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的伴讀下,3歲的兒童可以感受語言的韻律與節奏,也可以嘗試簡單理解大意。

孩子能消化多少,能否背誦,是否更關注圖畫而非文字,是否融入自己的想像甚至改編,更喜愛何種風格的詩詞……這些都應當給予足夠的自由。畢竟「理解」不僅是天賦,更是一種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

就選書標準而言,我建議「百花齊放」,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漢語古詩詞,還有很多優秀的中外現代詩也值得一讀。

接下來我按照【古詩詞】【中國近現代詩】【外國現代詩】三類推薦我和孩子共讀過的好書。

1.古詩詞:《小小朗讀家》

每本書精選70首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水墨畫風格配圖,文學與文學融合,充滿中國傳統韻味。除《一起念童謠》外,另外三本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趣味解讀:

書中的作品配以「小小詩語」版塊,是編者對這些經典的文學藝術的解讀。在這些解讀中,有的將詩歌的作者代入成有點孩子氣的「我」,這個「我」跨越了不同時間與空間與讀者對話:

畫風清新恬淡,裡面的人物多以老叟和孩童的形象出現,在畫家的筆下,很多孩童形象都是圓圓白凈的小臉、光光的腦袋,俏皮可愛:

2.古詩詞:《陪孩子讀詩經·關關雎鳩·呦呦鹿鳴》

這套書共有76首詩經,內容主題包含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等「十五國」的自然風物、社會生活,風、雅、頌都有篇目入選,題材豐富、主題多元、內容深淺適度,適合作為詩經入門書籍。

詩經中辭彙的使用方法與現代有很大不同,生僻詞也很多,為幫助入門併產生興趣,每首詩都配了「詩說」,用各種自然詩意的場景將古老的故事表現出來:

畫風令這套書增添了收藏價值:

3.中國近現代詩歌:《蝸牛》

這本書精選了78首林良創作的經典童詩,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和奇妙的想像描繪了可愛的動物、可親的大自然、純真的孩童和美好的生活,瑣碎的事物與詩意融合,傳達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孩子在閱讀的同時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樂趣和魅力。

「金魚」是一個表演水上芭蕾的舞者:

「沙發」能夠給人溫暖的懷抱:

夜晚亮起的「路燈」一直默默陪伴晚歸的路人:

「雨傘」是享受雨天的小蘑菇:

4.中國近現代詩:《給小時候的詩》

本套書由金波主編,彙集任溶溶、王立春、高洪波、徐魯等6位名家的210首詩歌,每位老師的作品風格不同,有田園詩、哲理詩、抒情詩等,取材於生活熟悉的事物,描繪出一代代人的童年記憶、家國情懷、成長感悟和美麗的鄉愁。篇幅短小、意象優美、富有韻律感,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孩子閱讀,傳達的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

詩歌的很多內容都取材於孩子身邊最熟悉的人與物,用簡潔直白的語言溫柔地敘述了生活的小情調。像「減肥」中,作者用小孩子的視角講述了爸爸媽媽減肥的煩惱:

「爸爸的背」中,作者把爸爸的背比作木馬、課桌、飯桌、高山、大牆......想想就覺得很溫暖吧:

「姥姥的壓歲錢」中把滿頭銀髮描繪成歲月給姥姥的壓歲錢,用非常童趣和溫情的筆觸表達了對長輩的關愛:

5.外國現代詩歌:《寫給孩子的詩》

謝爾大叔的文字有一股哲學味,隱藏著他對世界的好奇和思考,讓孩子在感受文字樂趣的同時也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世界。

「總得有人去」中,人們抱怨星星灰濛濛,謝爾大叔通過「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來表達對於不好的環境或是命運等,應該霸氣應對,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時鐘先生」中,謝爾用五湖四海的珍珠、滿天燦爛的星辰形容時間以此表達時間的可貴:

「倒影」中,謝爾大叔站在「對立」的視角提出疑惑本尊與倒影到底哪邊才是真實的世界:

光是文字怎麼足以讓謝爾大叔表達自己那些不同凡響的創意?自寫自畫的好處就是作者通過插畫更隨心所欲地發揮自己的創意,在「懶懶的簡」中,口渴的簡正張開大嘴、躺在地下等待著雨點,豎著排列的文字就如同是從天下落下的雨點,正排隊進入簡的嘴裡:

6.外國現代詩:《科學之歌系列》

這是科學與詩歌結合的圖畫書,用詩歌+科普講解來描繪一個知識點,整套書是關於生命與自然的科學頌歌,兼具文學性與藝術性,孩子能從中體會到自然界的神奇與偉大。

《生命的歡歌》講述了生命演變的旅程,歌頌了地球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物種,能夠幫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的秘密:

最有趣的是作者對人類嬰兒的描繪:


明白地說吧,啟啥蒙啊,兒歌不夠聽,然後聽一群大人根據自己複雜的思緒去寫出來的複雜意境的東西?

