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大佬來分析分析麼?


寫的是真的好。

先指路:

光明日報 - 知識分子掌上精神家園?

wap.gmdaily.cn

1,泥塑

以亞非bot作切入點,文中也可見筆者對粉圈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2,光明日報提到:將偶像想像成「受難者」,而自己是「殉難者」

宗教式追星

其中必有資本的誘導,將粉絲馴化成韭菜

3,跨圈安利

「自我身份建構的需求和多方面推動的飯圈濫化使飯圈不斷干涉或吞併其他意識形態,演變為一個兇悍的且組織性極強的機器。」

資本裹挾著粉絲的聲音,將其不斷放大,瘋狂買熱搜,佔用公眾資源,控評降低大眾話語權重。而肖戰事件引爆了長期以來網友對飯圈抵觸情緒。

簡而言之,第一點開篇入手,第二點意識形態,第三點黨同伐異

導致飯圈對其他亞文化圈層的肆意打擊

此事之後飯圈肯定要整改了

—————————————————

更:

我昨天和一個肖戰粉絲聊過

相比於早期三月初,很明顯能看到她的轉變,陷入一種憤怒,焦慮的情緒之中,當我把截圖證據發給她看的時候,她已經完全不假思索了

「這是假的。」

「那又怎樣?」

……

越來越依賴於別人給定的結論而不再加諸於自己的思考。

爆炸式的簡訊息攝入,就會導致這種情況。

微博和知乎輿論氛圍的割裂,這兩個平臺其實都處於一個孤島的氛圍,聽不見對立者的聲音。

在知乎,高贊以質量取勝,在答題的過程中,對事件的反覆思考、辯證,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用戶繼續思考的能力。

在微博,鋪天蓋地刷詞條、控評,為了保持快而短的信息產出,只能重複地輸出一個觀點,而信息的重複一遍遍地強化了個體對觀點的認可。例如,傳銷。

微博創造出這樣的環境,天然地適合資本對粉絲的馴化。粉絲通過造神的方式,企圖脫出原囿於世間的挫敗,達到對自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生命裏其餘的都被擠壓、消失,直到思想中只剩下那一個人。

那一個只存在於自己想像之中的神。

想要從這種氛圍下脫出,很難。

———————————

原本只是隨口一答,沒想到會有這麼多點贊,多謝各位厚愛

純粹是答主的一些不著邊際的遐思閑想,僅作胡言亂語,切勿較真

—————————————

事情發展到現在,的確存在有部分散粉、路人轉成唯粉的現象,在一些人看來,這簡直是難以理解的事情。

除卻粉圈原本的固粉思維,以及贖罪式追星。

通過引導,將反對者作為假想敵,從而達到一致對外的目的,再通過洗白為自身打上正義的旗幟。不被世人理解的正義,原本就契合大部分人內心的孤獨感,更為此蒙上了一層悲壯英雄主義色彩。

(這一點,正好與《陳情令》中肖戰所飾演的角色「魏無羨」相似。書中的劇情是否粉絲造成潛意識的引導以及心理暗示,我們不得而知。)

隨著越演越烈的陣營對立,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看對立方的觀點,造謠式洗白失去了可以揭穿的機會,相對的,澄清也不再有人願意去聽。

相信證據所指向的大概率事件,或者相信自己更願意相信的事情。

這兩種觀點都有通往真相或者謬誤的可能。因為從嚴格的角度來看,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完全指向的證據,截圖可以偽造、賬號可以披皮,甚至於親眼所見,也未必是真。

那麼,到底該如何相信哪一邊?

相信證據所指向的大概率事件,或者相信自己更願意相信的事情。

但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要閉塞耳目。


《十問光明日報》真的出來了!

答主不想理性客觀了。

答主只想高呼:蘇神澤世!霞姐南坡灣!

