世紀的人來研究它!

其次,至所以說相對論是錯誤的,正是因為光速並非在任意參照系中均恆定不變!在真空中,光速僅相對光源速度恆定,但在相對光源運動的測量系統中所測量到的光速是不可能恆定不變的,應該遵循經典物理學的速度矢量疊加原理;在均勻介質中,光速僅相對介質速度恆定,與光源在介質中的運動速度無關,這是因為介質本身充當了次級光源。而在介質中運動的測量系統會測量到不同的光速,也遵循經典物理學速度矢量疊加原理!

再者,目前被廣泛認定為支持光速恆定假設的MM實驗結果只是證明光在地表大氣層這一介質內部的運動速度相對大氣層速度恆定,並不能證明光在任意條件下均恆定。實際上,即使是在真空中,用干涉儀法是不可能測量出光速的各向異性的。因為無論何種速度的入射光,進入干涉儀的半透鏡和反射鏡構成的光路後,由鏡體組反射、透射的光為介質作用後的光,其速度與入射光速無關,而僅與鏡體組或鏡體組間的介質性質有關。在真空中時,通過鏡體組作用後的光的速度僅相對鏡體組速度恆定;在介質中時,通過鏡體組作用後的光的速度則與介質性質有關。因此,要真正測量出不同運動狀態的光源產生的入射光的速度必須使用測量速度最可靠、最直接、最無爭議的基線法。本人根據這一原因設計出了在太空中利用二顆地球同步衛星進行太陽光或其他天體產生的光的基線法速度測量方案——《基線法實測光速實驗方案》,希望有條件的單位與個人能推動此方案的具體實施,早日為物理學撥亂反正做些事情。

有興趣進一步參與討論的朋友,可參與本人以下文章的討論


其實不需要21世紀,我記得可以直接從拉格朗日力學推得廣義相對論場方程。詳見朗道十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