呃……

真要啟蒙別三歲了,再大點,四歲吧,就背點簡單好理解的古詩就行了。

我是讓我兒子五歲背的《千字文》,古詩背誦是他幼兒園的事,我這個學漢語言師範的在家裡不教他背別的古詩。

我準備寫古詩意境的書籍了。


最近女兒得到了一個很特別的獎勵,因為在老師舉辦的小小背誦活動中,她背出了很多首詩(哈哈,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有特別的獎勵哦,非常贊的一個老師)

起因是三月份的時候,為了安撫和鼓勵孩子,老師發起了一項活動,鼓勵孩子背誦古詩,背的好的孩子在開學時,將會得到一份神秘禮物。

和女兒講了這個活動,孩子非常樂意參加,還要和小夥伴一起PK。

我拿出了家裡收藏的《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心想這六百首絕對夠了。

女兒看了這兩本,表示無法接受「媽媽,全都是字,為什麼沒有圖,我看的故事書都是有圖的,這個是大人的。」

「是古詩書,不是故事書,所以沒有圖。」我糾正。

女兒堅決拒絕,在班級群里說了這個無奈的事情,同學家長推薦了這套《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還貼心的發了書裡面的內容和插畫。

女兒表示喜歡,立刻下單。

拿到書我先仔細閱讀一番,這套書非常適合孩子的啟蒙。

美好的事物,總能更激發孩子的興趣。

這套書顏色、圖案非常的好看,全書一共有四套,每一本的封面顏色和圖案都很精心的設計,每次看封面,都會發現一些新的興趣點。

比如剛好小區里的桃花開了,女兒看到綠色這本上的花兒非常好看,還有小鳥在唱歌,強烈要求從這本開始。

打開書,每首古詩都配一張很漂亮,並且對應主題的插畫。

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是對圖案、色彩感興趣的階段,好看的圖畫,總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精心挑選,符合課程設計目標

一般的《唐詩三百首》要麼是按照律詩、絕句、樂府的分類,要麼是按照寫詩的時間順序,對大人來說非常正常,但不符合孩子的啟蒙。

《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精挑細選了100首古詩,這些詩歌都是傳唱非常廣,為大眾熟知的古詩,而且大部分的古詩都是小學階段必學的。

插圖的設計,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意象,也可以培養孩子看圖說話的能力。

比如這首《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如果只是機械的讓孩子背詩,孩子根本無法理解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頭的這種立體場面;

3-6歲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都還在初步發展階段。

通過看圖,形象又生動,幫助孩子理解這些概念和知識。

比如《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我女兒一邊驚嘆:好多漂亮的花和蝴蝶啊,一邊自己開心的看圖說起話來。

看圖說話也是這套書非常推薦的一個使用方法。

通常在和女兒讀古詩時,我會帶著她讀幾遍,然後讓她看圖說話,講一個小故事給我聽。故事可以天馬行空,任意發揮。

一方面可以鍛煉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還可以把故事和古詩相結合。

在讀《黃鶴樓》時,女兒講:有一位仙女住在高高的黃鶴樓上,有一天她坐著仙鶴飛上了天空,一直在天上飛來飛去。然後她看到了飛機,和飛機比賽,最後她贏得了比賽,媽媽,為什麼我們不能坐仙鶴在天上飛呢?

