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這個回答里有四本書,是四本小紙條們看了就愛上的書,相信你也會喜歡?

《偷書賊》

「死神要來抓我的時候,我會一拳打到他臉上。」

來自小紙條@月色真美。(開學暫退) 的分享

「曾經有一座小鎮,那裡的黑夜很長,死神在講述自己的故事。那裡住著一個想讀書的德國女孩兒,一個拉手風琴的男人和一個年輕的猶太人,書和文字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用故事的力量擁抱苦難。過了一陣子,小女孩成了偷書的小偷,她還會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這是書的簡介。

故事的背景是二戰,在那個黑暗的時間。在那個希特勒到處屠殺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他們隨時都可能躲進防空洞,他們去小賣部都要喊一句「希特勒萬歲」,他們每一句話都要小心謹慎。身為德國人的她愛上了看書。她會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從焚燒書的廣場上偷一本還算完整的書。

她偷來的不只是書,還有人生。她偷的每一本書都有它背後的故事,書像一張網把每個人聯繫在一起,構成了偷書賊的童年。

她不知道大人間為什麼要有戰爭,不知道為什麼爸爸讓她看書時候躲著看,不知道為什麼那個猶太人躲到他家裡。

「他的頭髮像羽毛一樣。」她這樣形容那個猶太人。在那個時代,沒有人對猶太人說過這麼溫柔的話。

馬克斯住在地下室里,莉澤爾成為了他的「天氣預報員」。

「今天的天空很藍,馬克思,有一溜細長的雲,像繩子一樣伸展開來,在它的一端,太陽就像一個黃色的窟窿……」後來馬克斯明白,只有孩子會給他播報這樣有趣的天氣預報,他在牆上寫下一段話:那是一個星期一,他們沿著一條繩索向太陽走去……

她的爸爸,一個拉手風琴的男人,曾經在大街上有一個猶太人餵過水,被人打了一頓。她和魯迪曾經把麵包掰成小塊給猶太人,被人罵了一頓。

她會去德國士兵焚燒書籍的廣場上偷幾本完整的書,會和「壞孩子」偷蘋果和土豆,會去鎮長太太家裡看書,會和鎮上的孩子們去踢足球。她在戰火中玩耍。

直到那天,一顆炮彈落下,她愛的男孩魯迪,和他的養父養母凌亂地躺在希默爾街冰冷的碎石堆里。「他探身穿過破碎的擋風玻璃,把泰迪熊放在飛行員的胸膛上。微笑的泰迪熊緊緊倚靠著男人血肉模糊的殘破身軀。」

「天空都是一片司空見慣的可怕的紅色,這座德國小鎮被一次次的掀翻,雪花般的灰燼如此優美的飄落。你會忍不住想伸出手來接住他們,品嘗他們,可他們只會燙傷你的嘴唇,煮熟你的嘴巴。」

死神來到這個小鎮,為他們的靈魂鬆綁,看著他們的魂魄在自己懷裡沉睡。

戰爭是領導人之間的矛盾,但是手上最嚴重的是普通百姓。一怒而世間亂,安居而天下熄。

歷史課本上把這戰亂,把朝代更迭,人類的各種活動叫做進步,而普通百姓把這種叫災難。

《我們仨》

「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來自小紙條@波波紅豆味捲毛 的分享

楊絳先生在晚年痛失愛女與丈夫,一個人在世上孤獨地又活了20多年。她將沉痛的悲傷之情,融入全書講述著昔日家庭的種種回憶。

其中我最欣賞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

錢鍾書被拐進古驛道,女兒圓圓住院,「我」每天白天奔波於船頭探望丈夫,夜裡又夢見女兒住院的情景。古驛道設有許多客棧,卻十分奇怪,不能問,不能走沒路的地方、看不見的地方。在那日日月月的醉生夢死中,「我」逐漸明白了離別的意味。

全書將生之脆弱,死之迷茫,生者對死者的悼念與思念,死者對生者的不舍與生死間瞬息萬變相結合,引發了我們對生死的思考。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們應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記住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一點一滴的悲歡離合,不枉此生。

《圍城》

「流言這東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蘊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惡意,比流產更能讓人心力憔悴。」

來自小紙條@戊熙 的分享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或看過。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真香了。

一開始讀得的確艱難,幾次想放棄,讀個二三十頁都撐不住;但是讀到後面真的是真香,一天讀了一百多頁一直看完楊絳先生的後記。

這本書的情節用一個詞概括:現實。情節非常現實。同時人物性格很立體,主要人物中不存在「扁平人物」,甚至一些次要人物都很飽滿。

同時,這本書也展現了民國時代「上層社會」的真實景象,喜歡民國的小紙條們真的強烈推薦讀一下。

不過這本書有一個令人害怕的特點:自然段很長。有的時候一兩頁不分段。現在的人喜歡的一百字左右的小自然段,讀這種長自然段會很吃力,所以建議害怕長段落的人可以買排版較松,字較大的版本,否則很可能看到腦子想炸。

