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大佬来分析分析么?


写的是真的好。

先指路:

光明日报 - 知识分子掌上精神家园?

wap.gmdaily.cn

1,泥塑

以亚非bot作切入点,文中也可见笔者对粉圈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2,光明日报提到:将偶像想像成「受难者」,而自己是「殉难者」

宗教式追星

其中必有资本的诱导,将粉丝驯化成韭菜

3,跨圈安利

「自我身份建构的需求和多方面推动的饭圈滥化使饭圈不断干涉或吞并其他意识形态,演变为一个凶悍的且组织性极强的机器。」

资本裹挟著粉丝的声音,将其不断放大,疯狂买热搜,占用公众资源,控评降低大众话语权重。而肖战事件引爆了长期以来网友对饭圈抵触情绪。

简而言之,第一点开篇入手,第二点意识形态,第三点党同伐异

导致饭圈对其他亚文化圈层的肆意打击

此事之后饭圈肯定要整改了

—————————————————

更:

我昨天和一个肖战粉丝聊过

相比于早期三月初,很明显能看到她的转变,陷入一种愤怒,焦虑的情绪之中,当我把截图证据发给她看的时候,她已经完全不假思索了

「这是假的。」

「那又怎样?」

……

越来越依赖于别人给定的结论而不再加诸于自己的思考。

爆炸式的简讯息摄入,就会导致这种情况。

微博和知乎舆论氛围的割裂,这两个平台其实都处于一个孤岛的氛围,听不见对立者的声音。

在知乎,高赞以质量取胜,在答题的过程中,对事件的反复思考、辩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继续思考的能力。

在微博,铺天盖地刷词条、控评,为了保持快而短的信息产出,只能重复地输出一个观点,而信息的重复一遍遍地强化了个体对观点的认可。例如,传销。

微博创造出这样的环境,天然地适合资本对粉丝的驯化。粉丝通过造神的方式,企图脱出原囿于世间的挫败,达到对自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生命里其余的都被挤压、消失,直到思想中只剩下那一个人。

那一个只存在于自己想像之中的神。

想要从这种氛围下脱出,很难。

———————————

原本只是随口一答,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点赞,多谢各位厚爱

纯粹是答主的一些不著边际的遐思闲想,仅作胡言乱语,切勿较真

—————————————

事情发展到现在,的确存在有部分散粉、路人转成唯粉的现象,在一些人看来,这简直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除却粉圈原本的固粉思维,以及赎罪式追星。

通过引导,将反对者作为假想敌,从而达到一致对外的目的,再通过洗白为自身打上正义的旗帜。不被世人理解的正义,原本就契合大部分人内心的孤独感,更为此蒙上了一层悲壮英雄主义色彩。

(这一点,正好与《陈情令》中肖战所饰演的角色「魏无羡」相似。书中的剧情是否粉丝造成潜意识的引导以及心理暗示,我们不得而知。)

随著越演越烈的阵营对立,越来越多人不愿意看对立方的观点,造谣式洗白失去了可以揭穿的机会,相对的,澄清也不再有人愿意去听。

相信证据所指向的大概率事件,或者相信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事情。

这两种观点都有通往真相或者谬误的可能。因为从严格的角度来看,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完全指向的证据,截图可以伪造、账号可以披皮,甚至于亲眼所见,也未必是真。

那么,到底该如何相信哪一边?

相信证据所指向的大概率事件,或者相信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事情。

但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要闭塞耳目。


《十问光明日报》真的出来了!

答主不想理性客观了。

答主只想高呼:苏神泽世!霞姐南坡湾!

——————————————————

答主自认为本文回答还算理性客观,请不要评论时携带私货、偷换概念、乱扣mao zi,答主拒接。

至于肖战先生相关事件(他做过什么),请移步相关问题查阅,答主的回答仅是对此次事件的思考评论,不是论文。

—————————————————

一觉醒来,发现这个问题竟然还挂在热榜上(虽然位置不高),有点出乎意料。

本人追剧、追动漫、追小说,但是不追星,没有墙头,也没有蒸煮。使用网路语言(有人认为是饭圈语言)也不代表答主属于饭圈。

本人有属于小众的兴趣爱好,平时安静的自娱自乐,只有遇到同好时才安利分享。

答主不反对追星,对美好事物(无论外在美还是内在美)的追求是人性、是本能、是合理的心理需求,只要行为不过激,不影响正常生活。

但是如果追星追到自己的世界里只容纳的下偶像,无法理性辩证的去思考,迷失了自我,那么这种行为就值得被质疑。

《光明日报》这篇文章的很多观点与答主不谋而合,答主自认没有文笔把观点剖析的这么深刻。

《光明日报》作为党中央三大报之一,无论文章的作者是学生,还是文章发表在客户端,都代表了上层对相关文化现象的关注与态度。

-------------------以下原文------------------------

《检察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登上四大官媒,肖战先生重新定义了顶流。

肖战先生的相关事件,早已超出了娱乐圈与饭圈的范畴,引申出很多社会问题值得探讨:

