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不是應該只和壓力還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嗎?能不能從物理的角度解釋一下。


假設錯了。

摩擦是可以單獨拎出來的學問,何況是大面積接觸的彈性體的摩擦,不可能只跟壓力還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事實上,這句話來源於高中物理,你忘了他的前提是兩個剛體。

簡要地說,輪胎跟地面之間的接觸,不僅是在摩擦,也是在咬合。地面細碎的凸起不斷強迫橡膠變形,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來建立的,但是又不是時間越長越好,而是一個曲線,嚙合程度越好能提供的附著力越大。在一定轉速區間內,轉速越慢,嚙合程度越好,能夠提供附著力越大,便出現了你說的情況。但,也是跟路面情況息息相關的,不可一概而論。輪胎力學裡有一個很經典的滑移率-附著係數曲線,在較低滑移率(15%左右,隨輪胎與路面情況而變化)時附著係數達到峯值,隨後不斷降低。打滑時,輪胎滑移率接近100%,附著力是很低的。

下面說靜摩擦力大於滑動摩擦力的,任何情況下汽車輪胎與地面接觸,只要輪胎滾動,滑移率都不可能是0,只可能接近0,換言之輪胎與地面不可能相對靜止,小尺度上一定是相對運動的,不存在所謂的靜摩擦力-那多數出現在理想的剛體情況。物理是物理,工程是工程,套用的模型複雜程度不是一個量級的。


個人看法,無理論支撐

一.跟樓上說的牽引力大小關係不大或者沒啥關係,因為題目中所說的是速度高打滑,而非速度高上不去。

二.這種情況顯然是車輛動力是充足的,而地面給予輪胎的反作用力是不夠的,這時候的宏觀變數只有速度。

那麼我覺得可能是以下原因:

1.輪胎與地面之間的相對速度過快,且路面為土路時,輪胎花紋與地面之間無法及時建立有效的宏觀嚙合關係,地面鬆動,速度越快則對土壤鬆動的力學結構破壞越大,產生打滑。

2.路面為柏油、瀝青等良好路面時,打滑的情況不易出現,但輪胎與路面之間存在純剪切和純滑移,速度過快時,導致輪胎無法完成其純剪切階段,輪胎接觸面出現大範圍的純滑移,純滑移使輪胎的附著能力下降,導致輪胎出現宏觀打滑現象,這種宏觀的打滑使輪胎產生大量熱量,超過輪胎胎面膠料的最佳工作溫度,使輪胎接觸面與地面的附著情況進一步惡化,宏觀的打滑則愈演愈烈,這種一種不收斂的狀態。

以上都是瞎說的


路面牽引力與輪胎路面有關,發動機牽引力與輪胎路面牽引力最接近時,對車輛的牽引最大。

發動機牽引力超過輪胎路面牽引力,則打滑,路面和輪胎滑移靜摩擦變動摩擦,路面牽引力急劇下降,惡化打滑。


當外力加大到使物體開始移動的一瞬間,靜摩擦力增大到了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的大小有關,其值要略大於滑動摩擦力,但是有時候人們為了計算方便就認為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實際越野中略打滑的情況下輪胎能提供的抓地力最大


滑移率瞭解下 滑移率與附著係數如下圖,打滑即滑移率較大,則附著係數低了。圖片來自baidu

描述也有點問題,應該是輪胎打滑的時候為啥上不去,不打滑的時候容易上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