邏輯題目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專註力

每首故事都有一個小題目,比如《涼州詞》這首,哈哈,太好玩了。

「對稱的玉門關共有10處不同,你能找到嗎」

這種找不同的,還是比較考驗專註和耐心的。

我們倆找了很久,才找完所有不同的地方。

而《江上漁者》則是比較大小「數一數,哪條漁船上捕到的魚最多」。

而比較大小的,則能夠提高孩子對數的概念。

女兒玩的很開心,有時候甚至要先玩題目再背古詩。

最近在出去放風箏時,女兒看著大片的草地,感嘆的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媽媽這個草地好漂亮啊。

讀詩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融入生活。這大概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瑞士作家凱勒說: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

《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就是一艘美麗的小船,帶著孩子們駛向美麗神秘的古詩世界。


剛好最近在帶三歲孩子讀古詩,就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希望能夠探索用聊天的方式帶孩子體驗古詩。我把這些天中的共讀大部分都錄製成了音頻節目,這些音頻節目的主要形式是聊天+帶孩子讀詩+我的誦讀。我的心得體會主要集中在聊天這部分。

親子共讀6:《田園樂》(其六)唐 王維?

www.lizhi.fm圖標

以下是心得:

心得一:古詩共讀不是帶孩子背詩,而是激活孩子心中原本就有的詩意——即便是三歲的孩子,心中也有詩意。

帶老二安娜(三歲半)聊《春曉》的時候,我讓她聽鳥叫,她聽到以後說:鳥在唱歌呢!聊王維的《田園樂》後,她一直惦記著要去露台親手把花瓣撒到地上,我們也確實這麼做了。夜晚觀察閃電的時候,安娜說,閃電就像冰箱門拉開時露出的一絲光(大意)……讓我有機會看到了一個三歲孩子心中的詩意。

【親子共讀4:春曉(唐 孟浩然)】在線收聽_寫著玩兒女士_荔枝?

www.lizhi.fm圖標

四月份我們在讀詩群讀詩的時候,聊起無論中外,都對詩歌的韻律有所要求,那麼詩歌是不是人的某種本能呢?當我跟孩子們聊詩的時候,我再一次覺得,詩原本就在每個人的心中,或者說,詩意存在於每個人心中。

這段日子跟孩子就詩歌展開的交流更讓我覺得,與單純的背誦相比,激活孩子心中本來就有的詩意,激活他們心中的美感,是一件更有價值的事。所以如果說我在做的事算是詩歌啟蒙的話,這個啟蒙並沒有要求背誦,而是更看重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詩意。

而在與老大聊她心目中的古詩時,老大提起了船和舟,她說古人之所以能寫出那麼好的詩,因為他們乘坐的是舟,很小,坐在上面可以觀賞兩岸的風景,不像現代人,坐的都是大船,坐在裡面也不往外看,所以沒什麼感受。而且現代人生活太忙碌,也沒空旅遊。

聊完我再讀詩,發現真的很多故事裡都有「舟」這個元素,再想想我們旅遊時坐在船艙里,確實服務到位,那真是「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一應俱全,一心直奔目的地,真的無心看什麼沿途的風景。這評論還真是準確。

心得二:激活詩意,首先要選對作品。

【親子共讀2:《所見》清 袁枚】在線收聽_寫著玩兒女士_荔枝?

www.lizhi.fm圖標

特別是帶三歲半的孩子讀古詩、聊古詩,選對詩很重要。

帶安娜讀的詩我都選擇與大自然有關的主題。畫面感強、動作性(戲劇性)強、有直觀的、具體的、細節的描寫。且這些描寫容易與孩子的真實生活環境建立聯繫。

例如袁枚的《所見》、孟浩然的《春曉》、王維的《田園樂》、白居易的《遺愛寺》等,或有聲色五感,或有動物植物,或有戲劇性。

要補充說明的是,聊詩有兩種程序,一種是先找到詩,然後展開交流,另外一種是先就生活中的某種場景、現象展開了交流,然後去找一首相關的詩來讀。比如我們讀的韓偓的《雷公》就屬於後者。安娜管這首詩叫「雷詩」

我嘗試過選擇描寫情感的詩跟安娜共讀,例如我知道姐姐上學以後,她每天都很想念姐姐,我找了一首表達思念的古詩,但效果就不太好。一方面是我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她的生活閱歷有限,所以不好聊。那些描述征戰的古詩當然就更難交流,所以對我來說就不在小寶寶「詩單」範圍內了。

這一點最後想說的當然是應時應景的問題,眼下是春夏之交,我選的都是春夏的詩,秋冬的詩就秋冬再讀。

心得三:選好詩後,精心設計一個聊天切入點,甚至可以分步驟、分時間段進行。不要追求一氣呵成。

以《所見》、《田園樂》、《滁州西澗》三首詩為例。

在讀《所見》前,我先大概設計了一個帶她一起去騎黃牛的話題,聊的過程她為主導我來掌控,既滿足了她的好奇心,引發了她的興趣,也很自然地幫助她理解了這首詩的內容。一首詩幾分鐘就聊得差不多了。

而王維的《田園樂》就不同了,「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這首詩有顏色,有聲音,有畫面。在開始讀詩前,我先在早上帶安娜去看了家裡露台上的花,去識別了花兒們的顏色,發現:家裡的花原來有這麼多顏色啊!