《外婆的道歉信》

來自小紙條@有夏柔在還怕什麼吖 的分享

七歲的愛莎個有古怪而瘋狂的外婆,會埋伏在雪堆里嚇唬鄰居,半夜從醫院溜出來帶著愛莎翻進動物園…這個四處惹麻煩的外婆卻是她唯一的朋友,也是她心中的超級英雄。不管什麼情況,外婆都會站在愛莎這邊,為她去跟全世界拚命。

超級英雄也有失去超能力的一天,外婆因為癌症去世了,留給愛莎一項艱巨的任務——把外婆的道歉信送給鄰居們。收信人包括一隻愛吃糖的大狗,一個總在不停洗手的怪物,一個管東管西的煩人精。這一趟送信之旅讓愛莎發現,外婆和鄰居們的故事,比她聽過的所有童話都更精彩。

這是一個關於愛,原諒和守護的故事~


看到題目,腦海里立馬閃現出很多書來,如果只推薦一本,思慮再三,我想說,那必須是這本英國DK出版社《心理學百科》

去年剛買來時就讓我很驚喜,翻了個大概後,我拍了兩張圖發了朋友圈,立馬吸引來很多人留言問是什麼書,可見這本書多受歡迎。

正如書的背面所說:

無論你是心理學「小白」,還是已「混進圈子裡」的學生,或是資深的業內人士,都會在本書中找到屬於你的興奮點。

我看過不少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但是這本也確實讓我驚艷了一把!

來,先上圖!

(以下均為我的實拍圖

看到我拍的這些書,大家應該能知道個大概。

沒錯,這本書就是心理學愛好者的必備書籍。

可能你看過很多心理學相關的書,或是接觸的還比較少。看了這本書,就能對心理學各個領域、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現象有了自己的解釋。

比如說,書上有個小節講的是【你越常看到一樣東西,就會越喜歡它】

這種感覺我們都會遇到,但為什麼呢?

如果想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不知道答案,這得多難受。

書中就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先是給大家梳理整個理論的框架,接著通過「熟悉性試驗」增進大家對這種現象的了解,接著講這種現象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比如說,廣告業中常會利用這種原理促進我們購買相應的產品。

還引申到了【熟悉的面孔】

我們常會誰誰長的有夫妻相,說兩個人處久了會越來越像對方。書中也做了相應的解釋。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都有很多心理學原理。

邊看邊興奮,這是我看這本書的體驗,相信你也會。

北師大的心理學教授彭聃齡老師,就說:

《心理學百科》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入門讀物,它以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取向為「經」,以不同時期的心理學家為「緯」,通俗、有趣、縱橫交錯、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重要分支、以及有代表性的心理學家們的生平、事迹、他們的重要貢獻和著述,為讀者敞開了一扇通往心理學世界的大門。

哈哈哈,連心理學泰斗都這麼說了,我這書還能買錯?

那話說回來,這本書是不是超級貴?

哈哈哈,一點也不貴,我買的時候,是扒拉了好多家,找到了這家相對來說物美價廉,而且質量還有保證的店子。

一本不錯過會後悔的書!點擊查看詳情吧~??京東¥ 85.84去購買?

我當時買的時候,價格都是100多的,這家店算是很良心了。

哈哈哈,剛想到,如果朋友過生日,其實送上這本書也蠻不錯。

這本書的封皮比較硬,是那種紙板的封皮,內頁也是全彩色的,送人也挺有面兒的。

哈哈哈哈,好了,就寫到這裡吧。

我是陽光下的草莓,也是你的種草小當家。(#^.^#)

如果希望我的推薦,可以給我留個贊哦~比心心 mua! (*╯3╰)

更多書籍推薦,可以看以下這些回答哦~??

有沒有哪本書,讀完後感覺整個人生都打開了??

www.zhihu.com圖標有沒有什麼好看的書,大家推薦一下??

www.zhihu.com圖標


《貧窮的本質》

有時候,我們感覺貧窮像是一個強有力的磁場或者黑洞,一旦掉入貧窮的陷阱,便很難擺脫?是個人的特質造成的,還是環境、制度或結構使然?

《貧窮的本質》正是一本解讀貧窮並且致力於幫助窮人改變人生的書。

這本書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作品,是一本格局很大的書,同時也是一本讀起來不那麼趣味的書!