偶像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标准;

饭圈邪教化、追星赎罪化;

资本操控舆论,剥夺公众发声渠道;等等。

《光明日报》不愧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摘自百度百科),文章内容透彻、深刻,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可惜的是有些粉丝(非理性粉丝)不会看(或根本看不懂),更不会去反思,甚至还可能会继续「十问光明日报」。

饭圈乱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需要郭嘉出手从源头进行打击和遏制。

感谢郭嘉在关注这些问题,官媒一再发声拨乱反正,让我觉得一直以来的发声是有意义的。

希望偶像与背后的资本都可引以为戒,钱可以赚,但是不能违背道德。

不违法不代表一定是正确的。

法律永远只是道德的最底线。


抛开我本人对肖战事件的立场不谈

这篇文是真的厉害

篇幅不长但简洁有力

文笔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风格

从叙事到解析到态度都很有意思

一出手就直击要害抽丝剥茧层层分析

对饭圈文化以及背后逻辑的解析是真的深刻

就现在这个时代来说 真的是信息爆炸

需要甄别和过滤的信息太多了

在家几个月网上冲浪 这一体会尤其深刻

各种利益集团的纠葛、推波助澜、争吵讨伐戾气不断

细读这篇文章的同时

我也在对自身进行反思

不愧是权威媒体 风格很稳

始终看得清 受资本的掣肘几乎很小

成功种草光明日报APP和相关撰稿人


知乎小透明居然要破两百了 感谢XZ,知乎三四年了,第一次啊(? ̄▽ ̄)?

破千了要(′-ω-`)人生高光时刻,XZ,我会给你烧香的(? ̄▽ ̄)?

税务部门的人来说一下关于XZ是否诈捐的事情。

第一,捐款后,接受捐款的公益组织一定会开收据的,这个涉及税收,而且现在我们天天叫应享尽享,你敢不享受我就逼你享受,所以XZ方只要捐了,就肯定有收据,企业凭借这个享受税收政策。

第二,按照现有资料,这个捐款是公司的,和XZ无关,收据肯定是公司抬头。

第三,如果要真的锤风车,请把收据拿出来,如果是XZ抬头,我就认是XZ捐的。

第四,如果不是XZ抬头的收据,请大家向厦门税务局和南京税务局举报该公益组织涉嫌虚开收据给企业用于享受税收优惠。

XZ,你糊了对我很重要,对我未来的孩子也很重要!

不想被肉,匿了,还要饭碗。

有人在下面说没看明白,我就再解释一下:捐赠证书是XZ的(? ̄▽ ̄)?对外宣传也是XZ的,既然是XZ个人捐款,就和企业无关。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分的很清楚的,大家吃饭如果要发票就知道这点。

然后按照虚开定义:一、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二、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第三和这事情没关系,懒得说。

那么按照以上定义,个人行为却给公司开票就是虚开,当然,善意和恶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然后,因为可能存在不开发票的情况,因为公益组织是有专门的捐赠票据的,所以上文我没有说发票,但意思是一样的。

再另外,该回答我也在评论风车的问题说了,只是那个问题撤了热搜,应该没什么人看得到了,所以才在这再发一下。


泻药,既然问题里面含有「哲学」这个关键词,那就用专业点地口吻来回答一下吧。

我仔细地看了一下,《日报》对于饭圈文化的批判只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即粉丝对于偶像的凝视,变相地助长了旧有地性别刻板印象。第二是双向造神,激发了粉丝的宗教式的皈依者崇拜。而第三是饭圈助长了消费主义,通过驱魔仪式的方式舒缓了粉丝的焦虑感。

总体上说,《日报》的批判立意不可谓之不高,深度不可谓之不深,肯定是有专业人士把握的。在这一点上必须点赞。

但是,如果要在鸡蛋里硬挑骨头的话,我个人会有一种疑虑。即当我们批判饭圈文化的「恶臭」的时候,我们的认识到,到底是谁应该为这种扭曲的文化现象负责呢?如果这些完完全全要归结到粉丝的头上,把对饭圈文化的批判转化为针对粉丝的道德批判甚至是人身攻击的话。那边会是对于我们批判饭圈的最终目的的彻底背离。事实上,《日报》所引用的三个不同的哲学批判的视角,如果我们深究的话都会发现,其批判的目标根本并不在于行为主体上,而是在于支配著行为主体的背后的看不见的那个无形的社会结构