然後按下不表。

到了午睡前,我才對她說:今天我們是不是去看了家裡的花,有很多顏色對不對?我今天要讀的詩里就有花,也有顏色,你來聽聽看能不能找到是什麼顏色?她就很有興趣了。

為什麼我沒有一看完花馬上聊詩呢?

其實我聊了,她急著玩兒買賣東西的遊戲,沒興趣搭理我。所以審時度勢地停一停,給孩子一個消化的過程,也很重要。

帶安娜讀《春曉》時,我安排早上帶她到戶外聽鳥叫聲,感受處處聞啼鳥。廣東的自然環境好,清晨時分小鳥們的歌聲環繞,我告訴她,這就是「處處聞啼鳥」。當時老大也在身邊,我又跟老大說,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中寫道「上有黃鸝深樹鳴」,你看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樹林,聽到鳥叫聲,但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鳥,因為樹林太茂密了。所以「上有黃鸝深樹鳴」這句詩其實也間接地寫出了樹林的茂密。

這也是後來錄《滁州西澗》時她說她最喜歡這句的原因,確實是在實地感受到了「林深不知處」,唯有鳥鳴聲的美妙。

要強調的一點是,聊詩的切入點是沒有固定選擇和標準答案的。我選的切入點都是基於我自己的興奮點和我對我孩子的了解,或者基於我家及周圍的生活環境。您如果帶孩子聊詩,完全可以按自己跟孩子的特點來設計。

心得四:可以讀一首詩,也可以讀一句詩。對於幼童來說,可以不挖掘詩歌的寓意,只讀表面含義即可。

這一點體會是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收穫的。我帶安娜看落花的時候,突然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但我只從自然科學的維度對這兩句詩做了解釋,並沒有講作者的自喻。我自己倒是為作者的愛國情深深感動了許久。

安娜對植物的自然循環很感興趣。我說我也是一朵花,又開出了她這朵花。安娜很開心的說大花和小花,我是大花她是小花。

心得五:聊一首隻要幾分鐘,讀一首詩卻是很久很久,甚至是一生的事。

前面反覆提到的幾首詩,都是我們讀得非常愉快的詩,也是因為太愉快了,安娜沉浸其中,後來竟開始拒絕新的詩了。

她把《田園樂》稱為「花詩」,管《春曉》叫「處處聞啼鳥」,管《雷公》叫「雷詩」,我說讀首詩吧,她便會說:讀花詩!讀雷詩!

我後來勸自己,放下每日發新詩的執念,反覆讀一首詩就像反覆讀一本心愛的繪本一樣,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內化過程。實在不應該被打卡更新之類的所謂目標影響。

而安娜是那麼喜歡「花落家童未掃」,讀《田園樂》幾天後,家裡花瓶中的玫瑰花不新鮮了,我帶她去撒花瓣,她撒得好開心!可見,很多天過去了,她仍然在讀這首詩,在感受著美好的詩意。所以我們的共讀其實並不是在幾分鐘內就完成了,而是可以延續更久,甚至一生。

以上是我最近這段日子在跟孩子聊詩讀詩的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因為讀的時間短,量少,所以只是一個比較感性的小總結。經過這段時間,我心裡產生了兩個小計劃,一個是把這種交流啟蒙方式用緩慢的方式進行下去,另一個是我自己又一波地愛上了古詩,真是饒有興緻地想要好好讀一讀。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我會有新的心得吧。

如果大家有自認為不錯的帶孩子讀古詩的經驗,歡迎留言分享。


現在國學熱已經成了一種新的風尚,詩詞啟蒙教育的話強烈推薦一套書《聲律啟蒙》,包含5本聲律啟蒙,一東至十灰的內容。凱叔原音點讀,超值。

支持小達人點讀

學習這一類書是為做好詩賦打基礎。古人讀書一定要學詩賦,為了方便學習,前人不僅編寫了《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等書,還編寫了大量的詞話、詩話等。

這種讀物對於以前的應試教育作用非常大,但是民國後作用就沒那麼大了。不過多學總是好的,將來寫作文典故還是可以用的到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