這樣的書,儘管意義非凡、關係窮苦人民的切身利益,貧窮的人卻不會想要去了解,或者即使有機會接觸,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耐心而放棄。

這本書的作者從食物、健康、教育等與窮人最密切相關的案例開始敘述,延伸到貸款、佛教等方面,有很多觀點和事例都是我此前從未接觸過的。

我沒想到,在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數以億計因為飢餓和缺乏基礎醫療而散失性命的貧困人口,他們每天的收入不足99美分。

除了具體的案例,書中還有很多深刻的關於貧窮本質的剖析:

1. 窮人真正期望擁有的很多東西(如一台電冰箱或一輛車,或是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學校)都較為昂貴,而他們手中只有一點點錢(窮人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永遠都買不起那台電冰箱,還是喝杯茶吧……」)。結果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窮人來說,存錢的吸引力更小,因為在他們看來,目標太遙遠了,而且他們知道一路上會遇到很多誘惑。不過,如果不存錢,他們會一直窮下去。

2. 教師會忽視成績落後的孩子,家長也不再對孩子的教育感興趣。然而,這種行為會產生一個本來不存在的「貧窮陷阱」。如果他們放棄了,他們永遠也不會發現,這個孩子或許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些孩子完全具備成為經濟學教授或工業巨頭的潛質,但他們最終卻成了勞工或小店主;如果他們幸運的話,可能成為某公司的初級職員。他們的真正位置多半已被一些平庸的孩子所佔據,因為那些孩子的父母有能力有錢為其賺取每一個成功的機會。

3. 改變人們的期望是不容易的,卻並不是不可能的:當看到村裡出現了女官員時,村民們不僅不再歧視女政治家,甚至開始認為自己的女兒也具備這種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成功能帶來更大的成功。當一種情況得到改善時,這種改善本身就會影響人們的信念和行為。因此,在啟動一個良性循環時,人們不應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現金)。

我們從書中的很多案例和剖析都可以發現同一個貧窮的本質,即窮人往往看不見遠處的利益,即使看見了也不願意為了遠處的利益而放棄眼前唾手可得的好處。

其實,窮人未必不知道「長期投資」的重要性,而是因為「等不起」或「等不到」長期投資的回報。窮人的行為被更為緊迫的動因所驅使著。

一個窮人可能辛辛苦苦通過打工攢了一筆錢,準備用於學習某項技能;然而,他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厄運,譬如父母親得了重病,自己失去了工作,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他試圖改變自身命運的努力前功盡棄。

中產階級以上人群之所以能夠進行長期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抗風險能力遠遠高於窮人,可以立足長遠,靜候花開。

除此之外,制度問題也是加劇貧窮的重要原因。

貧困地區往往制度腐敗。腐敗的制度又會滋生更加腐敗的制度,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寡頭政治鐵律」——

當政的領導者傾向於制定能夠為他們謀取財富的經濟政策,而他們一旦變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財富,提前阻止可能對他們的權力構成威脅的人。

作者在結尾呼籲人們行動起來,去發現窮人真正的需求,從細微處去改變,而不是浮於政策。作者的願景是讓這世界再沒有人每天依靠99美分生活。

也許是因為身邊太多人都疲於追求物質上的極大富裕,看到這樣真摯的呼籲,我覺得很感動,也因此更加堅信:

一個人的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即可,有富餘就應該去幫助那些深陷苦難的人們,無關規模,在乎真心。

房子、車子和存款或許可以是短期目標,但絕不應該成為一個人樂此不疲為之奮鬥終身的目標。

就在剛剛,我把昨天下單的兩件衣服取消了,並且清空了各個APP的購物車。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貧窮的本質 我們為什麼擺脫京東¥ 36.00去購買?

更多好書推薦,可關註:

送你1顆子彈(1是數字的1

一個致力於把好書分享給更多人的公眾號

如果你從文中只得到一點啟示,那作者希望這一點全新的感受就是:書中未必有黃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小王子》

用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用溫馨、真摯的情感表達出對真善美的謳歌。《小王子》每一行文字都充滿詩意的憂鬱、淡淡的哀愁,彰顯出語言的魅力、思想的高度。伴隨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引發一代又一代成人的感悟。

《小王子》的故事簡單,文字素淡。初讀時我就被書中的許多東西所震撼,比如那個愛慕虛榮的玫瑰、蟒蛇消化大象的畫、還有就是那句「給我畫只綿羊吧」。

而隨著年齡增長,每次翻閱又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

很喜歡作者構想的這個世界,每顆星星上面都住著小小的人,它們一閃一閃的是為了讓人們找到屬於他的那顆星星。

「沙漠之所以如此美麗,是因為它在某個地方藏著一口井"