首先关于「凝视」概念。只要稍微了解福柯,读过《规训与惩罚》的人都知道,福柯所提出的「凝视」概念,不仅仅只是一种主观的视角,更是某种「建制化」的程序。比如他所说的「全景式监狱」,医院和学校,都是「凝视」发生的场所以及将「凝视」制度化了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没有了这样的凝视场所,相应的凝视便不会出现。没有了医院,医生便无法凝视病人,没有了学校,老师将无法凝视学生。而社会上流行的性别凝视的背后同样也有著相应的父权制家庭以及等级化的公司所谓其场所。男性对于女性的凝视并不是纯粹的两性关系上的「意淫」,而是在职场中老板对秘书,家庭中丈夫对妻子,凭借著自身社会身份的优势而进行的「凝视」。而在这个层面上,在饭圈文化中的凝视,其背后作用的机制是娱乐公司领导下的文化工业以及它们粉丝们自己的生活图景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要批评饭圈加深了将「阿姨化」的视角污名化的刻板印象的话。我们反而要去看看,在娱乐公司所推出的女性艺人里,年老色衰的「阿姨」是什么样的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阿姨」和「大妈」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日报》中提到,要深入思考粉丝扩张的核心逻辑,其实「凝视」真正的核心问题不在粉丝自己身上,而是在于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将「凝视」建制化了的公司,校园和工业体系

其次,关于粉丝的皈依者崇拜和双向造神,我在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肖战粉丝对《光点》疯狂氪金,呼吁学生党多买、保底105张等行为??

www.zhihu.com图标

之中已经有了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我们要批判粉丝们神化爱豆,无脑崇拜的行为,甚至嗤之为「xie教」的话。那么,就像老马当年所做的宗教批判一样,对于饭圈文化的批判必须引向现实的批判。饭圈的兴旺发达其实是现实的贫困的反映。正是因为现实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太贫瘠了,社会伦理无法安防人们渴望承认的内心。所以才会被娱乐圈所吸引过去,为经纪公司精心培养的爱豆付出自己的一切。成为「妈妈」粉,是因为现实中当妈妈并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成为「女友」粉,是因为现实中成为一个人的女朋友,经营感情也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而当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无法令人满足时,人们会追求别的虚拟的方式来让自己满足。哪怕这种关系是娱乐公司营造出来的假象。所以,饭圈看似无脑的逻辑,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生活世界本身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电脑游戏,宅男经济甚至是毒品之上。饭圈中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同时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爱豆是被压迫的粉丝的叹息,是没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没有灵魂处境里的灵魂。它是粉丝的鸦片。

最后是关于消费主义的视角,当我们批判说粉丝的疯狂氪金实际上是一种消费的「驱魔仪式」的话,那么我们其实可以接著问一个问题,即粉丝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消费主义本身作为一种价值观,对于信奉它并且付诸实践的人来说并不存在被欺骗的感觉。因为在消费活动中,他们通过买买买是得到了实实在在他们想要的商品的,而那种获得商品的喜悦肯定也不是假的。不管是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也好,还是说自我催眠也好。花钱确实能买来开心的呀。市场经济时代,包包确实能治心病,用钱也真的是能创造快乐的。就算给爱豆氪金是一种「驱魔仪式」,但是它真的奏效啊。可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焦虑从而需要这样病态的驱魔仪式呢?人们选择用单一的消费行为寻求慰藉和快乐,本身其实也是某种现实贫困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反抗。因为它意味著除了消费,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有意义的事情都做不了。而只有在消费行为中,我们的灵魂才在这个无心的世界中得以保存,只有再给爱豆氪金的过程中才能让我们真的精神振奋。所以消费主义被绝对化和普遍化的危害,错不在消费主义,也不在粉丝,而是在这个世界。

最后,我个人认为,即使我们认同《日报》中的批判,我们也不应该将饭圈文化用行政的手段一网打尽。就如同我们在批判宗教的时候不能期待著把教堂寺庙一关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一样。用强制方法打压粉圈文化以及粉丝自发的情感表达,其结果只能是这种情感又被异化成了别的什么东西,在其他地方又长出一朵奇葩。真正彻底的方法,是要去努力改变我们生活世界里的「现实的贫困」,让所有人都能充分地做自己,为自己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参与感到骄傲和富有价值,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扭曲的饭圈文化的问题。诚然,正如《日报》所说的那样,饭圈一诞生便有著攻击性和扩张性。可是直接把饭圈打破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能滋生饭圈诞生的现实的土壤彻底推翻重建,让大家都能过上丰满的现实生活,才是彻底地解决问题。在此引用老马的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作为结尾: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在人的层面说明(此处为个人翻译),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在人的层面说明。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及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无论我们怎么批判饭圈,我们都得坚持一点,即粉丝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粉丝。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把粉丝作为人消灭掉,而是让粉丝作为人能继续生活和发展下去。而要让粉丝回归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和能力,则必须将他们从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