——————————————————

答主自認為本文回答還算理性客觀,請不要評論時攜帶私貨、偷換概念、亂扣mao zi,答主拒接。

至於肖戰先生相關事件(他做過什麼),請移步相關問題查閱,答主的回答僅是對此次事件的思考評論,不是論文。

—————————————————

一覺醒來,發現這個問題竟然還掛在熱榜上(雖然位置不高),有點出乎意料。

本人追劇、追動漫、追小說,但是不追星,沒有牆頭,也沒有蒸煮。使用網路語言(有人認為是飯圈語言)也不代表答主屬於飯圈。

本人有屬於小眾的興趣愛好,平時安靜的自娛自樂,只有遇到同好時才安利分享。

答主不反對追星,對美好事物(無論外在美還是內在美)的追求是人性、是本能、是合理的心理需求,只要行為不過激,不影響正常生活。

但是如果追星追到自己的世界裡只容納的下偶像,無法理性辯證的去思考,迷失了自我,那麼這種行為就值得被質疑。

《光明日報》這篇文章的很多觀點與答主不謀而合,答主自認沒有文筆把觀點剖析的這麼深刻。

《光明日報》作為黨中央三大報之一,無論文章的作者是學生,還是文章發表在客戶端,都代表了上層對相關文化現象的關注與態度。

-------------------以下原文------------------------

《檢察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登上四大官媒,肖戰先生重新定義了頂流。

肖戰先生的相關事件,早已超出了娛樂圈與飯圈的範疇,引申出很多社會問題值得探討:

偶像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標準;

飯圈邪教化、追星贖罪化;

資本操控輿論,剝奪公眾發聲渠道;等等。

《光明日報》不愧是「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摘自百度百科),文章內容透徹、深刻,引經據典、深入淺出、發人深省。

可惜的是有些粉絲(非理性粉絲)不會看(或根本看不懂),更不會去反思,甚至還可能會繼續「十問光明日報」。

飯圈亂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需要郭嘉出手從源頭進行打擊和遏制。

感謝郭嘉在關注這些問題,官媒一再發聲撥亂反正,讓我覺得一直以來的發聲是有意義的。

希望偶像與背後的資本都可引以為戒,錢可以賺,但是不能違背道德。

不違法不代表一定是正確的。

法律永遠只是道德的最底線。


拋開我本人對肖戰事件的立場不談

這篇文是真的厲害

篇幅不長但簡潔有力

文筆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風格

從敘事到解析到態度都很有意思

一出手就直擊要害抽絲剝繭層層分析

對飯圈文化以及背後邏輯的解析是真的深刻

就現在這個時代來說 真的是信息爆炸

需要甄別和過濾的信息太多了

在家幾個月網上衝浪 這一體會尤其深刻

各種利益集團的糾葛、推波助瀾、爭吵討伐戾氣不斷

細讀這篇文章的同時

我也在對自身進行反思

不愧是權威媒體 風格很穩

始終看得清 受資本的掣肘幾乎很小

成功種草光明日報APP和相關撰稿人


知乎小透明居然要破兩百了 感謝XZ,知乎三四年了,第一次啊(? ̄▽ ̄)?

破千了要(′-ω-`)人生高光時刻,XZ,我會給你燒香的(? ̄▽ ̄)?

稅務部門的人來說一下關於XZ是否詐捐的事情。

第一,捐款後,接受捐款的公益組織一定會開收據的,這個涉及稅收,而且現在我們天天叫應享盡享,你敢不享受我就逼你享受,所以XZ方只要捐了,就肯定有收據,企業憑藉這個享受稅收政策。

第二,按照現有資料,這個捐款是公司的,和XZ無關,收據肯定是公司抬頭。

第三,如果要真的錘風車,請把收據拿出來,如果是XZ抬頭,我就認是XZ捐的。

第四,如果不是XZ抬頭的收據,請大家向廈門稅務局和南京稅務局舉報該公益組織涉嫌虛開收據給企業用於享受稅收優惠。

XZ,你糊了對我很重要,對我未來的孩子也很重要!