如果一定要留一本,精挑細選,還是推薦前段時間讀過的路遙成名作—《人生》。

這本書是一部十三萬字的中篇小說,邏輯結構清晰,我第一次讀時幾乎一口氣讀完,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該書以紀實手法,講述了改革時期陝北高原—農村青年高加林,一心追求遠大理想,渴望鯉魚跳「農門」。

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他甚至不惜拋棄金子般的農村姑娘巧珍,企圖利用婚姻做跳板,達到走向更廣闊世界的目的。

不幸的是遭報復性揭發,通過「走後門」參加工作的事情暴露後,高加林被重新遣回農村。

路遙不只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更熱心政治,關注一代青年的成長。

小說力在表現改革時期,處於「城鄉交叉地帶」的青年們面對理想和追求有執著有抗爭,卻又茫然和無措,通過個人命運的縮影引發人們對社會改革的反思。

01 無論處境多麼艱難,高加林從未放棄過他對於理想的狂熱追求

農村青年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在村裡當過三年民辦教師,後被人頂替,不得不參與「面朝黃土背朝天」暗無天日的勞動。

而高加林的心不在農村,他讀過大量的書,通過讀書,他了解到更廣闊的世界,一心渴望跳出「農門」。

被下了教師後,他雖心裡有怨,但依然沒有放棄哪怕一絲絲改變命運的機會——他想到了向遠在新疆,許久未聯繫的已成為軍官的叔叔尋求幫助。

後來叔叔調回當地任職,他的下屬為了討好加林的叔叔,暗中操作,讓加林有了成為通訊幹事的機會。成為通訊幹事後,高加林拚命努力,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這個來之不易的舞台上展示著自己的才華……

高加林不甘心被命運所設計,一心突破現實的局限。某種程度,他身上有很多路遙本人的影子,他竭盡全力做出的抗爭和承受的痛苦,很多都是當年路遙的親身經歷。

路遙曾說:「青年,無論受怎樣的挫折和打擊,都要咬著牙關挺住,因為你們完全有機會重建生活。」

高加林就是「咬定青松不放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那類人。

在我看來,高加林雖然走「捷徑」的方式不可取,但它追求夢想的狂熱勁是值得讚賞和借鑒的,沒有人可以無緣無故的成功,冰山一角下蘊藏著的是他們努力的三分之二。

02 為了虛榮拋棄生活原則:丟掉金子般心愛的農村姑娘巧珍,轉身投入到城市姑娘的懷抱

有一句話說:

永遠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是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很難經得起考驗。

高加林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奔向大城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拋棄金子般的姑娘巧珍,轉身投入到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懷抱。

為什麼?難道高加林不愛巧珍嗎?難道黃亞萍比劉巧珍更愛高加林?

恐怕都不是,根本原因還在於黃亞萍的幹部父親即將調回南京,他們結婚可以將高加林帶到南京這座繁華的大城市。

而這,正與高加林的設想不謀而合。

路遙曾說:「一個人要做成點事,就得設計自己,先得確定目標。目標一設定,就要集中精力去努力,與此無關的都得犧牲。」

當然,犧牲的自然也包括愛情。

所以,在我看來,高加林的自控能力極強,他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強烈的設計感。當高加林放棄巧珍的一剎那,他就與「幸福」失之交臂了,哪怕他實現了走向更廣闊世界的夢想,他的內心也會始終留有無法彌補的遺憾!

03 高加林的悲劇拋開個人因素更折射出:當代青年對社會變革的迫切需求

高加林的悲劇包含很多複雜因素,一方面源於個人,另一方面源於當時社會的局限性。

正如路遙在《人生》中說:

一個人應當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

但是,社會也不能迴避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讓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

對於高加林這個剛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對理想的過分狂熱追求,顯然已經蒙蔽了他對於現實局限的認知。

社會的發展應當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能成為阻礙青年成長和奮鬥的「攔路石」。

只有這樣,像高加林這樣的熱血青年才能找到實現夢想、展現才華的突破口…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過有志青年個人力量的無助反襯出人們對社會變革的迫切需求。

我想,假如高加林生活在現在,以高加林的才華,僅僅跳出「農門」或許並非難事。時代在進步,普通人實現「逆襲」雖依舊不易,但至少有了可以實現的機會!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當年《人生》的發表讓路遙紅遍大江南北,甚至有人把路遙當成了他們的人生導師……

路遙曾說:「生活可以故事話,但是歷史不能編造,不能有半點似是而非的東西。」

路遙的作品如今依舊經久不衰,一方面源於他對紀實文學的嚴謹態度,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脫離時代,它的勵志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為夢想努力奮鬥的年輕人!

原文鏈接:

網友:近期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什麼,求推薦??

xw.qq.com圖標

原文作者:阿白讀書

出處:騰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