不想被肉,匿了,還要飯碗。

有人在下面說沒看明白,我就再解釋一下:捐贈證書是XZ的(? ̄▽ ̄)?對外宣傳也是XZ的,既然是XZ個人捐款,就和企業無關。個人行為和企業行為是分的很清楚的,大家喫飯如果要發票就知道這點。

然後按照虛開定義:一、為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二、讓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第三和這事情沒關係,懶得說。

那麼按照以上定義,個人行為卻給公司開票就是虛開,當然,善意和惡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然後,因為可能存在不開發票的情況,因為公益組織是有專門的捐贈票據的,所以上文我沒有說發票,但意思是一樣的。

再另外,該回答我也在評論風車的問題說了,只是那個問題撤了熱搜,應該沒什麼人看得到了,所以纔在這再發一下。


瀉藥,既然問題裡面含有「哲學」這個關鍵詞,那就用專業點地口吻來回答一下吧。

我仔細地看了一下,《日報》對於飯圈文化的批判只要集中於以下三個層面:第一,即粉絲對於偶像的凝視,變相地助長了舊有地性別刻板印象。第二是雙向造神,激發了粉絲的宗教式的皈依者崇拜。而第三是飯圈助長了消費主義,通過驅魔儀式的方式舒緩了粉絲的焦慮感。

總體上說,《日報》的批判立意不可謂之不高,深度不可謂之不深,肯定是有專業人士把握的。在這一點上必須點贊。

但是,如果要在雞蛋裏硬挑骨頭的話,我個人會有一種疑慮。即當我們批判飯圈文化的「惡臭」的時候,我們的認識到,到底是誰應該為這種扭曲的文化現象負責呢?如果這些完完全全要歸結到粉絲的頭上,把對飯圈文化的批判轉化為針對粉絲的道德批判甚至是人身攻擊的話。那邊會是對於我們批判飯圈的最終目的的徹底背離。事實上,《日報》所引用的三個不同的哲學批判的視角,如果我們深究的話都會發現,其批判的目標根本並不在於行為主體上,而是在於支配著行為主體的背後的看不見的那個無形的社會結構

首先關於「凝視」概念。只要稍微瞭解福柯,讀過《規訓與懲罰》的人都知道,福柯所提出的「凝視」概念,不僅僅只是一種主觀的視角,更是某種「建制化」的程序。比如他所說的「全景式監獄」,醫院和學校,都是「凝視」發生的場所以及將「凝視」制度化了的體現。甚至可以說,沒有了這樣的凝視場所,相應的凝視便不會出現。沒有了醫院,醫生便無法凝視病人,沒有了學校,老師將無法凝視學生。而社會上流行的性別凝視的背後同樣也有著相應的父權制家庭以及等級化的公司所謂其場所。男性對於女性的凝視並不是純粹的兩性關係上的「意淫」,而是在職場中老闆對祕書,家庭中丈夫對妻子,憑藉著自身社會身份的優勢而進行的「凝視」。而在這個層面上,在飯圈文化中的凝視,其背後作用的機制是娛樂公司領導下的文化工業以及它們粉絲們自己的生活圖景是怎麼樣的。如果我們要批評飯圈加深了將「阿姨化」的視角污名化的刻板印象的話。我們反而要去看看,在娛樂公司所推出的女性藝人裏,年老色衰的「阿姨」是什麼樣的形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阿姨」和「大媽」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地位?《日報》中提到,要深入思考粉絲擴張的核心邏輯,其實「凝視」真正的核心問題不在粉絲自己身上,而是在於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將「凝視」建制化了的公司,校園和工業體系

其次,關於粉絲的皈依者崇拜和雙向造神,我在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肖戰粉絲對《光點》瘋狂氪金,呼籲學生黨多買、保底105張等行為??

www.zhihu.com圖標

之中已經有了分析。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我們要批判粉絲們神化愛豆,無腦崇拜的行為,甚至嗤之為「xie教」的話。那麼,就像老馬當年所做的宗教批判一樣,對於飯圈文化的批判必須引向現實的批判。飯圈的興旺發達其實是現實的貧困的反映。正是因為現實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太貧瘠了,社會倫理無法安防人們渴望承認的內心。所以才會被娛樂圈所吸引過去,為經紀公司精心培養的愛豆付出自己的一切。成為「媽媽」粉,是因為現實中當媽媽並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成為「女友」粉,是因為現實中成為一個人的女朋友,經營感情也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而當現實的人與人的關係無法令人滿足時,人們會追求別的虛擬的方式來讓自己滿足。哪怕這種關係是娛樂公司營造出來的假象。所以,飯圈看似無腦的邏輯,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生活世界本身的問題。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腦遊戲,宅男經濟甚至是毒品之上。飯圈中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同時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愛豆是被壓迫的粉絲的嘆息,是沒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沒有靈魂處境裏的靈魂。它是粉絲的鴉片。

最後是關於消費主義的視角,當我們批判說粉絲的瘋狂氪金實際上是一種消費的「驅魔儀式」的話,那麼我們其實可以接著問一個問題,即粉絲的焦慮究竟從何而來消費主義本身作為一種價值觀,對於信奉它並且付諸實踐的人來說並不存在被欺騙的感覺。因為在消費活動中,他們通過買買買是得到了實實在在他們想要的商品的,而那種獲得商品的喜悅肯定也不是假的。不管是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也好,還是說自我催眠也好。花錢確實能買來開心的呀。市場經濟時代,包包確實能治心病,用錢也真的是能創造快樂的。就算給愛豆氪金是一種「驅魔儀式」,但是它真的奏效啊。可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焦慮從而需要這樣病態的驅魔儀式呢?人們選擇用單一的消費行為尋求慰藉和快樂,本身其實也是某種現實貧困的表達,同時也是一種反抗。因為它意味著除了消費,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都做不了。而只有在消費行為中,我們的靈魂纔在這個無心的世界中得以保存,只有再給愛豆氪金的過程中才能讓我們真的精神振奮。所以消費主義被絕對化和普遍化的危害,錯不在消費主義,也不在粉絲,而是在這個世界。

最後,我個人認為,即使我們認同《日報》中的批判,我們也不應該將飯圈文化用行政的手段一網打盡。就如同我們在批判宗教的時候不能期待著把教堂寺廟一關所有問題都能解決一樣。用強制方法打壓粉圈文化以及粉絲自發的情感表達,其結果只能是這種情感又被異化成了別的什麼東西,在其他地方又長出一朵奇葩。真正徹底的方法,是要去努力改變我們生活世界裡的「現實的貧困」,讓所有人都能充分地做自己,為自己的社會行動和社會參與感到驕傲和富有價值,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扭曲的飯圈文化的問題。誠然,正如《日報》所說的那樣,飯圈一誕生便有著攻擊性和擴張性。可是直接把飯圈打破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能滋生飯圈誕生的現實的土壤徹底推翻重建,讓大家都能過上豐滿的現實生活,纔是徹底地解決問題。在此引用老馬的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作為結尾: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羣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在人的層面說明(此處為個人翻譯),就能掌握羣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在人的層面說明。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國理論的徹底性及其實踐能力的明證就是:德國理論是從堅決徹底廢除宗教出發的。對宗教的批判最後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一條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一個法國人對草擬中的養犬稅發出的呼聲,再恰當不過地刻畫了這種關係,他說:」可憐的狗啊!人家要把你們當人看哪!「

無論我們怎麼批判飯圈,我們都得堅持一點,即粉絲們首先是人,其次纔是粉絲。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把粉絲作為人消滅掉,而是讓粉絲作為人能繼續生活和發展下去。而要讓粉絲回歸到自己作為人的本質和能力,則必須將他們從現實中的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卡爾.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3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